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豐子愷何以成為豐子愷
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文藝大師,,一生涉獵廣泛,,著作等身,在文學,、翻譯及諸多藝術(shù)領(lǐng)域均有非凡建樹,。然而影響最大、最為世人稱道的,,還是他的漫畫,,他由此被譽為中國的“漫畫之父”。
深厚的文藝修養(yǎng),以及善于蓄收,、融匯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才能,,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畫風。他的漫畫含意雋永,,造型簡括,、畫風樸實,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在他的筆下,世間百態(tài)都飽含著真,、善,、美的人間情味。因此,,他的畫作令無數(shù)觀者流連往復,、眷戀生情,堪稱是凈化心靈的一劑良方,。
之所以說豐子愷的畫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是因為就算在浮躁的今天,他的“粉絲”也越來越多,,大有不可竭止之勢,。然而回過頭來看,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并沒有出現(xiàn)第二個“豐子愷”,他仍然是“子愷漫畫”獨一無二的掌門人,。是時代造就了豐子愷的獨一無二嗎,?答案不置可否。
這里有時代的因素,,同時更與藝術(shù)家自身的履歷和性格有莫大的關(guān)系,。縱觀豐子愷藝術(shù)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藝術(shù)歷程里有過三次重要的轉(zhuǎn)向:兩次在青少年的求學時期,另一次是中年變法,。三次轉(zhuǎn)向,,大大改變他原先的藝術(shù)軌跡,使他超越了時代,,跨越了自我,,最終成就一代卓絕大師。
第一次:師從李叔同,學習西洋繪畫
豐子愷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xiāng)縣石門鎮(zhèn)),。他的祖上在石門灣開設(shè)了一家小染坊,,名叫豐同裕染坊,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豐子愷的父親并不關(guān)心祖上的生意,,只是一味埋頭讀書,應考科舉,。不過事與愿違,,他赴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令他郁郁寡歡,,大有懷才不遇之感。
豐子愷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歡樂,,同時為他的父親帶來了好運,。豐子愷三歲時,三十七歲的父親居然考中舉人,,全家大為振奮,。可惜不久,,他遭逢母喪,,不能進京會試,而待他丁憂期滿,,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取士制度卻突然被廢除,。這對于他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由于自己的仕途戛然終止,,豐父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兒子的身上。為此,,他在家中設(shè)立私塾,,又招收了幾個親戚家的孩子,開始課徒授業(yè),,親自教豐子愷讀書識字,。
也許是出于天性,豐子愷自小就對線條與色彩有一種敏感,。最早觸發(fā)他產(chǎn)生繪畫興趣的是《千家詩》里的插圖,。千家詩每頁上方都有一幅木版畫,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圖,,畫著一個人和一只大象,,樣子栩栩如生,十分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豐子愷,。
他越看越喜歡,,惟一覺得遺憾的是圖畫沒有顏色。他想,,如果涂上色彩那該有多漂亮?。∮谑?,他向染坊師傅討要了一些染料,,在小盅子里溶化后,用筆蘸上染料往畫上涂,。他先涂一只紅象,,又涂了一個藍人,再涂了一片紫地,,畫面立即變得鮮活起來。
為此,,他開心極了,。可是由于紙張?zhí)?,顏料涂上去以后,,一直滲透至下面好幾層,把后面的書頁都染壞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父親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涂鴉,大為惱火,,不由分說把他呵斥一頓,。從此,豐子愷再也不敢在父親面前作畫,,直到他九歲那年,,父親去世。
父親的責罵,,并沒有澆滅豐子愷對畫畫的興致,。他把顏料偷偷地藏在樓梯底下,每到傍晚父親去煙館的時候,,便拿出顏料,,在樓梯底下的一張小桌子上畫起來。由于沒有摹本,,他只好畫些眼前的事物:小貓,、小狗、小房子等等。有一次,,父親曬書的時候,,豐子愷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本人物畫譜,他如獲至寶,,馬上藏了起來,。自此,這本畫譜成了他畫畫最好的老師,,一有空,,就拿出來臨摹,沒多久,,便把這本畫譜描了一個遍,。
父親去世之后,豐子愷轉(zhuǎn)到了另一家私塾就讀,。他把自己描的畫拿給同學們欣賞,,得到大家的一致稱贊。同學們都來向他討畫,,而他總是來者不拒,,一概滿足。那時候,,描畫是要瞞著私塾先生的,,不想,他的兩個同學在私塾里為了交換他的一張畫而打起架來,。先生終于得知描畫的秘密,,于是搜查豐子愷的抽屜,沒收了他的畫譜,。誰知次日上學,,塾師竟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問豐子愷:“你能看著這樣子,,畫一張放大著色的嗎,?”
