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一封封信箋收藏勾勒出魯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
1929年5月15日,,魯迅使用王仁治所繪兩箋給許廣平寫的信,。
枇杷箋題:“無憂扇底墜金丸,,一味瓊瑤沁齒寒,。黃珍似梅甜似橘,北人曾作荔枝看,?!?/p>
蓮蓬箋題:“并頭曾憶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個中儂自解,,西湖風(fēng)月味還多?!?/p>
可以見新婚不久,、已有身孕的許廣平,看到這兩張花箋,,能夠體味到魯迅精心挑選信箋的意義,,以及平實文字中所感受到的夫妻溫情。
從1911年7月到1936年10月,,魯迅現(xiàn)存手稿約1400多封,,使用箋紙書信約400封。其中色彩艷麗的信箋數(shù)量之豐,,令人震撼。其中多數(shù)是魯迅自身漫步于琉璃廠時挑選的箋紙,,還有一些是鄭振鐸等友人的收集贈予,。這些箋紙,,大約有170種銘牌,總計數(shù)量高達560張,。
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魯迅不間斷地使用箋紙,體現(xiàn)了魯迅對箋紙的鐘情,,以及民國大家的文人意趣與文化涵養(yǎng),。魯迅使用的民國文人畫箋以陳師曾、王仁治,、王詔,、吳待秋為最。
▌陳師曾畫箋
《魯迅手稿》中可見最早使用民國文人畫箋的就是陳師曾畫虎符箋,。
陳師曾早在青年時代就與魯迅同為南京礦路學(xué)堂同窗,,后共赴日本留學(xué),魯迅在東京籌辦《新生》雜志,,陳師曾也是積極的支持者和贊助者,。1912年秋,陳師曾歸國后,,二人又同在教育部共事,,還常一起逛小市,看畫帖,,交換碑拓,。自1914年1月起,陳師曾便成為經(jīng)常妝點《魯迅日記》的???,占據(jù)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論是對魯迅,,還是對陳師曾來說,,二人共事,不僅是南京,、東京時代以來知己的重逢,,更包含了懷抱著相同理想的藝術(shù)家、知識分子在達成共識,、互相理解的基礎(chǔ)上構(gòu)筑起來的友誼,。《魯迅日記》中記載的陳師曾小幅畫作大多收藏于魯迅博物館,。魯迅珍藏的印章中有諸方為陳師曾篆刻,。
魯迅在1931年用陳師曾畫虎符箋給李霽野書信,具有一定深意,。李霽野為未名社的核心成員,,在北京負責(zé)輔助魯迅《朝花夕拾》等書的出版事宜,。從魯迅與李霽野來往的7封信中,可以看到魯迅想從陳師曾畫箋中挑出備選做《朝花夕拾》的封面,,但最后似乎也不盡人意,。
1928年1月31日致李霽野信中寫道:“《朝花夕拾》上的插圖?,?但是書面我想不再請人畫,。琉璃廠淳菁閣似乎有陳師曾畫的信箋,望便中給我買幾張(要花樣不同的)寄來,。我想選一張,,自己寫一個書名,就作為書面,?!?/p>
2月26日致李霽野又寫道:“昨天將陳師曾畫的信紙看了一遍,無可用,。我以為他有花卉,,不料并無。只得另設(shè)法,?!弊詈蟪霭鏁r用陶元慶的畫做了《朝花夕拾》封面。1931年寫到這一決斷時,,或許虎符箋恰好發(fā)揮效用,。虎符箋圖案極其簡明,,直截了當(dāng)?shù)仫@示出書信的功用,。
魯迅在1933年2月5日寫給鄭振鐸的信中稱:“去歲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廠得了一點箋紙,,覺得畫家與刻印之法,,已比《文美齋箋譜》時代更佳,譬如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
