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誰“綁架”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
董毓:推行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師是第一關鍵。
我們一貫要求,,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教師,,不管是教批判性思維通用課程還是用批判性思維方法教專業(yè)課程,,應該是“蘇格拉底,、教練和認知活動主持人的三位一體”,,這代表一個深刻的轉變,。
批判性思維教學法不僅僅是教學技巧的運用,,它更代表著對認知和教育的根本觀念的變化,。教育的各方具有認知的平等性,,學生作為未來認知的主體,應該成為教育活動(學習認知活動)的主體,。為此,,教師要經歷文化、職業(yè)和形象的自我轉化──從45分鐘滿堂高聲“布道”的“神父”,,轉化成為一個謙虛,、鼓勵和配合的新型教師。這意味著教師要學做批判性思維的模范——理性和開放,,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為例子來展示、影響和激勵,,讓學員自我發(fā)展,、開放和迎接挑戰(zhàn)。
谷振詣:教師應當將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視為教育和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關鍵是教師的自我改造,,需要完成以下三個轉變:角色轉變,從教授轉變?yōu)榻叹?,也就是從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槟芰τ柧氄?;觀念轉變,從真理性知識觀轉變?yōu)楣ぞ咝灾R觀,,也就是將教師掌握的知識變成訓練學生能力的資源;教學方法轉變,,從知識講解加題海戰(zhàn)術向案例分析和討論式教學轉變,,也就是從知識講解員和習題評閱人轉變?yōu)橛懻撝鞒秩撕桶l(fā)言評論者。
這三個轉變提高了對師生掌握知識的要求,,只有愿意完成這三個轉變的教師才能掌握和運用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方法和技術,,在改造自己思維品質的同時,將之應用到培養(yǎng)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去,。
4不同學科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是否一樣?
童明:所有的學科或專業(yè)都需要思辨,。思辨的方法多樣卻有共性,、普遍性。而且,,正因為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方法有所不同,,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才形成更寬闊靈動的研究方法,。正如尼采所說:有必要從藝術的角度看科學,,從生命的角度看藝術,。如果僅僅按專業(yè)來研習思辨,會使專業(yè)的方法論固化,,限制了創(chuàng)造性,。
董毓:除了一些一般性的原則,比如實證理性,、多樣化開放等要求,,批判性思維的許多原則、方法,、標準甚至概念都會因學科而變化,。
比如批判性思維閱讀,針對文學藝術的作品和針對信息和科學研究論文,,就有明顯不同,。對前者的閱讀需要從探究和實證的原則下,采取多角度對文本中情景,、情節(jié),、人物等分析和推理;對后者的閱讀,,就需要辨認和評價論證或解釋,,判定論斷的合理性。
再比如科學的脊柱就是批判性思維,,它必須通過猜想與反駁來發(fā)展認知,。那么,想象和構造假說,、推導預言,、構造檢驗等就是科學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主體。而在工程實踐中,,批判性思維表現(xiàn)在理解和分析各種問題,、收集必要和多面的信息等。
谷振詣:如果我們以有待檢驗的眼光看待各學科的知識,,那就存在貫通各學科的批判性思維,,因為批判性思維崇尚理性和客觀的標準,這些標準在各學科中通用,;如果我們承認各學科都是推理,、論證的體系,那就存在共同的評估推理和論證好壞的技術,;如果我們承認各學科都是思維的產品,,那就存在創(chuàng)造產品時對思維品質的共同要求,比如清晰,、一致,、相關,、充分、可靠等,。
布魯克菲爾德將焦點對準假設,,認為存在貫通不同學科、貫通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思維,,那就是揭示和查驗左右我們思維和決定我們行動的假設,。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查驗自己和他人所持有的假設,評估與假設相關的證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多個角度審視我們的觀念和行動,。一個能批判地思考的人更有資格采取明智的行動,也就是以證據為基礎的,、更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行動,。
5如何借鑒西方的大學教育,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
童明:思辨教育有規(guī)律可循,,有傳統(tǒng)也有發(fā)展。我們要向西方學習的地方很多,。
西方人稱大學為university,,因為大學給的是universal education (全面的教育)。歐美的大學,,文科學生要學一些科學,;理工科學生也要學一些文科課程。大學有不同的專業(yè),,卻不在專業(yè)之間設墻,。學生愿意選什么課都可以。
英語里,,知識結構不是structure of knowledge,,而是constellation of knowledge ,。Constellation,,直譯:星座。天空本沒有星座,,是人們把不相關的星星連起來,,畫出一個個星座。知識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結構,,因為每個人獲取的知識不同,,將這些知識關聯(lián)起來的方式也不同。而歐美的大學教育制度,,給學生形成自己知識結構(星座)的機會,。
有改變現(xiàn)狀的意志,,可以一點一點去學習。亡羊補牢,,猶未遲也,。不過,改變一個習慣很難,。困難不可低估,。
董毓:西方大學教育一直以來的共識是:要以各種方法在各種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行為,,有很多行政,、教學、后勤和體制的保障,。不過,,培訓教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教學法是其中一個主要的抓手,因為只有教師能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才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習,。建議中國各個大學的教師培訓中心,均以培訓教師的批判性思維認知和教學法為長期不懈的主要目標,。
谷振詣:西方的大學教育早已將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技能列入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并將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技能細化為具體的指標,作為衡量各大學培養(yǎng)的本科生是否合格的檢測標準,。
當然,,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技能同樣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勝任教師職位的核心標準。我國的大學教育質量若要得到提升,,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也要如此,。考慮到我們的教育缺乏理性,、邏輯和合作式批判的傳統(tǒng),,可能更應當如此。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思維 批判性 學生 思辨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