他回答:“能?!?/p>
回家后,,在姐姐的幫助下,他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孔子的輪廓,,然后再涂上顏色,不到兩天就完成了,。完成之后,,豐子愷把畫像交給了先生,。先生將這幅形象鮮明的孔子像掛在私塾的堂前,讓學生們對著行禮,,每天早晚鞠躬一次,,以示尊敬。后來,,先生又讓他畫了體育課上的龍旗,。當大家舉著這面旗子到野外去上體育課的時候,豐子愷感到了極大的滿足,。從此,,他小畫家的名聲就在鎮(zhèn)里傳開了。
豐子愷幼年習畫階段,,基本沒有老師指導,,靠的是自己聰穎的資質(zhì),一邊領(lǐng)悟一邊臨摹,,慢慢地摸索前進,。他藝術(shù)的轉(zhuǎn)折之路,來自于他的恩師李叔同,,時間是1916年,。
1914年,豐子愷以第三名的好成績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是當時江南一所著名的師范學校,也是江南新文化運動的一個中心,,當時的許多文化名流都是曾執(zhí)教于此,。早期有沈鈞儒、沈尹默,、魯迅,、馬敘倫等。豐子愷在校期間,,則有李叔同,、夏丏尊、單不廠,、姜丹書等,,其后陳望道、劉大白,、朱自清,、俞平伯、葉圣陶等也先后登臺講學,,可謂陣容鼎盛,,在當時的教育界極負盛名,。
豐子愷在浙一師讀三年級時,即1916年,,始從李叔同學習繪畫,。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官宦富商之家。父李筱樓(字小樓),,道光甲辰(1884)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曾經(jīng)營鹽業(yè),,后從事銀行業(yè),。母親姓王,為李筱樓側(cè)室,,能詩文,。李叔同五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yǎng)下成長,。1901年他入讀南洋公學,,受業(yè)于蔡元培。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shù)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并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chuàng)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墨奴吁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yè)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并同柳亞子發(fā)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瑧溉握憬瓋杉墡煼秾W校音樂圖畫教師,。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qū)之一。書法是李叔同的畢生愛好,,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后則漸變?yōu)槌?、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凈,、安詳。而他的篆刻藝術(shù),,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zhì)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在音樂方面,,他一生創(chuàng)作歌曲九十多首,其中《送別》廣為流傳,。
不能不說,,李叔同是數(shù)百年間才出那么一個的曠世奇才!而豐子愷,,注定要被曠世的李叔同影響一生,。這影響,首先從繪畫開始,。當時,,李叔同所教的素描,、寫生等西洋畫技法,是豐子愷以前從未見過的,,使他感到又新奇又快慰,,他眼前漸漸出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繪畫天地。繪畫,,也從此成為他孜孜不倦的藝術(shù)追求,。
圖畫課上,李叔同在畫室中放一尊石膏頭像,,要求學生直接對著頭像臨摹寫生,。許多同學畫不出來,只好照著范畫來畫,,只有豐子愷和少數(shù)幾個同學堅持照著石膏畫像,。課后,他有空就背著畫板到西湖去寫生,,常常沉浸于其間,,留連忘返。
不到半年時間,,豐子愷的繪畫進步神速,,這一點,李叔同看在眼里,。
