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因革損益:中國傳統(tǒng)制度文化的精髓
制度一詞的含義存在許多種解釋,本文取其治國理政基本原則與規(guī)定之狹義。中國傳統(tǒng)制度文化,,是諸子百家思想在政治社會層面匯集與融合的產物,,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融合的結晶,。
因革損益 隨時變通
自漢代以后,外儒內法成為歷朝歷代實際的指導思想,,儒法兩家匯合起來形成的制度文化總體上是居于顯處的,,而道家思想在傳統(tǒng)制度文化中則居于隱秘或者說深層之處。無論是治國方針,、為君之道,、安民之道、用人之道,,以及落實這些治國方略的制度法規(guī),,后人往往看到儒法兩家的顯著影響,卻不易探究道家在其中發(fā)揮的隱幽而深刻的作用,。
道家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從治國方針和制度精神方面貢獻特殊的思想和智慧,既有對現(xiàn)實政治和制度的深入批評,,又有許多建設性的策略和思想,。尤其是由儒入道、采儒道互補思想的東晉人葛洪,,其所著《抱樸子·外篇》中許多篇章都是討論治國理政的言論,,對于傳統(tǒng)制度文化的塑造影響頗深。例如,,關于用人,,葛洪認為明君要“勞于求人,逸于用能”,,而不可獨統(tǒng)萬機,,親總細務。他不同意“臣賢于君者,,不可任”的觀點,,指出“漢高決策于玄幃,定勝乎千里,,則不如良,、平。治兵多而益善,,所向無敵,,則不如信,、布。兼而用之,,帝業(yè)克成”,。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帝業(yè),關鍵在善于用人,,用張良,、陳平決策,用韓信,、黥布治兵,。在治國實踐中如何選官用人、如何構建良好的君臣關系,,葛洪總結的這些原則都落實到了制度建設之中,,對于后來帝王治國影響頗深。
具有道教背景的思想家對于中國傳統(tǒng)制度文化的貢獻,,更在于其因革損益,、隨時變通的思想。葛洪在《抱樸子·用刑》中提出,,“欲以太昊之道,,治偷薄之俗;以畫一之歌,,救鼎涌之亂,,非識因革之隨時,明損益之變通也”,,不懂得隨時變通,,就如同“刻舟以摸遺劍,參天而射五步”那樣滑稽可笑,。他用“刻舟求劍”,、“指天而射”兩個寓言故事,強調了禮法政刑隨著世變時移而因革損益的原則,。這種思想也成為中國制度文化的主流精神之一,。
因世更化 與時俱進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因與革是認識制度演進的兩個向度,,二者缺一不可,,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的關系。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中,,有時側重因循守成,,強調恪守祖宗之法和祖制祖訓,例如北宋真宗以后形成的祖宗之法,明朝對洪武祖制及皇明祖訓的遵循,。有時又側重損益變通,,例如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提出全面“更化”理論,宋神宗時王安石提出“祖宗不足法”的變法主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上對制度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重大貢獻的人,往往是思想家,、經學家,,他們對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都有著透徹的理解,。
董仲舒的“更化”理論,,以總結“天人之征、古今之道”的《春秋》為指導思想,,以“奉天而法古”為基本準則,。要從理論上奉天,就必須從實踐中法古,。而所謂“古”,,在董仲舒看來,主要是指上古堯舜之時,,即使是夏商周三代,,也不足以成為最高目標。只有上古的堯舜,,才是至高的圣人,。他之所以要把治國的目標定得那么玄遠,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就是要強調教化的過程,。太平之世,制禮作樂,,是一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永遠為這個理想而奮斗,才能不斷進步,。董仲舒說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并非主張治世之道不須更張,,而是強調彼時天意已變,,需要全面“更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制度 文化 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