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歷史正劇逆襲 二次元青年愛上宏大敘事
最近電視業(yè)界常常在喊,,歷史正劇開始“回暖”了,。
從《于成龍》亮相到《大明王朝1566》重播,,從《大秦帝國之崛起》走紅B站到《軍師聯(lián)盟》引發(fā)90后熱議。此前“缺席”于流行文化的歷史正劇,,在近年逐漸走向前臺,。在過去幾年中,做歷史劇的人想方設法地“小寫”歷史以期覓得流行基因,,而如今,,新的宏大敘事呼之欲出,這對用心做劇的人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
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若是歷數(shù)上半年國產劇市場中可以稱為“現(xiàn)象級”的作品,以往霸屏的都市劇或偶像劇身影鮮見,,倒是一系列被視作“小眾文藝”的歷史正劇嶄露頭角,。
《大明王朝1566》首播在2007年,第一輪播出收視慘淡,,被電視圈視作一顆“遺珠”,。2017年,它重回熒屏,,卻活躍在了別處,。B站上諸如嘉靖、海瑞CP的意外走熱,,成就了包括楊金水,、嚴世蕃等在內的一批“另類”網紅……年輕人用一套獨特而自洽的話語,重新定義了這部正劇,。
《大秦帝國之崛起》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三部,,距離首部《裂變》播出已有8年之久。在這8年間,,“大秦帝國”系列難言進入流行市場,。這一次,它主動與B站牽手,,一系列表情包,、鬼畜視頻的加持令它舊貌換了新顏。盡管《崛起》與第二部《縱橫》是同期拍竣的,,但因為傳播路徑不同,,它們最終的傳播效果也迥異。
一個是同一部劇,,一個則是同期創(chuàng)作的系列劇,它們作為自變量的穩(wěn)定性高得驚人,,也因此,,作為因變量的觀劇環(huán)境的變化更為顯著,。再細細一看,于B站走紅的歷史正劇,,遠不止于此,。當年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系列都常居其熱搜榜單前列,以“二次元”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正為年輕觀眾提供著讀解影視文本的多重視角和多重可能性,。
觀眾需要養(yǎng)成,小眾劇集可能引發(fā)的大眾化影響,?!盾妿熉?lián)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同是三國題材戲,,相比于之前的新老《三國》,,《軍師聯(lián)盟》對30歲以下的年輕觀眾有更強的集聚作用。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軍師聯(lián)盟》的收看群體里,,90后甚至于95后的觀眾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其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三國戲總是“老氣”的窠臼,,也在各種互聯(lián)網平臺中表現(xiàn)出更豐富的討論面向,。
《軍師聯(lián)盟》較之同期播出的幾部流行劇,觀眾的年輕化趨勢更強,。歷史正劇“逆襲”熒屏,,跟年輕人觀劇趣味的變化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
一方面是當下的年輕觀眾有了更強烈的類型劇意識,。年輕人比多數(shù)人想象得更為“寬容”,。過去有人質疑年輕人全面浸潤在偶像劇“娛樂至死”,事實證明,,年輕觀眾不僅會看很“厚重”的作品,,更會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它們,從而規(guī)避了這些類型作品缺乏流行基礎的問題,。當然,,一部劇要在“有意義”和“有意思”之間覓得平衡,向來是個難題,,在國劇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作品寥寥,。這一回,年輕觀眾主動尋求了一種和解方式,,對歷史正劇而言,,“有意義”的事交給劇本身,“有意思”的事交給觀眾自己,。
當前的這股歷史劇熱潮,,在年輕社群中呈現(xiàn)出一種顯著的觀劇取向變化,,即,“歷史”和“劇”不再混為一談,。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歷史和歷史劇本就是兩回事,用復盤歷史的目光來審視歷史劇,,顯然不是一種足夠有說服力的評判標準,。某種程度上,歷史劇甚至沒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一說,,只要“歷史感”到位了,將歷史作為題材開展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就到位了,。
在我的朋友圈里,對于《軍師聯(lián)盟》的評價與討論,,呈現(xiàn)出兩種明顯的差異化思路,。老一輩的觀眾在爭論司馬懿的洗白問題,在分析劇中價值觀與羅貫中的“擁劉反曹”有何不同,,在拿它與《三國演義》比,,甚至與《三國志》比;年輕觀眾則在討論人設,,討論劇情走向,,討論人心,當然也不乏用彈幕,、表情包,、鬼畜視頻等流行方式解構全劇的。
完全不同的兩幅景觀,,相比傳統(tǒng)的著眼于歷史本身的審美趣味而言,,年輕人的關注似乎更在“歷史”之外、“劇集”之中,,談不上孰優(yōu)孰劣,,但這就是客觀上正值發(fā)生的變化。
另一方面的特點在于,,作為內容的歷史正劇,,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A站,、B站上的鬼畜視頻,、社交網絡上的表情包、視頻網站上的彈幕……諸種基于劇集衍生出的附加品,反而迸發(fā)出比劇集本身更有力的傳播影響,。今年歷史劇的熱度,,在很大程度上借著這些流行文化的東風。即便是那部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引發(fā)的全民熱議,,也多少存在著輿論的分歧——“達康書記的雙眼皮和保溫杯”似乎跟他的GDP一樣重要。
有人總結這種狀況叫“正劇萌化”,,年輕的觀眾不再用一種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姿態(tài)來接觸正劇。相反,,他們用去深度化的方式來開掘劇中的其他面向,,進而形成一個個次生解讀文本,鬼畜視頻,、表情包,、彈幕都是最有代表性的“萌化”手段。
從積極的一面看,,嚴肅正劇在諸種亞文化表達的潤色下有了娛樂化的“萌點”,,“沉重”得以拆解并重建,這在整個后現(xiàn)代文化景觀中,,既是必然會發(fā)生的,,也是不斷在發(fā)生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有所警惕,,在歷史正劇向好的熱鬧景象背后,人們重傳播,、重話題,、重情緒體驗,可究竟還在多大程度上重視著這份嚴肅本身,?
當《白鹿原》霸占微博熱搜榜多日,,只因那碗令人饞涎欲滴的油潑面。我們會欣喜于《白鹿原》在今天的文化影響力,,也多少該遺憾于對這部作品匱乏的想象力吧,。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歷史 正劇 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