有一次,,豐子愷到李叔同宿舍去匯報班級的事宜,完后,,李叔同叫住他,,對他說:“你的畫進步很快,在我所教過的學生當中,,還沒有見過一個像你進步如此快的人,,你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不妨以繪畫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李叔同這番話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在音樂方面,,他發(fā)現(xiàn)了學生劉質(zhì)平的音樂才能,從而加以重點輔導,;而在繪畫方向,,他又發(fā)現(xiàn)了豐子愷這棵美術(shù)苗子。只要悉心培養(yǎng),,他相信,,豐子愷將來一定會在繪畫上有所作為的。先生的寥寥數(shù)語,,讓豐子愷大為鼓舞,,更加確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校期間,豐子愷加入了校內(nèi)的“桐蔭畫會”,,臨畢業(yè)前,,畫會舉辦了一次畫展,那是豐子愷第一次公開展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李叔同以及其他師生的肯定,。
為了能讓豐子愷也到日本去深造,更進一步學習西洋畫法,,李叔同開始親自教授豐子愷日語,。其后,由于他出家的緣故,,又請好友夏丏尊來擔任豐子愷的日文老師,。
1921年春,豐子愷乘坐“山城丸”號赴日,,踏上了新的學畫征途,。
第二次:巧遇竹久夢二,找到新方向
從1921年的春天到當年的冬天,,豐子愷在日本東京度過了十個月,。
關(guān)于這段經(jīng)歷,他在《我的苦學經(jīng)歷》中記述道:
我在這十個月,,前五個月是上午到洋畫研究會中去習畫,,下午讀日文。后五個月上午學日本文,,而每日下午到音樂研究會中學提琴,,晚上又去學英語。然而各科都常常請假,,拿請假的時間來參觀展覽會,,聽音樂會、訪圖書館,、跑舊書店……
談到學外語更令人欽佩:
我每晚伏在東京的旅店中自修,。我自己限定于幾個禮拜之內(nèi)把書中所有一切生字抄在一張圖畫紙上,把每個字剪成一塊塊的紙牌,,放在一個匣中。每天晚上,,像摸算命一般向匣子中摸紙牌,,溫習生字。不久,,生字都記熟了,,而讀起英語小說來也很自由了,。路上遇見英語學校的同學,詢后知道他們只教了全書的幾分之一,,我心中覺得非常得意……
然而,,豐子愷在東京學畫卻不像掌握外語那么順利。他本來是做著畫家夢來到日本的,,到了東京后,,豐子愷就進了一所教西洋繪畫的私立美術(shù)學校——川端洋畫研究會,,天天畫人體素描,,接受學院式的訓練。料想不到的是,,在領(lǐng)教了日本美術(shù)界的盛況之后,,豐子愷做畫家的夢想破滅了。
后來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一九二一年春我搭了‘山城丸’赴日本的時候,,自己滿望著做了畫家而歸國的,。到了東京窺見了些西洋美術(shù)的面影,回顧自己的貧乏的才力與境遇,,漸漸感到畫家的難做,,不覺心灰意懶起來。每天上午在某洋畫學校里當model(模特兒)休息的時候,,總是無聊地燃起一支‘敷島’(日本的一種香煙牌子),,反復思量生活的前程,有時竊疑model與canvas(畫布)究竟是否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
豐子愷在東京所窺見到的“西洋美術(shù)的面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他沒有做出具體的說明,,我們只能根據(jù)當時的狀況來推斷,。那時的日本,正處文化思想空前活躍與開放的大正時期(1912—1926),,美術(shù)界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在東京的各大博物館里,,陳列著畢加索,、馬蒂斯和梵高等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大師的作品。
日本的現(xiàn)代民族繪畫——日本畫,,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此時已漸成氣候,與洋畫形成抗衡之勢。日本的三大美術(shù)展覽——“院展”,、“文展”和“帝展”,,爭妍斗奇。此外數(shù)不清的展覽會,,每天在東京,、橫濱等大城市進行。面對鋪天蓋地的西洋畫大師們的作品,,作為一個初次出洋的中國學子,,豐子愷一定意識到了自己與他們的距離,從而產(chǎn)生深深的挫折感,,這是相當自然的事,。
說到畫家難做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家境貧寒,,這的確是豐子愷當時的“境遇”,。豐子愷當初到日本留學所用的2000元經(jīng)費,都是在親朋好友中間籌借的,,可想而知,,他留學時并不寬裕,生活捉襟見肘,。而更深的一層,,他當時所學的是西洋畫,最初練習素描時倒沒什么,,但到了學習油畫階段,,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主要是顏料和畫布等材料昂貴,,學習過程中花銷巨大,,不是一般學生可以承受得起的。最令人絕望的是,,由于文化間的差異,,西洋畫在國內(nèi)幾乎找不到消費市場,要靠它來謀生,,無異于異想天開,。從這個角度來看,豐子愷選擇西洋畫這門貴族藝術(shù),,一開始似乎就是一個錯誤,。
