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王羲之疾病之推論
王羲之《服食帖》
在《十七帖》中,王羲之提到自己服食的帖凡二,即第六《服食帖》:吾服食久,,猶為劣劣。
王羲之《旃罽帖》
第二十四《旃罽帖》: 知足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
服食養(yǎng)生,,乃羲之性中之事也,。所謂“服食”,即寒石散,。
寒石散之名,,始見于《世說新語》卷上之上《言語第二》載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醫(yī)心方》卷一九引許孝崇論云:“凡諸寒食草石藥,,皆有熱性,,發(fā)動則令人熱,便冷凍飲料食冷,、將息,,故稱寒石散,。”
按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二二《飛煉》:五石更生散,,治男子五勞七傷,、虛羸著床,醫(yī)不能治,,服此無不愈,。唯久病者服之。其年少不識事,,不可妄服之,。明于治理能得藥適,可服之,。年三十勿服,。或腎冷脫肛陰腫,,服之尤妙,。
方: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海蛤(并研),、防風(fēng)、栝蔞(各二兩半),、白術(shù)(七分),、人參(三兩)、桔梗,、細辛,、干姜、桂心(各五分),、附子(炮,,三分,去皮),。
同書同卷:五石護命散,,治虛勞百病。羸瘦,,咳逆短氣,,骨間有熱,四肢煩疼,,或腸鳴腹中絞痛,,大小便不利,,尿多赤黃,積時繞臍切痛急,,眼眩冒悶,,惡寒風(fēng)痹,食飲不消,,消渴嘔逆,,胸中脅下滿,氣不得息,,周體浮腫,,痹重不得屈伸,唇口青,,手足逆,,齒牙疼,產(chǎn)婦中風(fēng)及大腸寒,,年老目暗,,惡風(fēng)頭著巾帽,濃衣對火,,腰脊痛,,百病皆治,不可悉記,。甚良,。能久服則氣力強壯,延年益壽方,。服五石散者,,能治百病,并能氣力強壯,,延年益壽,。魏晉之間,貴戚名士,,動輒服用,。
據(jù)余嘉錫《寒食散考》,從魏正始(240—248)至唐天寶(742—755)之間的五百多年中,,服寒石散的人可能有數(shù)百萬,。
從孫氏《千金翼方》觀之,五石散中主要的藥物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金石之藥,本有大毒,。鐘乳是陽中之陰,,白石英是陰中之陽。于藥物性質(zhì)而言,,兩者之合則其熱性甚大,。魏晉名士蓬首垢衣,袒胸露臂,,赤足行散,,所謂“魏晉風(fēng)度”者,蓋服石后發(fā)熱所致耳,。
附帶提及,,《醫(yī)心方》卷一九引皇甫謐《節(jié)度論》云,凡諸石有數(shù)忌,,忌嗔怒,,忌愁憂,忌哭泣,,忌忍饑,,忌忍熱,忌忍寒,,忌用力過甚,,忌安坐不動。
晉宋名士治喪不哭,,美食大飲,。譬如竹林文士阮籍,母死之時,,竟無淚水,,且飲酒食肉如常,而遭致衛(wèi)道者狂誕不經(jīng),、蔑視禮法,、敗壞風(fēng)教之斥。然世俗不得真解,,特善誤會,。服食之人忌哭忌饑。阮氏雖不泣,,可其“舉聲一號,,吐血數(shù)升”,對于生母去世的悲痛之深,世上君子孰與之比,?
