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金石全形 博古傳真 全形拓的傳承正當其時
原標題:金石全形 博古傳真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作為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于世,它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精華。但人們廣泛欣賞青銅器卻極為不易,。在照相術出現(xiàn)之前,便發(fā)明了以墨傳拓青銅器全形的方法,。
達受 六舟剔鐙圖全形拓 浙江省博物館藏
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作為主要手段,,將古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制表現(xiàn)在紙面上的特殊傳拓技法,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是使用宣紙和墨汁,,輔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青銅器等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原到紙上的傳拓技法,,在所有傳拓類別中難度最高,。
它的產(chǎn)生有個傳說:相傳清嘉慶年間,蘇州焦山寺有一尊青銅鼎,,寺僧六舟和尚秉燭賞鼎,,發(fā)現(xiàn)墻上映出鼎的影像。他靈機一動,,把原器的尺寸量好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這樣青銅器愛好者們不用登門也能見識鼎的形象,。這種拓前需先用白芨水刷在器物上,再用濕棉花上紙,待紙干后,,以綢包棉花拓印額形式,,就是全形拓。它要求拓技者具備熟練的素描,、繪畫,、裱拓、傳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
全形拓從文物中來,它如今也成為了文物?,F(xiàn)在拍賣市場上,,有名家題跋的拓片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認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全形拓的傳承也正當其時,。
全形拓的傳承與流變
馬子云 虢季子白盤全形拓
全形拓是一種墨拓古器物立體形狀的特殊傳拓技法,出現(xiàn)于清代嘉道年間,。據(jù)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由嘉興人馬傅巖始創(chuàng),僧達受得其傳,。馬傅巖,,名宗默,字起鳳,,齋號課耕齋,,浙江海鹽武原人?!督鹗肌吩d有馬氏所拓漢洗全形,,有嘉慶三年(1798年)題記。近年,,北京某拍賣會上出現(xiàn)過馬傅巖所拓周舉父辛尊及魯侯角全形拓本,,是難得一見的馬氏全形拓實物。
馬傅巖雖為全形拓的創(chuàng)始者,,但后世名氣,,顯然遠不及達受。僧達受(1791-1858),,嘉興海昌(今海寧)人,,生平嗜金石。據(jù)其自編年譜《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記載:“壯歲行腳所至,,窮山邃谷之中,,遇有摩崖必躬自拓之,,或于鑒賞之家得見鐘鼎彝器,亦必拓其全形,?!边_受交游甚廣,尤與阮元,、何紹基,、戴熙以及徽商巨賈程洪溥(木庵)等關系最契,阮元以“金石僧”稱之,,一時傳為佳話,。
達受全形拓本頗見有傳世者,浙江省博物館藏《六舟剔鐙圖》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畫面上所拓西漢竟寧元年雁足鐙,,系乾隆年間揚州鹽商馬曰璐玲瓏山館舊藏,后歸巴慰祖,,又為徽州程洪溥(木庵)購得,。六舟和尚與程木庵乃至交,先后數(shù)度赴徽州,,寄宿程氏銅鼓齋,,為其傳拓家藏古器數(shù)量十分可觀。此圖拓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舟首度赴徽州時,,由他本人傳拓器形,友人陳庚縮摹其小像于盤底之間,,一作摩挲古器狀,一作握針剔銹狀,,形象憨態(tài)可掬,。
同光時期全形拓技術的發(fā)展,可以陳介祺為代表,。陳介祺(1813-1871),,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坊人,,道光進士。生平好收藏古物,,又長于墨拓,。在晚清金石界,陳介祺的名字如雷貫耳,,吳大瀓在給陳介祺的信中云“三代彝器之富,,鑒別之精,,無過長者,拓本之工,,亦從古所未有”,。
全形拓的真正鼎盛期還是在民國以后。周希丁,、馬子云等名家在吸納西方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將這門技術推至登峰造極,貢獻尤大,。
周希丁 青銅器全形拓
周希?。?891-1961),本名康元,,以字行,,江西臨川人。早年在琉璃廠開設古光閣古玩鋪,,新中國建立后曾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任職,,負責摹拓古器物和文物鑒定。他曾為傳拓專門學習過西洋透視技法,,故其所拓器物全形立體感強,,各部分比例結構也較為合理,此外“周拓本”的用墨也極為講究,,往往能給人以一種勻凈蒼潤之感,。陳邦懷評其拓形方法“審其向背,辨其陰陽,,以定墨氣之淺深,;觀其遠近,準其尺度,,以符算理之吻合”(《石言館印存》序),。他曾手拓故宮武英殿、寶蘊樓及陳寶?。j秋館),、羅振玉(雪堂)、孫伯衡(雪園)等諸家所藏銅器,,尤其是為陳寶琛瀓秋館所拓的青銅器全形,,多以六吉棉連紙淡墨精拓,極為精妙,,后整理出版成《瀓秋館吉金圖》一書,,影響很大。
周希丁的弟子有韓醒華,、郝葆初,、蕭壽田,、宋九印、馬振德等,,其中小徒弟傅大卣(1917-1994),,生前供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能傳師法,,也是拓彝器全形的高手,。
馬子云(1903-1986),陜西合陽人,。1919年進北京琉璃廠碑帖鋪慶云堂當?shù)陠T,,1947年受故宮博物院招聘傳拓銅器碑帖,并從事金石鑒定和研究,。生前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本人曾這樣回憶早年學拓全形的經(jīng)歷:“欲學傳拓銅器之立體器形,,即在各處求教,,皆一一碰壁。無法,,只好自己努力鉆研,,經(jīng)過2年苦研,,始能拓簡單之器形,。予仍繼續(xù)努力掌握鉆研,,終于拓成一比較合理之虢季子白盤立體器形?!保R子云:《石刻見聞錄》序)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虢季子白盤全形拓片是其代表作,。
據(jù)其弟子紀宏章回憶,此件作品是上世紀60年代,,馬子云先生在魯迅藝術學院的幾位青年學生配合下,,花了將近3個月時間才完成的。馬氏全形拓的一大特色是先攝影,,用放大尺依其尺寸放大,然后再施拓,,與傳統(tǒng)方法相比,,拓片圖像更為逼真,細部毫發(fā)畢現(xiàn),,令人嘆為觀止,。馬子云著有《金石傳拓技法》一書,其中有專節(jié)談及全形拓,。
馬子云的學生有紀宏章,、周佩珠等,,今故宮博物院從事傳拓的郭玉海,乃紀宏章弟子,,亦擅此技,。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位代表性人物外,清代以來,,見于文獻及拓本印鑒者還有李錦鴻,、魏韻林、蘇憶年,、黃少穆,、薛學珍、陳紫峰,、馬衡,、陳粟園、譚榮九,、李虎臣,、施耕云、葉子飛,、張木三,、劉蔚林、劉瑞源,、丁紹棠,、李月溪、朱春塘,、王秀仁,、金蘭坡、吳隱等,,但不少拓工的生平資料,,今已難以查考。
編輯:楊嵐
關鍵詞:金石全形 全形拓 全形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