魯迅在《北平箋譜》序言中又講:“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合、鎮(zhèn)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復(fù)廓其技于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p>
可見魯迅認為陳師曾對其時畫箋設(shè)計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同時,,這篇富有啟發(fā)性的文章,囊括了解讀詩箋與雕刻,,以及更早的金屬鏤刻等發(fā)展趨勢的重點,。
刻鏤墨盒的技術(shù)是怎樣轉(zhuǎn)化為箋紙設(shè)計服務(wù)的呢?陳師曾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畫家,,到了北京后,,在墨盒的刻稿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借助雕鏤手工匠人的力量,,通過刻工的技術(shù)完美地呈現(xiàn)出畫稿的效果,。
同時,藝術(shù)界還出現(xiàn)了嘗試給墨盒,、鎮(zhèn)尺等文房進行墨拓,,以拓本進行欣賞的風(fēng)氣。為了打造出更加精致的墨拓作品,,產(chǎn)生出一種方便雕刻,、用線較少、具有韻味的描線手法,。而這種為專門墨盒設(shè)計出的描線手法,,逐漸被應(yīng)用到箋紙的設(shè)計中。更有甚者,,通過減少運刀的程序,,創(chuàng)造出具有更高藝術(shù)效果的描線。
魯迅從陳師曾等畫家身上看到了,,由鐫銅而墨拓,,由墨拓而刻箋版,這種藝術(shù)轉(zhuǎn)換所呈現(xiàn)出的獨特魅力,。
虎符箋正是陳師曾探索出新的手法而創(chuàng)作出的“陳師曾式箋紙”,。因此魯迅認為在裝幀《朝花夕拾》時,能夠用上陳師曾的箋紙。此后魯迅給妻子許廣平寫信還用陳師曾的“蓮花水草”箋,、山水箋等,。
在《北平箋譜》編輯中,更是采用多至32張的陳師曾畫箋,。箋譜中十分之一都是陳師曾的作品,,可見魯迅對其的信任程度非同一般。8張淳菁閣制小幅的單色梅竹箋,,其后為淳菁閣制的8張花果箋,,后續(xù)松華齋制的8張花果箋。色彩艷麗的花果鋪滿了整張箋紙,。最后8張為灰色單色印制的山水箋,,富有雅趣。上面有寫給收信人的文章內(nèi)容,,還有杜工部的詩文用作裝飾,,同陳師曾的畫稿相映成趣。
▌齊白石畫箋
《北平箋譜》所占比重最多的作品,,除與魯迅,、鄭振鐸二人熟識的陳師曾畫箋,就是齊白石畫箋占22張之多,。魯迅與鄭振鐸兩位編者對這位藝術(shù)家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魯迅一生雖未曾與齊白石謀面,但他對齊白石畫箋藝術(shù)評價很高,,并在與鄭振鐸編書通信中多次提到齊白石,。同時,魯迅在《北平箋譜》序言中也對齊白石所畫的箋紙十分贊賞:“稍后有齊白石,、吳待秋,、陳半丁、王夢白諸君,,皆畫箋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p>
同時齊白石也對魯迅,、鄭振鐸選其箋譜大為肯定,以為知己,。在《齊白石辭典·師友及其他》中,,專設(shè)“魯迅”條目,說他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與鄭振鐸編印《北平箋譜》,,第五冊內(nèi)收有齊白石畫作二十頁,。其中榮寶齋所印十二頁為花果,李振華刻;松華齋所印四頁為花果,,張東山刻,;靜文齋四頁為人物,李華庭刻,。齊白石稱‘選錄者極有眼力’,,引為知己”。
