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民間文物保護熱情需要呵護
據報道,,近日,,一些文物愛好者在陜西咸陽唐崇陵進行“走陵”活動,。他們搜尋了多件陵墓石刻殘件,,并將這些殘件搬到陵區(qū)監(jiān)控攝像頭下,。他們表示,,這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唐崇陵內的文物,。當地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員回應,,搬運石刻行為未經任何官方渠道批準,。也有人批評他們是別有用心,,是打著“情懷”口號賺錢。
未經景區(qū)允許,,未經文物保護部門批準,,私自挪動文物確有不妥。一旦對珍貴文物造成損壞還涉嫌違法,,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民間文物愛好者,必須在合法合規(guī)的前提下活動,,不能任性而為,。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此次唐崇陵“走陵”活動中,文物愛好者把散落在野外的文物殘件收集到一起,,而且放在了攝像頭下,,本身并沒有毀壞或侵占文物的主觀惡意。只是,,他們所謂的“保護”欠缺科學性,,以致事與愿違,反受批評,。
近年來,,包括“走陵”活動參與者在內的民間文物愛好者在增多,一些人不僅對博物館里的文物感興趣,,對散落在野外的文物也很上心,,有的還形成了自發(fā)參與文物探訪和保護的圈子,這些都是文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表現,。以往相當長一段時期,,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整體不強,一些地方為了短期利益拆毀古建筑,、古文物的事情時有發(fā)生,。而在民間,很多人也只看重直觀經濟收益,,對于散落在野外不易迅速變現的“老物件”缺乏熱情,。因此,近年來,,媒體和專家一直都在呼吁公眾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現在,文物愛好者在增多,,文物保護意識在增強,,一些人愿意花錢組團去探訪陵園、親近文物,,很多人愿做文物保護宣傳的志愿者,,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文物是先人的遺留,,是傳世的遺產,,是全民的共同財富,保護文物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廣大民眾的事,,需要民間力量的參與。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文物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從業(yè)人員不足4萬人,,卻要看護近4300處國家級文物單位,;全國文物從業(yè)者僅14萬余人,,與之相對應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數分別是76萬余處和10815萬件(套)……政府部門人力有限,保護文物有賴民間支持,。
以我國五千年文明的時間跨度,,文物分布廣泛的空間維度看,現在關心文物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文物保護領域,公眾還有廣泛的參與空間,。相對于英國,、法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文物愛好者,我們的文物愛好者的“愛”還顯得比較粗線條,,不夠規(guī)范,,欠缺專業(yè)性。對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引導和規(guī)范,。文物本身就應該與人發(fā)生聯系,既然民間有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政府不妨提供平臺,,引導他們在專業(yè)指導下親近文物、參與文物保護,。不專業(yè)的,、可能損壞文物的行為理當規(guī)范,但民間對文物保護的熱情則需要呵護,。從漠不關心,,到盲目關心,再到學會以正確的方式去關心,,這是一個文物保護觀念不斷成熟的過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物 保護 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