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古籍中日本人形象演變
日本是古代中國聯(lián)系最密切的國家之一,然而受限于古代的出行條件,隋唐以前,人們對日本人的認識充滿奇幻色彩,,史書上對他們的描寫近乎《山海經》一類的志怪小說,?!度龂?東夷傳》載:“女王國東渡海千余里,,復有國,,皆倭種,。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去女王國四千余里,。又有裸國,、黑齒國復在其東南?!逼浜蟮摹逗鬂h書》也載:“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比毡驹凇鞍捉谥畱?zhàn)”敗于唐朝后,,開始心悅誠服,頻繁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制度,,兩國這才進入真正相互了解的時代,。
唐人眼里的日本:日本為大與君子之風
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具有代表性、也最密切的時期,。唐人認識日本人是從遣唐使開始的,。而隨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一般是留學生或僧人,,學習的事物以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主,。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后經陸路進入唐朝,。7世紀中葉,新羅統(tǒng)一半島大部分地區(qū),,由于新羅與日本交惡,只得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缎绿茣?東夷 日本》載:“新羅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貢,。”從此,,距離最近的唐朝港口城市明州便成了遣唐使登陸及離港的重要口岸,。
許多詩人也與遣唐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許多贈送遣唐使的詩篇,。這些作品對于了解當時日本人的形象,,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有名的遣唐使當數(shù)奈良時代遣唐使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又名阿部仲滿,,漢名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杜f唐書》記載:“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他在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留唐任多項要職,最后官至光祿大夫,、御史中丞,,爵至北海郡開國公,。當時知名的詩人李白和王維都是他的好友,。
天寶十二年(753年),晁衡因思念故國,,乘船回日本,。王維寫了篇名詩《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送給他,序中這樣評價日本:“海東日本為大,,服圣人之訓,,有君子之風,正朔本乎夏時,,衣裳同乎漢制…………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边@是王維的“日本觀”,,也代表了唐人的“日本觀”。圣人之訓,、君子之風,、漢制衣裳等形象其實是日本人學習和模仿唐人的產物,唐代文學中的日本國和日本人形象,,一定程度上算是唐人自我形象的復制或投射,。
相傳晁衡隨船回國之時,唐朝友人在明州海邊為其餞行,。當時明月東升,,催人離情,他望月感慨,,作《在唐望月而詠》(又名《明州望月》詩)贈友,。這首和歌收錄于《古今和歌集》(后簡稱《古今集》),,盛傳至今。
后來,,晁衡在途中遭遇風暴。李白以為好友在海難中遭逢不測,,次年于悲痛中揮下七言絕句《哭晁卿衡》,,抒發(fā)思念之情。不過晁衡的運氣不錯,,船只是隨風漂流到了嶺南道驩州(唐屬地,,今屬越南),又被當?shù)氐谋I賊襲擊,,死了一百七十多人,,但他與藤原清河居然奇跡般地生還。755年,,他與十多名幸存者歷盡千辛萬苦,,又回到了長安城。
宋人眼里的日本:神佛之國與為佛獻身
宋朝時期,,官方往來雖然不如唐朝,,但是民間往來和佛教傳播卻比隋唐時期更加頻繁。日本僧侶曾多次覲見宋朝皇帝,,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使節(jié)的作用,,他們介紹日本的民俗風物,同時接受皇帝的賞賜與封號,。太宗時,,日本僧人奝然來華,受到了比遣唐使更高的禮遇,?!端问贰吩疲骸疤谡僖妸P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贝送?,他還被賜予宋版《大藏經》及“法濟大師”號。寂照獲宋真宗召見,,并獲賜紫衣及“圓通大師”號,。成尋獲宋神宗召見,并獲賜紫衣,、絹帛及“慈悲大師”稱號等,。
宋人對日本人的形象往往從日本僧侶獲得,。宋代文學作品中多刻畫日本人一心修佛、為佛獻身的精神,。宋代羅大經所著的《鶴林玉露》就贊揚了日本僧人安覺刻苦修佛的精神,,安覺居留中國十年,為了記誦佛經,,竟不舍晝夜,,使作者“其視此僧,怠有愧色,?!?/p>
明州人樓鑰在《天童山千佛閣記》里,記載了日本禪宗初祖千光榮西的故事,,“先是日本國僧千光法師榮西者,,奮發(fā)愿心欲往西域,求教外別傳之宗,,若有告以天臺萬年為可依者,。航海而來,以師為歸,,及遷天童西亦隨至居,。”文治三年(1187年),,榮西入宋后,,先往天臺山萬年寺,師從臨濟宗黃龍派第八代虛庵懷敝禪師問道參禪,。淳熙十六年(1189年)懷敝住持天童寺,,榮西隨侍左右。榮西在天童寺時,,千佛閣建成年久,,主持懷敞欲重修,但缺木料金錢,,榮西知道后對懷敞說:“思報攝受之恩,,糜軀所不憚,況下者乎,?”因此慷慨援助,,言歸國后將致良材以為助。榮西回國后,,經過籌集,,果然派人渡海運來巨木。此事刻畫了一個誠于佛教、一諾千金的日僧形象,。這一事跡也作為美談被載于當?shù)氐胤街局?,在《天童寺志》卷二所載樓鑰撰《千佛閣記》中還說:“百圍之木凡若干,挾大舶泛鯨波而至,?!?/p>