對于豐子愷自認的“才力”貧乏,其實也是錯位誤解所致,。天生詩人氣質(zhì),、文人趣味極濃的他,,與油畫苦重的技術(shù)并不相宜。也就是說,,豐子愷這種才力與西洋畫并不對路。豐子愷后來的表白,,足以證實這一點:
我以為造型美術(shù)中的個性,,生氣,靈感的表現(xiàn),,工筆不及速寫的明顯,。工筆的美術(shù)品中,個性生氣靈感隱藏在里面,,一時不易看出,。速寫的藝術(shù)品中,個性生氣靈感赤裸裸地顯出,,一見就覺得生趣洋溢,。所以我不歡喜油漆工作似的西洋畫,而歡喜潑墨揮毫的中國畫,;不歡喜十年五年的大作,,而歡喜茶余酒后的即興;不歡喜精工,,而歡喜急就,。推而廣之,不歡喜鋼筆而歡喜毛筆,,不歡喜盆景而歡喜野花,,不歡喜洋房而歡喜中國式房子。
然而,,豐子愷的過人之處在于,,就算心灰意懶,他也敢于懷疑:模特兒與畫布是否就是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正是這種疑問,,促使他調(diào)整了留學計劃。此后的豐子愷,,不再一味守著洋畫,,而是把更多的時光泡在淺草的歌劇館、上野的圖書館,、東京的博物館,、神田的舊書店、銀座的夜攤,、日本全國各處的展覽會,,以及游賞東瀛名勝古跡上。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游學,使他增長了不少見識,。
就在這個時候,,竹久夢二進入了豐子愷的視野。
那是東京的街頭,,某個下午的一次偶然的相遇,。豐子愷在街頭一個舊書攤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本《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清新脫俗的簡筆畫,,像一位清麗優(yōu)雅的女子,深深地吸引住了豐子愷,。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感應,,一下子觸動到了他的的藝術(shù)神經(jīng),令他欣喜若狂,。十幾年以后,,豐子愷這樣深刻地回憶——
記得二十余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隨手拿起來,,從尾至首倒翻過去,看見里面都是寥寥數(shù)筆的毛筆sketch(速寫),。書頁的邊上沒有切齊,,翻到題目《Classmate》的一頁上自然地停止了。我看見頁的主位里畫著一輛人力車的一部分和一個人力車夫的背部,,車中坐著一個女子,,她的頭上梳著丸 (marumage,已嫁女子的髻式),,身上穿著貴婦人的服裝,,肩上架著一把當時日本流行的貴重的障日傘,手里拿著一大包裝潢精美的物品,。雖然各部都只寥寥數(shù)筆,,但筆筆都能強明地表現(xiàn)出她是一個已嫁的貴族少婦?!?/p>
我當時便在舊書攤上出神,。因為這頁上寥寥數(shù)筆的畫,使我痛切地感到社會的怪相與人世的悲哀,。她們兩人曾在同一女學校的同一教室的窗下共數(shù)長年的晨夕,,親近地、平等地做過長年的“同級生”,。但出校而各自嫁人之后,,就因了社會上的所謂貧富貴賤的階級,,而變成這幅畫里所顯示的不平等與疏遠了!人類的運命,,尤其是女人的運命,,真是可悲哀的!人類社會的組織,,真是可詛咒的,!這寥寥數(shù)筆的一幅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
竹久夢二,,本名茂次郎,,1884年出生于日本岡山邑久町的一個釀酒商家庭,自幼就顯示出過人的藝術(shù)才華,,明治末葉在日本畫壇一舉成名,。他的漫畫直面社會人生,同情弱者,,在充滿哀傷情調(diào)的傳統(tǒng)日本美感中,,融入近代社會主義精神和基督教的悲憫情懷。在日本美術(shù)界,,竹久夢二是個另類,,他的作品,尤其是初期畫作,,總是站在底層人民一邊,,站在被侮辱、被損害者一邊,,包含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反權(quán)力體制的傾向,。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竹久夢二融東西洋畫法于一爐,,構(gòu)圖西洋,,畫趣東洋,擅長用簡練的筆法詩意地描繪人間世相,。
豐子愷自小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認為最好的詩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最好的畫是“平淡天真”的,總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夢二的畫,,摒棄漫畫的戲謔,,專寫日常的生活場景而表現(xiàn)出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既契合了豐子愷的文人氣質(zhì),,又具醒世勸誡的作用,同時也沒有遠離生活,,在見識上,,他們一拍即合。
