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南北方補冬有差異!冬至進補要跟著地域來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氣,,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從養(yǎng)生的角度來講,立冬后也進入了進補的最佳時期,。我國歷來有“迎冬”“補冬”的習俗,,古人認為天轉(zhuǎn)寒冷就要補充身體營養(yǎng),食人參,、鹿茸等補藥是當時較流行的補冬方式,。如今人們認識到之所以補冬,是因為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促進和加速了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yǎng)素的分解,來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此時多進補可以補充消耗的過多能量,。因此,補冬是有科學道理的?,F(xiàn)在在物質(zhì)豐富的今天,,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立冬進補方式,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北方吃水餃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愛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币驗樗溚庑嗡贫洌藗冋J為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河東水西是“老天津衛(wèi)”的聚居地,,有立冬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jīng)過長時間糖化,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非常地道,,再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在東北立冬進補也吃餃子,,主要吃酸陷的,這主要與東北寒冷的氣候有關(guān),。另外東北人在冬至后還喜歡吃小雞燉蘑菇,、亂燉等家常菜。小雞燉蘑菇是一道東北名菜,,用干蘑菇,、雞肉和粉條一同燉制而成,。榛蘑燴著雞肉的鮮香,真是名副其實的山珍野味,。亂燉是東北比較普遍的家常燉菜之一,,是將豆角、豬肉,、土豆,、西紅柿、茄子依次入鍋,,先炒后燉,,風味獨特,馨香無比,。
很多北方地區(qū)的人們立冬后人們還喜歡吃涮羊肉。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蔥段等,,用炭火燒得鍋里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里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格外有味道,,而且是大補,。
南方有熱補
在我國南方很多城市,立冬要吃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zhì)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y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寶島臺灣這一天,人們愛吃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食,。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南京人立冬喜歡吃蔥,。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老南京人認為吃生蔥可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fā)散讓人出汗,,使體內(nèi)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qū)除了,。因此,,南京人還總結(jié)出了“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的俗語,。南京人不僅是生吃蔥,,燒肉、燒魚裝盤后也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讓新鮮的蔥花一起下肚,,既吃了美食,那青白玉般的蔥兒又帶來冬季里的健康,。
在福建很多地方,,立冬要吃甘蔗。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jīng)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中國幅員遼闊,,從北到南無論氣候,、風俗都差異很大,。立冬時節(jié),北方往往已經(jīng)草木凋零,、寒意逼人,,正是“水結(jié)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而南方很多地方卻依然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進補方法,,但只要健康,、合理,都是值得推崇的,。
編輯:趙彥
關(guān)鍵詞:南北方 補冬 差異 冬至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