又如《晉書》卷八零《王徽之傳》:“獻之卒,,徽之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diào),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徽之亦服食,,故不能哭,。可內(nèi)心之悲痛如此,,使人傷逝,。服寒石散者,其熱如此,,如不作散熱發(fā)熱,,即必成痼疾,終身不愈,,痛苦萬狀,。
《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稱草莽臣曰:‘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發(fā)林阜……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十有九載,。又服寒食藥,,違錯節(jié)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祼袒食冰,當(dāng)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見出,妻息長訣,。仰迫天威,,扶輿就道,所苦加焉,。不任進路,委身待罪,,伏枕嘆息……竊聞同命之士,,咸以畢到,唯臣疾疢,,抱釁床蓐,。雖貪明時,懼斃命路隅,。設(shè)臣不疾,,已遭堯、舜之世,,執(zhí)志箕山,,猶當(dāng)容之?!k辭切言至,,遂見聽許。歲余,,又舉賢良方正,,并不起……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殺,,叔母諫之而止,。”謐之病征,,實服食引起,。服食者能得一時之“神明開朗”,體力轉(zhuǎn)強,,行動如飛,。然久而久之,,重者五六載,遠者數(shù)十載必死,。
余嘉錫又云,,晉唐之間因此而喪生者也可能有數(shù)十百萬。五石散自三國魏之何晏始用,,后之士大夫慕晏之風(fēng)流,,從而效顰。京洛之間,,浸以成俗,,至東晉,此風(fēng)波于江左,,常人效尤,。
王羲之養(yǎng)身修道,向往神仙,,不遠千里,,從道士許邁,常餌金石之藥,。不獨右軍及其子輩,,就連其親友,乃至妻女諸妹,,無不服散,。王羲之之服食養(yǎng)性與信奉天師道有涉。關(guān)于瑯邪王氏自漢以來崇道至羲之輩篤信尤甚事跡,,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guān)系》一文考證甚詳,,不復(fù)旁及。
《古詩十九首·驅(qū)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魏晉士人由服食而致痼疾,,已為平常事耳,。以其殺人之烈,較后世之鴉片猶為過,。
表中所錄王羲之尺牘所言征狀,,是其日常 典型之疾病。而這些疾病多為服食致,。
“中冷”,,即服食后所出現(xiàn)的中毒現(xiàn)象。
“風(fēng)動”,,是長期用寒食散而引發(fā)出的一種痹證,。
其他諸如頭痛,、目痛、心痛,、腹痛,、腳病、大熱(發(fā)熱),、喉燥,、腹瀉、大吐,、厭食,、羸乏(疲勞),等等,,皆由服食導(dǎo)致的一系列慢性疾病,。
和皇甫謐類同,羲之亦無時不受諸證之摧殘,。寒食散并沒有給王氏帶來清爽、強壯的體格,,反而陷入了難以治愈的觸目驚心而又無可奈何的痛苦之中,。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序》云“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中看出羲之對于“死”的悲觀情緒,。王氏晚年屢致蜀地周撫的尺牘凡二十幾帖,,其中如本章篇首所舉二帖言及服食之藥,即旃罽和戎鹽,,以及其他尺牘中所涉及的諸藥,,證明羲之此時此刻,表面上滿足于歸田生活,,可實際猶為自己因服食久歷身體,、精神之折磨而努力試作解疾康復(fù)也。
羲之少時體弱,?!短接[》卷七三九引《語林》:王右軍少嘗患癲,一二年輒發(fā)動,。 王羲之曾患過癲癇病,。在民間,,此病習(xí)慣稱為羊角風(fēng)、羊癲風(fēng),、羊恙風(fēng),。依《千金翼方》卷一《藥錄纂要·驚癲第五》,癲痼,、驚厥者可以用鉛丹治療,。《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也載有鉛能醫(yī)“風(fēng)癇吐沫,,反目抽掣,久患者”,。然服鉛者,,具有毒性,自不待言,。王羲之少時,,身體虛弱與之相關(guān)。
羲之后來“東床坦腹”,,是由于服食而作散熱,,然亦是其身困之表征爾。故王氏自這一時期因體弱而服食,,一直至年老因服食而病篤,,皆為道術(shù)所誤。孫思邈云:“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只是世人為驕視俗人,,服食求仙,,并沒有從這種宗教迷狂中醒悟,反而越陷越深,,殊可哀乎,。
又如羲之臨終,竟不藥醫(yī),,而求助于道士杜子恭,,結(jié)果逾十日即卒。宋方勺《泊宅編》卷五:服金石藥者,,潛假藥力,,以濟其欲,,然多諱而不肯言,一旦疾作,,雖欲諱不可得也,。吳興吳景淵刑部服硫黃,人罕有知者,。其后二十年,,長子橐為華亭市易官,發(fā)背而卒,,乃知流毒傳氣尚及其子,,可不戒哉!王羲之諸子皆崇道,,咸以藥石為樂事,。玄之、渙之,、獻之早卒,。若檢索原由,是否猶如方氏所言,,其中乃羲之“流毒傳氣”故耳,?俟考。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王羲之疾病之推論 王羲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