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醫(yī)訊同期聲醫(yī)訊同期聲
換頭術該不該做 倫理審查必不可少
無論是哪種器官移植,,以及無論是什么醫(yī)療手段和技術,,都需要有適應癥。然而,,換頭術的適應癥是什么,,誰也無法說得清。
意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Sergio Canavero)11月17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而手術地點正是中國哈爾濱醫(yī)科大學,該校任曉平教授參與指導了這次手術,。
“遺體頭顱移植手術成功”的消息傳來的同時,,“換頭術”所涉及的倫理問題也再次引發(fā)熱議。
實施換頭術,,術前倫理和安全評估不可少
對于這次手術,,有專業(yè)同行發(fā)表了不同意見,認為這不是手術,,而是“遺體手術”或解剖學研究,,因為手術只是針對活體而言。不過,,首要的問題是,,換頭術該不該做。
正在進行換頭術實驗的醫(yī)生給出的理由是,,這是科學探索,也是挽救病人的生命,,而且醫(yī)學的發(fā)展就是在不斷爭議中前進,,例如最初的腎移植、心臟移植都受到批評,,但后來還是成功了,。
也許,堅持換頭術的醫(yī)生們給出的理由是充分的,,但細究起來,,似乎還是缺少足夠的說服力。姑且不論頭顱移植后個體的身份認定問題,,術前的倫理和安全評估就是一個不容繞過的關口,。即便現(xiàn)在不可能獲得社會和公眾的理解,,但至少要獲得倫理審查委員會的采信,才有可能批準這樣的手術,。
國際醫(y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提出了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需要遵守的多項準則,。換頭術當然也要遵循這些準則。其中有幾條至關重要,,比如,,人體實驗絕對需要受試者的知情同意;實驗應當對社會有利,,又是非做不可的,;人體實驗前要先經動物實驗;實驗應避免給受試者帶來精神的和肉體的痛苦及創(chuàng)傷,;禁止進行估計受試者有可能死亡或殘廢的人體實驗,;實驗的危險性不得超越人道主義的重要性等。
“禁止進行估計受試者有可能死亡或殘廢的人體實驗”應當是黃金標準,,換句話說,,不能保證患者存活的實驗就是不應當進行的。以心臟移植為例,,根據(jù)這樣的標準來看,,也許世界上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就不該進行。但是,,第一例心臟移植遵循了次優(yōu)原則,,或者說是非做不可的原則。進行這樣的實驗,,可以讓病人比起原來的疾病,,可以多生存一些時間,也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衡取其重,。
心臟移植或可給換頭術以借鑒
1967年12月21日,以克里斯蒂安·N·巴納德為首的5名外科醫(yī)生小組在南非開普敦的格魯特·舒爾(Groote Schuur)醫(yī)院對53歲的雜貨商路易·華什坎斯基進行世界上首次心臟移植,,這次移植手術采用的是一位在車禍中喪生的25歲婦女的供體心臟,。當時,華什坎斯基患終末期缺血性心臟病,,而且心臟病持續(xù)發(fā)作,,專業(yè)評估是,華什坎斯基只有幾天的生存期,。
在這種病人馬上就會死亡的情況下,,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或許能救其一命。即便不能救命,,也能讓病人的生存期延長,。如此,,心臟移植實驗手術才被批準。心臟移植后,,華什坎斯基活了18天,,至少比其不移植心臟多活了一些天。這是遵循了次優(yōu)原則,。
但更重要的是,,這個首例心臟移植也遵循了黃金標準,也就是評估心臟移植可能救活華什坎斯基,,反之,,“禁止進行估計受試者有可能死亡或殘廢的人體實驗”。心臟移植后,,華什坎斯基最后因染上肺炎并發(fā)癥,,導致病情不斷惡化,最終不治而亡,。直到死亡前一刻,,那顆移植的心臟還在患者的體內強烈地跳動著。
這說明,,當時的心臟移植評估是恰當?shù)暮陀谐浞挚茖W根據(jù)的,。此前的1905年就已經有動物的異位心臟移植術成功,并且1964年也有異種心臟移植短暫成功——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的詹姆斯·哈迪把一顆黑猩猩的心臟移植到一位68歲的病人身上,,病人存活了幾小時,。
在實施第一例人類的心臟移植前,巴納德就已經到美國向同行學習,,隨后回到南非進行動物心臟移植實驗,。這說明巴納德等人早就在技術上有較大的把握,而且遵循了先進行動物實驗的原則,。當然,,巴納德等人還遵循了知情同意的原則,在手術的前一天晚上,,向華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釋了手術的程序,,并告訴他有一顆合適的心臟可以利用,問其是否想移植這顆心臟,。華什坎斯基考慮了幾分鐘表示同意。
換頭術不能脫離倫理考量
今天,,無論是哪種器官移植,,以及無論是什么醫(yī)療手段和技術,都需要有適應癥,,即評估治療手段和技術是否適用于患者的病癥,,核心便是是否安全和遵循黃金原則及次優(yōu)原則,。例如,現(xiàn)在心臟移植的適應癥是:終末期心力衰竭,,經系統(tǒng)的內科治療或常規(guī)外科手術均無法使其治愈,。如果不進行心臟移植,預測壽命達到1年的可能性小于50%,??梢钥闯觯钡浆F(xiàn)在,,包括心臟和其他器官移植等手術也不是治療疾病的第一選擇,,而是不得已的選擇。
但是,,換頭術的適應癥是什么,,誰也無法說得清。很有可能是,,沒有適應癥,。即沒有適宜的病人和疾病可以做這樣的手術,因為頭顱移植完全不同于其他器官移植,,斷頭之后就是死亡,。這比起之前的任何疾病來,都是最次選擇,,而非最優(yōu)和次優(yōu)選擇,。不進行換頭術,病人還不會死亡,,但一切下頭顱,,就可能馬上死亡。與其他器官移植后還可以保存幾小時到幾天相比,,大腦一移除并缺血5分鐘以上,,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和死亡。
兩年前,,卡納韋羅及其首位志愿者——俄羅斯男子瓦列里·斯皮里多諾夫共同向眾人宣布,,他們將進行世界上首例換頭手術。斯皮里多諾夫患的是運動神經元和肌肉逐漸退化的先天性脊髓肌肉萎縮癥,,最終會因無法呼吸而死亡,。但是,斯皮里多諾夫隨后變卦了,,稱將采取傳統(tǒng)療法改善自己的肌肉萎縮癥狀,。顯然,他也意識到,,自己的病不是換頭術的適應癥,,不換頭還可以多活幾年,,但一換頭就可能馬上死。
換頭術如果是真正造福于人的科學研究,,那它當然可以實驗,,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但是,,脫離了人文價值的科學也并非什么好事,,正如甘地所說,沒有人性的科學將毀滅人類,。所以,,換頭術既得說服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專業(yè)人員,還得說服公眾,。
張?zhí)锟保▽W者)
編輯:趙彥
關鍵詞:換頭術 倫理審查 心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