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攀比式暑期游反而會窄化孩子的視野
從擴展孩子視野,增加社會認知,乃至提升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來看,,在家門口的一次賣報行為,,也許比暑期游更能鍛煉孩子,。
暑假已經(jīng)過了大半,孩子們的暑期游則達到了高潮階段。在我身邊,但凡有孩子的家長,,都幾乎已經(jīng)形成一個慣例,,要把年假放在暑假,方便陪孩子出去玩,。這樣做當然非常好,,尤其是一些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的陪伴,。而不能休假的家長,,則傾向給孩子報個游學班。在暑期出游非?;鸨漠斚拢野l(fā)現(xiàn)“鄙視鏈”的生命力真的非常強,,在一個班里,,從孩子到家長,都不乏對暑期出游的攀比之心,。
前不久,,社交媒體上一篇標題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家長的朋友圈熱傳開來,。文章的作者是一個企業(yè)高管,她表示自己月薪3萬元出頭,,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家里大頭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卻連新衣服都快不敢買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這位高管媽媽列舉了女兒暑假需要的3.5萬元花費,其中去美國進行為期10天的游學費用,,就達到了2萬元,。
這幾年,無論是學校組織還是青少年培訓機構(gòu)組織,,暑期出國游的熱度都有增不減,。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數(shù)據(jù)就顯示,2013年該中心出國游學報名人數(shù)為204,,今年已經(jīng)超過400人,,僅5年就翻了一番。趁著暑期,,讓孩子出國游學個十天半個月,,除了性價比不敢恭維之外,好處是非常顯性的,。比如,,可以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所以,,這位媽媽的情況既讓人驚訝,,又顯得稀松平常。
在一場“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比拼中,,我們總是容易看到顯性的好處,,而忽略隱性的缺失。從眾行為本身,,更多的只是帶給家長一些“我們并非異類”“我們身處潮流中”的安全感,,而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些收獲。除了顯性的好處,,不夠淡定的家長們,,因為受到社會風潮的蠱惑,而進行攀比式的暑期游,,可能進一步窄化孩子的視野,。
一般而言,孩子的確通過暑期游開闊了視野,。但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都會認為只有“向上看”,只有去更貴,、更發(fā)達的地方,,才能增長見識,增強能力,。這種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對孩子產(chǎn)生非常糟糕的影響。
人作為社會動物,,不管身處什么階層,、群體,都需要幾種最基礎(chǔ)同時不可替代的能力,,即合作精神,、分享精神和共情能力。對于害怕孩子滑落到更低階層的家長們來說,,存在一個基于自身經(jīng)驗的巨大誤區(qū),,即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經(jīng)濟一直處于增長狀態(tài),整個社會沒有經(jīng)歷過經(jīng)濟危機,,很少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階層滑落,。但在未來,孩子更重要的能力是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是面對不同場景的應(yīng)對能力,,是面對危機和失敗之后的抗風險能力,。而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啟示,。
上述這些能力,,動輒幾萬元的暑期游不能說完全無法提供,至少提供的要素非常單一,,非常單向度,。從擴展孩子視野,增加社會認知,,乃至提升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來看,,在家門口的一次賣報行為,也許比暑期游更能鍛煉孩子,。當然,,這樣說并非否認暑期游的意義,只是要說明,,如果只是在攀比的大環(huán)境下選擇暑期游,那么,,孩子的競爭方向過于單一,,最后一定會淪為“燒錢”比拼。
在最終目的上,,任何攀比的做法都無法真正拓展孩子的視野,,無法鍛煉孩子健康的心智。如果沉迷其中,,最終反而會削弱孩子思維和見識的復(fù)雜性,,導(dǎo)致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下滑。
編輯:李晨陽
關(guān)鍵詞:孩子 暑期 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