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當藝術遇見商業(yè)
商業(yè)了,,不代表就媚俗,,清貧了,不意味著就能成大師,。
最近,,寶馬第18輛藝術車全球首發(fā),,由于是寶馬,由于這次受邀合作的是中國藝術家,,所以,,在中國,這第18輛較之杰夫·昆斯的第17輛還是吸引到了更多的關注,。但即使這樣,,在今天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環(huán)境里,無論于商圈還是藝術圈,,這都無法再成為一個熱點,,更無法成為一個“問題”。
尤其是在一個互聯(lián)網經濟大行其道的時代,,看似“高大上”的藝術早已與“白富美”的商業(yè)聯(lián)袂登場,,熱熱鬧鬧,情深似海,。藝術商場,、藝術地產、藝術酒店,如雨后春筍?,F(xiàn)在,,連乘游輪也可以看畫展了,而在素有開風氣之先的上海,,“藝術商圈”也在官方積極推動下正正式式隆重登場,,多家商場報名“2017上海藝術商圈”,競相引入包括展覽,、裝置,、演出、講壇,、手工體驗等藝術項目,。所以,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藝術與商業(yè)的聯(lián)姻可謂生逢其時,,可謂門當戶對。彼此雙方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歡歡喜喜。
商業(yè),,尤其是實體商業(yè),,借助藝術突破互聯(lián)網經濟的圍剿,通過現(xiàn)場體驗改善,、優(yōu)化商業(yè)環(huán)境,,從而促進商業(yè)繁榮;藝術,,走出高冷的美術館,,借助商業(yè),拓展了展示空間和受眾群體,,既推動了藝術的發(fā)展,也提升了大眾藝術人文水平,。所以,,在當代,藝術與商業(yè)的聯(lián)姻,,優(yōu)勢資源互補,,無疑是契合了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可以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其實,藝術和商業(yè)從來就不是冤家對頭。古今中外,,19世紀以前更為主流,,歷史上許多杰作都是誕生于商業(yè)模式,即甲方出錢,,乙方制作,。《雅典學院》,、《大衛(wèi)》,、《最后的晚餐》等等都是定制作品,即使是一次失敗的商業(yè)定制,,倫勃朗還是畫出了偉大的《夜巡》,。在中國,吳昌碩,、鄭板橋根據(jù)畫幅大小定有明確潤格,,齊白石甚至細化到多少錢多少“蝦”,可是,,所有這些看似不那么風雅的商業(yè)行為依然難掩他們作品的光輝,。但往事永遠如煙如霧,如今,,我們已經記不起也說不出商業(yè)背景下還有誰,,還有什么作品被時間定格成為經典。時代不同了,,藝術與商業(yè)的關系也變得復雜了,。尤其在藝術家這里,不知從何時起,,藝術與商業(yè)似乎成了對立的兩個方面,,藝術家對于商業(yè)顯示出的又愛又恨的復雜情緒,更多的是為了表現(xiàn)出一種清醒,,一種睿智,,還有一種清高,一種尊嚴,。的確,,這些對于藝術以及藝術品質有著必然的影響力,但其中情緒的部分往往都會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最常聽見,,似乎也最為客觀公正的一句話就是“商業(yè)之于藝術是一把雙刃劍”。
既然是雙刃劍,,那一定是好壞參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今天,盡管談起梵·高時依然那么感動,、激動,,但主觀上肯定沒有一個藝術家愿意日常維生完全依賴弟弟的接濟,也不會有人愿意像盧梭那樣為一頓沒有著落的晚餐走向街頭拉琴,,幸好他還會拉琴,。即使憤世嫉俗孤傲如馬克·羅斯科那樣,為了不再讓他的作品在“四季餐廳”陪資產階級們吃飯而毀約,,撤回作品并退還紐約西格拉姆大酒店的大筆定金,,但早年拮據(jù)時,“如果誰肯在他的余生里,,每月給他600美元,,那么他將心甘情愿地將他以前所畫的和以后要畫的畫全部奉送給他?!绷_伯特·馬瑟韋爾是這樣回憶的,。如此種種,藝術家們其實是很懂的,。
比起好處,,商業(yè)之于藝術的壞處,或者說其消極的一面,,因為沒有好處那么顯性,,再加上藝術本體自身的特性,分析起來則要困難得多,,形而上得多,,且因人因時因地而言。但是,,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在古今中外的美術史上,很多杰作都是藝術家在貧病交加時創(chuàng)作出來的,,比如梵高,,比如高更,比如徐渭等等,,所以,,藝術似乎與貧窮,貧窮與大師之間有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lián),, “史家不幸詩家幸”,從中,,我們多少也能窺見那藏于帷幔之后的真實,。那么,,再用馬克·羅斯科來旁證一下吧,因為他的作品現(xiàn)在已經價值億萬美元,,已經有了現(xiàn)實中的藝術家渴求的商業(yè)上的成功,。“我年輕時藝術是一條孤獨的路,,沒有藝廊,,沒有收藏家,沒有評論家,,也沒有錢,。但那卻是一個黃金時期,因為我們都一無所有,,反而能更肆無忌憚地追求理想,。”注意,!羅斯科提到了“追求理想”,,這一定是一個關鍵詞,是堅持的動力,!羅斯科接著說:“今天情況不同了,,這是個累贅、蠢動,、消費的年代,,至于哪種情況對世界更好,我恐怕沒資格評論,?!?/p>
藝術也好,商業(yè)也罷,,“聯(lián)姻”是趨勢,,藝術家要坦然面對各種各樣的“聯(lián)姻”,不排斥,,不拒絕,。商業(yè)了,不代表就媚俗,,清貧了,,不意味著就能成大師,這雖關乎到藝術家的判斷力和學養(yǎng),,但堅持藝術理想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面對商業(yè)大潮,藝術家可以推波助瀾,,但不要隨波逐流,。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當藝術遇見商業(yè) 藝術遇見商業(yè) 藝術 商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