魯迅在書信中曾使用齊白石畫箋兩封,。一封為1933年2月23日寫給時任《申報·自由談》主編的黎烈文,,信中探討是否可向黎烈文借蕭伯納專籍和郁達夫文章閱覽一事,,所用箋紙為榮寶齋所制齊白石豆莢箋,。另一封為1935年11月25日魯迅寫給自己母親的一封信,所用箋譜為松華齋制花果箋,,題有“齊白石翁為松華齋制”,,兩箋都選入《北平箋譜》中。
▌王仁治畫箋
魯迅使用的信箋中最多的是王仁治畫箋,,共用畫箋23枚,。
王仁治,字潛樓(多署名為),,或潛孫,,號冷公。光緒年間推薦到京師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因擅書畫刻印,,被宮廷延為內(nèi)廷供奉,曾為慈禧代筆,,畫上鈐印“鳳凰池上客”,。他于民國十四年(1925),在杭州創(chuàng)辦西泠書畫社,,并任社長一職,。其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皆有所涉獵,臨摹的任渭長女俠畫很受歡迎,。魯迅多用王仁治所繪動物箋和花卉箋,,也用過王仁治臨摹的任渭長紅線女俠箋。
在將王仁治繪枇杷箋,、蓮蓬箋帶到北平大約一個月前,,魯迅曾使用過其動物箋系列,如1929年4月7日寄給韋素園的兩張。其一“受天百祿”箋為黃版單色,,箋上畫與“祿”同音鹿,,以寓意吉祥。另一“駿馬脫重銜”箋為茶色印刷,,畫一匹束縛奔馳的駿馬,。
魯迅在信中圍繞盧納察爾斯基的藝術(shù)論,以及同期出版相關(guān)的翻譯問題展開激烈的論述,,隨即筆鋒一轉(zhuǎn),,笑著預(yù)言道,創(chuàng)造社的革命文學(xué)是小資產(chǎn)階級觀念產(chǎn)物,,不久就將轉(zhuǎn)向戀愛文學(xué),。魯迅尖銳筆觸,配合脫韁駿馬圖案的回首之姿,,無比巧妙,。
此外,還有1929年4月20日寄給李霽野的信用了一張“風(fēng)生虎嘯空林”箋,,為一幅懸崖邊大樹下的虎嘯圖,。信上寫道“上海的出版界墮落了,凈是印些吊膀子小說來騙人錢財”,,這不容分說的駁斥文字的前方,,“迅”字的署名完美地被老虎銜在嘴里,應(yīng)為有意之舉,。
▌吳待秋畫箋
魯迅對“海上畫派”吳待秋畫箋也是非常推崇的,。
吳徵(1878—1949年),字待秋,,號春暉外史,、鷺鷥?yōu)橙恕⒈Ь邮康?,浙江崇德人,。吳待秋擅畫密梅,尤喜畫“五色梅”和“赭梅”?906年,,吳待秋赴北京就任京兆伊后,,曾受榮寶齋之邀,畫有雪梅,、紅梅,、白梅、綠梅,、赭梅及五色梅等每種6張信箋,。
《北平箋譜》將這些梅花箋悉收入冊,,共收錄17張之多。梅花箋取金農(nóng),、羅聘之法,,融于自身的寫生畫中,落筆輕盈,,揮灑自如,。魯迅稱其為“畫箋高手”,確非過譽之詞,。
魯迅手稿中使用九華堂制吳待秋畫箋12張,。魯迅寫給鄭振鐸的信,揭開《北平箋譜》印制序幕的第一封就是吳待秋畫梅花箋,。信中講道:“因思倘有人自備佳紙,,向各紙鋪擇尤(對于各派)各印數(shù)十至一百幅,紙為書葉形,,采色亦須更加濃厚,,上加序目,訂成一書,,或先約同人,或成后售之好事,,實不獨為文房清玩,,亦中國木刻史上之一大紀(jì)念耳?!?/p>
此箋選取由吳待秋原以橫向構(gòu)圖所畫的兩枝金木犀,,畫上題有“云外天香”四字,并有鷺鷥?yōu)橙说氖鹈约翱逃小按伞倍值闹煊?。金木犀嬌嫩的花朵與題字,、署名為橙色,葉片為淺青色,,其飛白的效果,,甚是美麗。
第二張印紅梅綻放于挺勁有力的枝干上,,題有“冷艷”二字,,署名為“待秋”,印章為“岱秋”,。原本魯迅質(zhì)樸而灑脫的書法,,與詩書畫印構(gòu)成的信箋相得益彰,寫信人靜謐的思緒躍然于方寸之上,。
這兩箋也是魯迅為了催促鄭振鐸加快編纂箋樣簿而拿給他看的樣箋,,并在編輯《北平箋譜》時被收錄在第六冊之中,。
