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琺瑯彩的故事
近日,,在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季拍賣會中,,一件清代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以1.4億港元起拍,,最終以2.39億港元(含傭金)的價格成交,,刷新了康熙官窯瓷器的拍賣成交紀(jì)錄,。本刊特為您詳解琺瑯彩的故事,。
康熙皇帝與琺瑯彩
在2018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創(chuàng)拍賣紀(jì)錄的清代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的直徑為14.3厘米,,以粉紅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開光,內(nèi)繪花卉,,色彩艷麗,,筆觸細膩。碗底有“康熙御制”四字二行粉紅色楷書款,,加雙方框,。
琺瑯,實際上是覆蓋于金屬器物表面的玻璃質(zhì)材料,,主要的化學(xué)成分是硅酸鹽物質(zhì),。人們使用琺瑯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古埃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用琺瑯作裝飾的器物,。
據(jù)了解,,畫琺瑯技法起源于15世紀(jì)中葉的法國,即在玻璃料內(nèi)加上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并用油調(diào)和后成為琺瑯料,,用來裝飾金屬器物,,并取得油畫般的效果。
畫琺瑯技法可以用來裝飾不同種類的器物,,會產(chǎn)生不同的裝飾效果,。如果用在銅胎上,就是銅胎畫琺瑯(即“景泰藍”),;如果用在鐵胎上,,就是鐵胎畫琺瑯(即“搪瓷”);如果用在瓷胎上,,就是瓷胎畫琺瑯(即“琺瑯彩”),。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法國傳教士洪若將銅胎畫琺瑯器物進貢給清朝,康熙皇帝被深深吸引并決定把這種技法移植到瓷器上,,成為“瓷胎畫琺瑯器”,。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康熙皇帝責(zé)令法國傳教士馬國賢,、郎世寧在宮內(nèi)督理試制,,經(jīng)過30多年的反復(fù)試燒,最終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燒制成功,。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羅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派遣使臣嘉樂主教來到北京,,就“敬孔敬祖”問題與清朝政府進行談判,即中國的天主教徒是否要敬拜和祭祀孔子與祖先,。
康熙皇帝先后13次接見嘉樂主教,,禮遇不可謂不隆重,但在“敬孔敬祖”問題上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無論如何不肯做出任何妥協(xié),,并且向嘉樂主教明確表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嘉樂主教無功而返,,回到歐洲。
康熙皇帝在羅馬教皇使臣嘉樂主教到達北京后,,曾經(jīng)特意在皇宮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宴會上康熙皇帝向嘉樂主教展示了數(shù)件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剛剛制作完成的琺瑯彩瓷器,這些制作精美的琺瑯彩瓷器讓嘉樂主教贊嘆不已,,驚奇萬分,。
嘉樂主教返回歐洲后,,向新任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三世匯報了此次中國之行,在這份拉丁文本的報告中記載有嘉樂主教在北京所見到的琺瑯彩瓷器,,這份報告目前還保存在梵蒂岡羅馬教廷的圖書館內(nèi),,這是西方文獻對康熙琺瑯彩瓷器的最早記載。
由于康熙琺瑯彩瓷器是模仿銅胎畫琺瑯(即“景泰藍”)燒制而成,,所以其釉色紋飾與同時期銅胎畫琺瑯器物非常相似,,色調(diào)濃重艷麗,多以藍色,、黃色,、紅色、紫色等為底色,,然后繪畫紋飾,,以花卉紋居多,,如牡丹,、芍藥、蓮花,、梅花,、菊花、月季,、寶相花等,,并常以開光技法繪畫紋飾,使得紋飾更加鮮明,,花蕊內(nèi)還用篆書“萬”“壽”“長”“春”等吉祥用語,,寓意“萬壽無疆”。造型以小件器物為主,,主要為瓶,、盒、盤,、碗,、杯、壺等,,其中以碗的數(shù)量較多,,而瓶的數(shù)量則非常少見??钭R多用胭脂色或藍色琺瑯料書寫,,個別器物底款為刻款,一般為四字楷書“康熙御制”,,多寫在方欄或雙圈線內(nèi),,字體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琺瑯 康熙 瓷器 花卉 琺瑯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