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西泠印社再憶饒宗頤:一代通儒“煉成記”
中新網(wǎng)杭州2月24日電(見習記者 張煜歡 實習生 郭其鈺)2018年2月6日,一代國學大師,、西泠印社社長饒宗頤在香港仙逝,。2月24日,西泠印社在孤山社址舉辦社長饒宗頤的紀念講座,,以表追思,,再度緬懷老社長。
西泠印社是研究中國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學術團體,,素有“天下第一社”之稱。2011年,,96歲高齡的饒宗頤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此次講座由與饒宗頤頗有淵源的浙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曹錦炎教授主講,,同為西泠印社成員的他,回憶了與饒宗頤多次接觸交往中,,所刻畫下的一代國學巨匠側影,。
從初中學歷到文獻編寫
“饒宗頤實際上只有初中學歷,但他能成為了不起的學者,、名師,,源于他從小堅持讀書,最終自學成才,?!辈苠\炎介紹,饒宗頤出生于文化歷史名城潮州,,家中天嘯樓藏書十萬卷,。
饒宗頤幼時,遍閱經史佛典和古代詩詞文賦,,十余歲時已著小說《后封神演義》,,家學淵源為饒宗頤日后的治學成就奠定了基礎。
饒宗頤17歲時,,父親因編寫《潮州藝文志》而心力交瘁,、離開人世。此后饒宗頤發(fā)奮自立,,繼承先父未盡之事業(yè),。經過一年多不懈努力,17歲的饒宗頤完成了《藝文志》全書的編寫工作,。該著作是第一部研究潮州學術史的重要文獻,,也使得少年饒宗頤初露頭角。
在“老歷史”中做出新學問
一頭扎入學術研究的饒宗頤,,至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此前,王國維曾提出研究歷史的“兩重證據(jù)法”,,即以地下的出土文獻和地上的傳世文獻結合來研究,。曹錦炎介紹,饒宗頤在“兩重證據(jù)法”的基礎上提出“三重證據(jù)法”,,進而提出“五重論據(jù)法”,,并在創(chuàng)新理論的同時進行實地研究。這些理論將中國古代史研究推進到一個嶄新,、全面,、深層的領域。
20世紀80年代,,三星堆遺址出土后,,饒宗頤著手開始寫《西南文化創(chuàng)世紀》,,陸陸續(xù)續(xù)寫了20多年。曹錦炎回憶,,“我與饒宗頤是在1980年認識的,,我曾在1997年至1998年受邀到香港,協(xié)助饒宗頤從事‘甲骨文出土文獻電子資料庫’的研究,、整理和建庫工作,?!?/p>
在曹錦炎看來,,饒宗頤在很多未開辟的領域都有著先人一步的思想?!澳菚r候電腦根本沒有多少人懂,,建資料庫并非易事,但饒宗頤就是這么想到了,,然后這么去做了,,并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辈苠\炎感嘆,,“都說‘人老守陳’,饒宗頤卻一生都在不斷挖掘新材料,、作出新研究,。”
從“術有專攻”到一代通儒
一般的專家學者在某一領域有所長,,而饒宗頤在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近東文明以及藝術,、文獻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精深研究,通曉多種語言,。曹錦炎介紹,,這主要源于饒宗頤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在名利誘惑頗多的時代,,饒宗頤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學者,,并最終成為了多個領域的大家?!?/p>
60多年間,,饒宗頤出版專著60多部,論文近500篇,,著述數(shù)千萬言,。學術界公認饒宗頤開風氣,、出奇兵,在許多陌生的領域開荒播種,、在許多新鮮的風景中著人先鞭,,創(chuàng)造了多個研究領域中的“第一”。2011年,,96歲高齡的饒宗頤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更是傳為一段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場再次展示了2012年饒宗頤首度以社長身份踏入西泠印社時,,題寫下的“播芳六合”墨寶。遒勁有力的大字鋪展開來,,仿佛年逾百歲的饒宗頤又精神矍鑠地提筆蘸墨,,往昔浮現(xiàn)眼前。
百年饒公,,千載留芳,。據(jù)西泠印社黨委委員、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副主任秦陶介紹,,西泠印社或將于3月中旬舉辦饒宗頤社長追思會,,其社刊《西泠藝叢》也將隨后出版追思老社長專集。(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饒宗頤 西泠印社 一代通儒“煉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