魯迅應(yīng)該極偏愛梅花箋,除吳待秋梅花箋,,《北平箋譜》第三冊還收錄了吳觀岱所作梅花箋系列的四種銘牌箋,。魯迅在1929年至1930年間也都集中使用此梅花箋。收件人為許廣平,、郁達夫,、川島,僅限于非常有限的交際圈子,。
一位是一直留在上海的懷孕的妻子,;其次是日本留學(xué)時代以來的知己,在上海時期被年輕的進步作家視為反動而遭到疏遠,,唯有魯迅執(zhí)拗地繼續(xù)與其交往,;還有一位是衷心敬仰魯迅的作家、身處杭州的川島,,曾住過魯迅家,,幫助魯迅新婚旅行的籌備。
以上三位,,可以說是自家人,,不論是在內(nèi)心生活激蕩不安,還是在工作中面臨挫折時,,他們是能夠傾訴私人情感的對象,。梅花,“歲寒三友”之一,,在這一特殊時期與魯迅并肩作戰(zhàn)的友人,、親人他才會使用梅花箋。因此梅花箋于魯迅而言,,還有一種特殊的慰藉,。
在魯迅同左右兩翼文藝領(lǐng)域的論戰(zhàn)時,為了存亡救國這一中華民族的共同目標(biāo),,決心求同存異的魯迅,,在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結(jié)成時,還支持將梅花視為其統(tǒng)一的象征與旗號,。對此,,魯迅自身還曾經(jīng)在梅花箋上書文,講述了自己當(dāng)時的心境:“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會朽的腐草”,。
此外在1934年編輯《北平箋譜》時,魯迅與鄭振鐸1月29日通信時談到,,箋譜樣本中漏了一張梅花箋,。因不知所漏哪一張,,就附藏梅花箋清單一頁,清單上共有19位民國文人畫梅花箋,,可見魯迅藏品之豐,。
在魯迅去世前的兩年,他還大量使用過各色彩印的中國古代仕女箋11種,、西洋跳芭蕾舞女孩箋9種,、芥子園畫蘭箋8種、十竹齋博古箋7種,,精細挑選給朋友書信,。
書信箋紙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特殊含義,有的是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有的是符合心境信手拈來而用,,有的是托物以言志,有的是因新發(fā)現(xiàn)了箋紙與眾分享,,或是編輯《北平箋譜》的樣箋,。據(jù)魯迅兒子周海英回憶也有一些是他玩鬧時,挑選出自己喜歡的箋紙讓父親用于寫信,。
不論如何,,在魯迅生命的最后階段,胸部染有舊疴的他,,在悶熱的上海租界地,,依然筆耕不輟地戰(zhàn)斗著。他與知音好友,、年輕藝術(shù)家之間的交流、溝通,,構(gòu)成了他生命最后的絕響,。而這些信箋也能夠讓他得以放下論戰(zhàn)之筆,舒緩一下劍拔弩張的感情,。那案頭的詩箋,、花箋,是溝通心與心之間的工具,,此時也促進作家新的神思,,啟發(fā)新的工作,賦予其戰(zhàn)斗的勇氣,。
魯迅講:“譬如哪怕是極其簡單地收集幾枚畫有舊式圖案的箋紙,,我們或許也能夠從中觀察到其所在時代的風(fēng)氣、習(xí)慣以及社會的真實面貌,?!濒斞覆毓{讓我們看到一位偉大戰(zhàn)士的藝術(shù)收藏,,這一封封信箋,勾勒出魯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發(fā)人深省,。
備注:此文節(jié)錄自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張楠的《玉箋佳句敏驚鴻——魯迅藏箋情愫》,原文發(fā)表于《收藏》雜志2018年第5期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魯迅 陳師 箋紙 畫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