對于畫家夢剛剛破滅的豐子愷來說,,竹久夢二的出現(xiàn),,無異于混沌迷茫中的一道閃電,讓他剎那間醍醐灌頂,,認清了自己發(fā)力的方向,。怪不得多年以后回想起來,豐子愷都有一種恍如夢中的感覺,,仿佛一切皆有定數(shù):竹久夢二知道他的苦惱,,也知道他將路經(jīng)街頭的報攤,更知道自己的畫,,將給他一個仙人指路式的提點……
由于經(jīng)濟上的原因,,豐子愷不久便回國了。在離開日本之前,,他特地委托友人替他留心竹久夢二的畫冊,。友人果然不負重托,很快替他收齊了竹久夢二的《夏》《秋》《冬》三冊,,外加《京人形》和《夢二畫手本》,,從東京寄到滬上,給了豐子愷極大的喜悅和啟發(fā),,也喚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藝術(shù)之魂,。
自此,豐子愷開始了藝術(shù)上的轉(zhuǎn)向,。
回國以后,,豐子愷經(jīng)夏丐尊推薦去浙江上虞白馬湖畔春暉中學任教。1922年春,,他在湖邊建了一所“小楊柳屋”,,把妻兒接來同住,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舒暢的生活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他重新拿起畫筆,,仿效竹久夢二,結(jié)合文人的思維情趣及佛家樸素慈悲的理念,,用毛筆在紙上描下了自己關(guān)心的世相,,也把平日喜愛的古詩句意化成畫境。周圍的同事朋友看到了這些作品,,都驚喜不已,,恩師夏丏尊更連連稱好,鼓勵他繼續(xù)畫下去,。
1924年,,豐子愷為《我們的七月》設(shè)計了封面,并在此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幅畫作《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茶樓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著茶具,,卷起的簾外懸著一彎新月……畫面寥寥幾筆,便把離別的惆悵表現(xiàn)在畫幅之上,,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葉圣陶曾經(jīng)這樣評論這幅畫:“他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給人的樂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鑒賞,,而達到相與會心的感受,。”豐子愷由此“一炮而紅”,,成為眾人喜愛的藝術(shù)家,。
1925年,,《文學周報》恰好要用插圖,,主編鄭振鐸向豐子愷索畫。收到畫后的鄭振鐸,,如獲至寶,,將這些作品加上“子愷漫畫”的題頭,發(fā)表在《文學周報》上,。同年,,豐子愷第一本畫集《子愷漫畫》也由《文學周報》出版發(fā)行,“子愷漫畫”從此風行全國,。
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第一位被稱作“漫畫家”的畫家,,就這樣誕生了。
第三次:接納夏丏尊建議,,中年變法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國土寸寸淪陷,戰(zhàn)火很快燒到了豐子愷的家鄉(xiāng)石門灣,。所謂國仇家難,,家與國的苦難往往是緊密連在一起的。無奈之下,,豐子愷只好攜帶全家老小一路南下,,遠走避難。而這一去,,就是千里征途,,十年的流離輾轉(zhuǎn)。讓我們沿著豐子愷的足跡,,來看看他們一家的風雨歷程,,這也許是那時代每個逃難家庭的辛酸縮影吧:
1937年11月6日,侵華日軍飛機轟炸石門灣,,豐子愷率眷倉皇辭家,,避居鄉(xiāng)間南深浜。21日,,離鄉(xiāng)流亡,。23日,日軍占領(lǐng)石門灣,,緣緣堂毀于戰(zhàn)火,。
1938年3月,赴漢口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6月,,移家廣西桂林,任桂林師范教師,。
1939年春,,去廣西宜山浙江大學任教,旋隨校遷至貴州遵義,。
1942年入川,,任重慶國立藝術(shù)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wù)主任,。
1943年辭去教職,,租地建屋于沙坪壩廟灣,以畫潤稿酬為生,。
1946年,,搭船由長江而下,到南京改乘火車,,回到闊別十年的家鄉(xiāng),。
對于豐子愷來說,,逃難的十年是痛苦的十載,路途的辛酸與種種困難自不必言說,,更重要的是,,那種痛失家園的滋味積壓于心頭,無從排解,。在顛沛流離中,,戰(zhàn)爭的慘狀深深地觸動了豐子愷,使他格外重視起漫畫的宣傳作用來,。他仍然畫漫畫,,不過更多畫的是宣傳抗日的“抗戰(zhàn)漫畫”,結(jié)合他沿途的見聞,,畫中多了人民的苦難和對侵略者的痛恨,,格調(diào)也沉郁起來。
