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嘉德秋拍推出張大千盛年佳構(gòu)《擬石溪秋林清靄》
張大千(1899-1983) 擬石溪秋林清靄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丙戌(1946年)作 153 × 49 cm
題識:
曉迎幽翠樹如蓋,,暮拂蒼條浥清靄。遠峰眉黛翦雙眸,一曲飛泉動爽籟,。石溪道人蒼蒼莽莽,,子久正脈也,。丙戌中秋后二日,,峨眉山中坐雨寫此破悶,。大千居士爰,。
鈐?。?/p>
張爰之印、大千
自題簽條:
大千居士擬石溪僧秋林清靄,。 鈐?。簭堧肌⒋笄Ь邮?/p>
幽翠清靄,,爽籟蒼莽
張大千盛年佳構(gòu)《擬石溪秋林清靄》
張大千對于傳統(tǒng)用功極深,,涉獵廣博,研習精湛,,融匯通達,,匯為己用。早年受曾熙,、李瑞清影響臨習石濤,,對于古人成法的精研和借鑒,可以說貫穿張大千的整個藝術(shù)生涯,,其一生所參詳摹習的對象,,自明清上追宋元,再經(jīng)敦煌面壁融繼盛唐,,而其中用功最深者,,當推董巨、王蒙,、四僧諸家,。四僧中,大千用功最深者當為清湘,、八大,,論者在言及爰翁畫學淵源時亦多以清湘、八大相談,。而若細探,,石溪上人也是大千精為研習并反復(fù)臨摹宗法的對象。
《擬石溪秋林清靄》局部圖
大千繪畫開蒙之師曾熙酷愛“二溪”,,大千早年拜入其門下時,,便藉緣觀臨過多幅藏于其處的石溪傳世真跡。交游于滬上時期,,大千常與龐虛齋,、吳湖帆,、陳巨來等名噪一時的海上收藏家盤桓。其時滬上頗形成了一股收藏“四僧”的風尚,,大千在與滬上藏家往來論畫鑒畫的過程中,,常能見到石溪傳世真跡。單論大千自己,,亦不乏石溪真跡入藏,。根據(jù)1943年出版的《大風堂書畫錄》和1954年出版的《大風堂名跡》記錄,張大千至少曾有四幅石溪傳世畫作入藏,。多年的觀摹品讀,,石溪的精妙之處,大千當能稔熟于心,,寫其之畫亦可成竹在胸,。
《擬石溪秋林清靄》局部圖
據(jù)文獻資料和現(xiàn)存作品可知,張大千曾于1939年為好友黃君璧作《仿石溪垂釣圖》,,其上題跋曰“石溪一脈,,三百年來唯吾友黃君璧獨擅其秘,自與訂交,,予為擱筆,,又不僅如禪草衣之于王山人??蛠砩絺髌溥h游西康,,遂放膽為此,它日君璧或見此畫,應(yīng)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贝笄c黃君璧訂交于1931年,據(jù)此題跋可知,,在此之前大千便常仿石溪畫法,。
《擬石溪秋林清靄》局部圖
據(jù)傅申研究,大千在上世紀20年代便能仿作出足以亂真的石溪,,而在1930年前后則是其“偽作黃山畫派作品最多的時期,,其中以石濤、梅清,、石溪為大多數(shù)”??梢姶笄性谌豕谥畷r便對石溪畫風諳熟于胸,,至其而立,更是信手拈來,。雖然自30年代末期,,大千的興趣逐漸轉(zhuǎn)向董巨王蒙,,但其對石溪的摹寫亦偶有所作。只不過石溪自玄宰而上窺子久,,后來的大千對子久已頗有心得,,對石溪自然也愈加得心應(yīng)手,且能參以己意,,自出機杼,。
《擬石溪秋林清靄》局部圖
此幅《擬石溪秋林清靄》作于1946年中秋后兩日,是時大千自敦煌歸來,,積淀頗深,,正值其年富力強之際,多居四川,,戰(zhàn)后因緣際會,,一批清宮舊藏高古書畫入藏,使得張大千心情極為舒暢,。與先賢名跡的朝夕相對,,使大千筆下的山川煙云更為飄渺鮮活,血戰(zhàn)古人的功力直上云霄,。從抗戰(zhàn)勝利后到離開大陸前的數(shù)年中,,張大千心手兩暢,佳作疊出,,此件作品正是這一時期的擬古的巔峰之作,。
《擬石溪秋林清靄》局部圖
本幅以“仿石溪道人,得子久正脈”,,在四尺大幅之上寫遠山連水,,云氣氤氳,山崖迭嶂,,松竹掩映中,,隱士幽居高閣,氣定神閑,,或攬卷,,或遠眺,一派悠然,。畫著色,、墨,并以淡赭石鋪底,,褪盡火氣而柔雅平和,。畫面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雄奇中不失空靈,,近水遠山層迭鋪陳,,開和有序,,層次井然。觀者視線隨之游走,,真有江山無盡之慨,。石溪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復(fù)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jié)構(gòu)嚴密,,富于變化,善于創(chuàng)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
大千自題簽條
本幅蒼蒼莽莽,自然高逸,,得石溪之蒼茫渾淪,,兼具大千明潔靈動的秀逸之氣,大千略用石溪禿筆之法,,擦染濕筆參合運用,,令山體肌理之質(zhì)感呈現(xiàn)自然,山樹蔥蘢茂盛,,建筑鱗次櫛比,,頗極石溪風姿。然此時大千目光所看之處早已超越百年之限,,所宗派別亦不為一家一法,。于是他由清、明,、元而及兩宋,、盛唐,更能信手拈來彼家此法,。再細讀其皴擦點染,,一草一木,一石一山,,又覺前賢諸家成法難掩大千清爽瀟灑的本來面目,,汲古出新,精妙非常,,是為大千盛年擬古之難得佳構(gòu),。
《擬石溪秋林清靄》題識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大千 石溪 張大千 擬石溪秋林清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