宋朝時期,寧波一帶多數(shù)的佛教寺院都與日本進行過交流,,歷史上多位日本僧人都渡海學習,,將當時最新的佛教知識與文物帶回國內,奠定了日本發(fā)展佛教的基礎,。宋人筆下的日本,, 因此儼然一幅神佛之國的圖景,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仙釋僧道舊本僧》寫道:“國中專奉神道,,多祠廟,伊州有大神,,或托三,、五歲童子,降言禍福事,,山州有賀茂明沖,,亦然?!?nbsp;
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2009年7月18日至8月30日期間舉辦了“圣地寧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展,,并出版同名書籍。
日本僧侶除了向宋朝學習佛教文化,,還把中國的建筑復制到了故土,。1223年,日本曹洞宗祖師永平道元到中國,,曾到天童寺拜謁住持如凈,。隨侍3年,師資相契,,受曹洞宗禪法,、法衣以及《寶鏡三昧》《五位顯法》等回國。1243年,,永平道元在越前(今日本福井縣)開創(chuàng)永平寺,,寺廟建筑布局幾乎完全沿襲天童寺,世人號稱“小天童”,。
民間貿易往來也較唐時更頻繁,宋人還開始認識日本的物品器具,如歐陽修的《日本刀歌》,、蘇軾的《鰒魚行》,、蘇轍的《楊主簿日本扇》、梅堯臣的《錢君倚學士日本刀》等詩文中都 出現(xiàn)了日本方物,,這是唐代不曾有過的,。
元明人眼里的日本:蕞爾日本與狼子野心
元日戰(zhàn)爭時,日本開始攻擊元朝屬國高麗(元朝時期,,高麗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它也是元朝的征東行省),。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在華日本商人不堪慶元(寧波)統(tǒng)治者的侵漁行為,用攜帶的貿易品硫磺焚燒城內建筑泄憤,。浙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分司、慶元路總管府等官衙遭焚,,民舍幾盡,,天寧寺等寺院道觀被毀。元軍雖一路追擊,,居然以“不能敵”狼狽收場,。當年史載“城郭,抄略居民”,。這是日本人侵害中國本土最早的記載,。此事給予元廷極大的震動,數(shù)次在朝上談論此事,。次年七月,,樞密院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彼哪晔拢瑯忻茉河肿h:“慶元與日本相接,,且為倭商焚毀,。”
此時,,丑化的日本形象也隨之出現(xiàn),,如“蕞爾日本”,“蕞爾日本”即“小日本”,,“小日本”的說法即在此時形成,。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木蘭花慢。題闕》詞中還出現(xiàn)了“蕞爾倭奴”的描述:“蕞爾倭奴,抗衡上國,,挑禍中原,。”
到了明朝中葉,,朝廷腐敗,,海防松弛,東南沿海倭患更加嚴重,,因而出版了許多介紹日本的書籍,。浙江是受倭寇之害最嚴重的地區(qū),而當時定海(今鎮(zhèn)海)境內的島嶼等地更是被倭寇占為巢穴,,成為騷擾東南沿海的基地,。明代民間最早以防倭抗倭為目的的著作便是定海縣城(亦是定海衛(wèi)城,,今鎮(zhèn)海城區(qū))人薛俊的《日本考略》,。該書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初刊,出版的當年就出現(xiàn)了因日本貢使爭真?zhèn)蔚幕鸩浮疵鞒顕乐氐耐饨皇录坏摹盃庁曋邸保ㄓ址Q寧波之亂,、 宗設之亂),。
在此事件對薛俊有很大的影響,他更感到防備倭寇的必要,,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將《日本考略》再版,。《日本考略》全書共17篇(略),。薛俊在《寇邊略》中寫道:“狼子野心,,剽掠其本性也?!痹凇堆馗锫浴分杏终f:“又其性多狙詐狠貪,,往往窺伺得間則肆為寇掠,故邊海復以倭寇目之,,苦其來而防之密也,。”他對日本人的認識已經沒有了唐宋書籍中的仁慈形象,,取而代之的則是“狼子野心,,剽掠其本性也?!薄对u議略》還收錄了一篇《楊文懿公與張主客論倭奴貢獻書》,,來痛斥倭寇慘無人道的行為:“捕得孕婦,則計其孕之男女,,剔視以賭酒,,荒淫穢惡,,至有不可言者。吾民之少壯與其粟帛席卷而歸巢穴,,城野蕭條,,過者殞涕于是?!彼€寫道:“因肆奸譎,特拏舟載其方物戎器,,出沒海道而窺伺我,,得間則張其戎器而肆侵夷,不得間則陳其方物而稱朝貢,。侵夷則卷民財,,朝貢則瞻國賜,間有得不得,,而利無不得,,其計之狡如是?!?可見薛俊把日本人的形象完全等同于倭寇的言行,,他眼中的日本人形象已經變得極其丑惡,不僅殘忍,、兇悍,,而且狡詐、貪婪,。
倭寇只是日本人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所有的日本人,稍后成書的《籌海圖編》的作者鄭若曾對此問題則有較客觀的認識,,“日本之民有貧有富,,如攝摩、伊勢,、偌左,、博多,其人以商為業(yè),,其地方街巷風景宛若中華……無一人為盜,。又如宮島,人不嗜殺,,人有不平事,,但請神廟罰錢……富而淑者,或登貢舶,,或登商舶而來,。凡在寇舶,,皆貧者為惡者也?!?/p>
明朝時期,,國人對日本人形象的認識最終也沒有形成一言堂,,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尚有仁德的日本僧人形象,如王行的《思緩堂》,、王恭的《贈倭僧》,;文人也喜好與日僧結交。有“畫圣”之稱的日僧雪舟等楊來到中國后,,不但能與豐坊,、金湜等書畫家成為至交,而且還受到過明憲宗的褒揚,。
寧波籍旅日教師,、研究員施凱盛老師,寧波市海曙區(qū)任天易同學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張志彪:《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本人形象》,,《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2月
李晨楠:《日商焚掠慶元事件考略》,,《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19期
方言:《唐宋文學作品中的日本僧侶形象》,,《名作欣賞》2016年11期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籍中日本人形象演變 日本人形象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