與此同時,,這十年也是他重新思考藝術(shù),,開始變法的十年。在逃難的路上,,他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難,,也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于是萌生了畫風景人物畫的想法,??箲?zhàn)前,,豐子愷的繪畫作品都是簡單的黑白筆墨,,雖然才華橫溢,奇趣橫生,,不過略顯單調(diào),,畫幅也有一定的局限。
就在豐子愷思變之時,,他恰好收到老師夏丏尊的一封來信,。信中,夏丏尊建議豐子愷在漫畫的基礎(chǔ)上,,稍微改變一下畫風,,畫一些人物和山水并重的畫,不僅可以在報刊上發(fā)表,,還可以懸掛在墻上,,欣賞范圍會更廣,亦適合于收藏,。
夏丏尊的意思是說,,中國有人物的畫,,原來只有兩種,一種是以人物為主的,,一種是以風景為主的,,人物為點綴的。但他以為應該還有第三種,,即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畫,。這第三種繪畫,在當時東西方畫界中,,的確是很少見的,。
回頭來看看世界的繪畫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論東西方,,都是先有人物畫,然后再有風景畫的,。先看中國,,唐代以前的繪畫,大都是人物畫,。
據(jù)史料記載,,漢武帝于甘泉宮畫天地太一及諸鬼神像,又于明光殿畫古烈士像,。宣帝時,,畫功臣十一人于麒麟閣。元帝時設(shè)立宮廷畫院,,也是以人物畫為主,。畫王昭君的毛延壽便是當時的人物畫家之一。明帝設(shè)畫官,,令專寫經(jīng)史中的故事,,也是人物畫。漢以后,,三國魏晉六朝時代,,知名的畫家,如曹不興,、張僧繇,、陸探微、顧愷之,,也都是擅長畫人物的畫家,。總之六朝以前,中國畫大都是人物畫,。六朝以后,,自唐代起,才開始有不寫人物而專寫自然風景的山水畫,。
再看西方的繪畫史,,十八世紀以前的畫,全都是描寫宗教題材的人物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謂的文藝復興三杰,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些人的作品沒有一幅不是人物畫,,題材大都是《圣經(jīng)》里的故事,,如《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審判》,、《圣母子像》等,。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寫實派,、印象派興起,,西方畫界才開始有風景畫出現(xiàn)。
中國以唐代為界,,劃分人物畫時代與風景畫時代,。西方則以十九世紀中葉為界劃分。時間遲早不同,,而順序卻是一致的,。所以世界的繪畫,在豐子愷的年代,,都還處于風景畫為主的階段,。不過,,事物都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夏丏尊恰好指出了繪畫將來的發(fā)展趨向。
在豐子愷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前面提到的李叔同,另一位就是夏丏尊,。他曾經(jīng)說過,,李叔同教會了他作畫,而夏丏尊剛教會了他作文?!八约翰蛔鳟?,但富有鑒賞力,論畫頗多卓見”,,這是豐子愷對夏先生的看法,。因此,當他收到夏丏尊的這封來信,,讀罷信中的意見,,豐子愷除了感佩之外,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重讀)覺得更有價值,,可說是世界繪畫傾向的一個預言”。
他為此而特別作了深入的分析,,在《讀丏師遺札》中提到了重要的三點:第一點是,,中國的風景,是到了要變革的時候了,;第二點,,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繪畫,是繪畫史發(fā)展的趨向與必然,;第三點就是,,人物與風景并重的繪畫要用主觀創(chuàng)意來描寫,即是說,,要有趣味性,。采用木刻畫的布局方式,加上漫畫里的意趣,,正是豐子愷眼中第三種畫的表現(xiàn)形式,。
豐子愷接納了夏丏尊建議,開始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變革,。為了區(qū)別于原先的漫畫,,豐子愷采用了大畫幅,加上色彩的運用,,以及線條的亦莊亦諧,,大大突破了漫畫的框框,也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風景畫的風格,。
