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80后古籍修復師揭秘“救書”故事 曾修復明代古籍
古籍承載著時代的歷史,近期,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拍攝團隊拍攝的《我在揚大修古籍》紀錄片在網(wǎng)上熱傳,,古籍修復師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昨天,記者走進揚州圖書館古籍部采訪了80后古籍修復師周永強,,就古籍修復背后的甘苦進行了探訪,。
復 雜
古籍修復所用工具達10余種
每一周,,除了周一,,其余的六天里,,32歲的周永強每天早上8點到達揚州圖書館。穿上工作服后,,他就坐在工作臺前,,開始一天的古籍修復工作。從24歲那一年大學畢業(yè)開始,,周永強將人生中最為美好的九年全部獻給了古籍修復,。九年如一日,周永強每天工作8個小時,,重復著同樣的工作,。
昨天上午,當記者來到揚州圖書館古籍部時,,周永強正圍著一條圍裙坐在工作臺前,,左手拿著一張紙片,右手拿著一支毛筆,。毛筆上沾了自己調(diào)制的漿糊,,點在古籍單頁的破損處,再將紙片貼在漿糊上,。就這樣一個動作,,周永強每天要重復很多次。而在此之前,,周永強還需要將一本需要修復的古籍拆卸下來,,將黏合的紙張慢慢分離開。在此之后,,還有10道左右的工序,才能將一頁古籍修復完成,。而一部古籍修復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就達到10余種,。
九年的重復勞作,周永強的頸椎和腰椎都出現(xiàn)了問題,,每次工作一段時間后,,他就需要休息一下,緩解頸椎的壓力,。周永強告訴記者,,10年前,他從南京的一所學校畢業(yè),,當時一個班級有將近50個學生,,最終選擇走上這條路的只有兩三個人,。
榮 光
曾修復傳世量稀有的明代古籍
“這項工作太枯燥了,也很辛苦,,最重要的是,,收益回報低,所以大家就不愿意干這行了,?!敝苡缽娬f,古籍修復是具有使命感的事,,前人的思想以及當時的民風等都記錄在古籍上,,修復古籍就是留存文化。
九年的時間,,周永強和另一位女同事分工協(xié)作,,修復了將近300本古籍,合計單頁超6000萬張,,然而在揚州圖書館現(xiàn)有館藏的13.2萬冊古籍中,,還有將近兩萬冊的古籍需要修復。
近年來,,古籍在拍賣市場上大熱起來,,古籍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一本唐宋時期的孤本,,在拍賣市場上能夠拍出千萬的高價,。九年的時間里,周永強也曾修復過一些非常珍貴的古籍,。據(jù)周永強介紹,,他曾修復過明朝時期的古籍,而這些古籍傳世量非常稀有,,在現(xiàn)有的古籍市場上,,尚未見到第二套。
講 究
因無法考證不會描補缺字
“古籍修復的宗旨是修舊如舊,,還需要具備可逆性,。”周永強說,,一些破損嚴重的古籍,,需要他們慢慢拼湊起來,而這些古籍通常會存在缺字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古籍修復師則不會去描補缺字。據(jù)周永強告知,,這樣做的原因是古籍中所缺的字無法完全考證正確,,這些缺字一旦補錯了,,會影響后來的使用者。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每一本修復好的古籍,,盡管不再破損,但是看上去依舊充滿了歷史的痕跡,。周永強告訴記者,,修舊如舊是古籍修復的一大宗旨,比如包背裝,、蝴蝶裝,,這些書籍裝幀都是有特點、都是不能隨意改變的,。至于可逆性,,周永強表示,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未來的修復技術會越來越高,。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古籍 修復 80后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