我們看到,,在時代面前,誕生了一種全新的繪畫形式,,它依然可以稱之為“子愷漫畫”,,不過,,這個稱謂只是強調(diào)它的獨一性,因為它早已超越了以前的黑白漫畫,。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新,它將傳統(tǒng)技法與漫畫筆法作了一次融合,,在傳統(tǒng)之中加入意趣,,也使漫畫從原來的諷喻功能轉(zhuǎn)向美學功能,最終成就一個獨立畫種,,與其它繪畫形式相抗衡,。
這一轉(zhuǎn)向的重要性,不亞于他當年遇見竹久夢二,。也正由于這一點,,使他從竹久夢二回到了他自己——豐子愷。我想,,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年過去,,我們依然只有一個豐子愷的緣故。首先,,他的理論,,他對繪畫的見解,是獨一無二的,。
自此,,豐子愷畫了不少彩色的風景人物畫,舉辦了十多次展覽,,還出版了彩色畫冊,,影響大大超出了從前。相比于他的黑白漫畫,,絕大多數(shù)讀者更喜歡他的彩色“漫畫”,。欣賞他的彩色風景人物畫,我們可以獲得雙重享受,,既有美的愉悅,,又有意趣的品味與回甘,這是黑白漫畫和其他繪畫所無法滿足的,,“子愷漫畫”經(jīng)久流傳的魅力也在于此吧,。下面我們一起來讀兩幅畫,仔細觀摩一下,,豐子愷對于風景人物畫的理解和它的演化進程,,到底給我們怎樣的一個提示,?他眼中的傳統(tǒng)風景畫與漫畫之間,,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是否存在著一個外人無法洞悉的契合點呢?先看畫,。
第一幅叫《游春人在山中行》,,其實也可稱作《游春圖》,這類題材古代就有不少,。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攜家人一起到山中踏青,這事無論擱在古時還是現(xiàn)代,,都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沿著臺階往上走,看看新綠的古松,,看看綻放的桃花,,心情也隨之綻開……
我們可以看到,整幅畫的格調(diào)是悠閑的,,向我們傳達的理念也是悠閑,,即是畫面畫的是什么,主題表達的就是什么,,這種較為寫實的手法,,與古代同類題材的表現(xiàn)手法相類似。在畫風上,,也相對古樸,,山石的墨跡有故意做舊之嫌,筆法偏向了傳統(tǒng),,頗嚴謹,,似工筆。如果不從游人的服飾來觀察的話,,我們就不敢下“這是一幅現(xiàn)代畫”的論斷,。
這是一幅現(xiàn)代的仿古風景畫,作者正是豐子愷,。在他所有彩色風景人物畫中,,這幅畫顯得有些另類,因為它的古色古香,,因為它的寫實,,也因為它的工筆技法。由于半個多世紀過去,,我們已無從考究當時畫畫的背景與動機,,但現(xiàn)在看來,豐子愷畫下它,,似乎有意向我們說明,,他的彩色風景人物與傳統(tǒng)風景的關(guān)系——這里有一個演化的進程,。
畫面高山聳立,,林木稀疏,,山樹之間,一行曲折石階宛蜒而下,,一個挑擔的老者,,擔負著沉重的行囊,沿山路落寞而行,。筆法是豐子愷一貫的漫畫筆束,,看起來有些隨意,似乎一蹴而成,。但從畫面營造的意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派古風:一股難以阻擋的惆悵撲面而來。我們禁不住要問,,是什么帶來了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呢,?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畫中的風景與人物之間,,有一種深遠的互動,而畫面與畫題,,又是一種相互無間的輝映,,正是這三者相得益彰的配合,形成了一種意趣,,這或許就是豐子愷所強調(diào)的主觀創(chuàng)造吧,。
對比兩幅畫,我們不難看出,,第二幅作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表現(xiàn)于兩方面:一個是筆法上,引入了漫畫的筆調(diào),,顯得生動而活潑,,也帶來一種虛幻的恣意,從而避免了寫實的呆板,;另一個就是畫出了意趣,,在畫面處理上,豐子愷將人物與景物放在同等的位置來考慮,,它們一起構(gòu)成了畫的情感基調(diào),,再加上畫題的調(diào)動,意趣躍然于紙上,。意趣這東西,,最初也源自于漫畫,,但在這里,卻得到了和諧與美的展現(xiàn),,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同時也是一種進步的創(chuàng)新,。
在豐子愷其他的風景人物畫中,,這樣的意趣俯拾皆是。最后我要說的是,,豐子愷獨創(chuàng)了風景人物畫,,而漫畫的意趣,則奠定了風景人物畫的靈魂,。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豐子愷 繪畫 漫畫 李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