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范雨素爆紅后手機被打爆 有人拿錢追到村里
久違的文學
見過范雨素的人知道,,她是推開門隨處可見的那類人,。緊繃,、寡言,、小心翼翼,,不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異鄉(xiāng)人能從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說有點不同,,這改變也許是從文學小組成立那天開始的,。
2014年秋,,工友之家文學小組宣布成立,。那天,幾名創(chuàng)立者站在院子中央,,抄著大喇叭沖工友們喊話:往后,,每周日晚,,喜歡文學的工友都可以過來聽課!
文學小組的成立是皮村的小事,,卻是工友們心頭的大事,。小付回憶,范雨素是文學小組最早的一批成員,,幾乎每次都來,。讓小付沒有想到的是,文學小組的隊伍日趨壯大,,工友之家擠滿了對文學渴求的人,。他們視文學小組為“有點神圣的地方”。
在某種意義上,,文學對于他們意味著苦難的轉(zhuǎn)移,、宣泄和消解。對于靠體力活維生的工友們來說,,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完畢,,實在有更加輕松的選擇。然而,,他們需要,。一些生活中抗拒不了的壓力、疲憊,、折磨,、刺痛,還有日復一日的無意義,、無成就感,,時而把他們推向被壓抑的極致狀態(tài)。
他們的感受濃烈,,在書中總能看到“能替他們說出來”的人,。他們從中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用范雨素自己的話說,,“生活很苦時,,看書就能讓自己什么也不想?!痹诨坭だ蠋煹墓膭钕?,工友們每每以筆呈現(xiàn)出來,觸目驚心,。
每周上文學課,,參加文學小組活動的日子,是范雨素一周翹首以盼的,。不多言語的她在課堂上發(fā)言特別踴躍,,甚至有時是手舞足蹈的,。“來到這個院子里我覺得我特別有尊嚴,,沒人歧視我,?!?/p>
在小付看來,,范大姐讀書龐雜,從魯迅,、沈從文,、蕭紅,到路遙,、張承志,、趙樹理……那些有名有姓的作家她都喜歡,提起誰的作品她都知道,,屬于那種“資深的文學愛好者”,。
范雨素像燕子一樣歡快地對記者說,喜歡北京的原因,,書多算一個,。“我對國圖,、首圖,,很熟悉!”
她盡管縱情表達,。那些年讀過的書以一種不起眼的方式在范雨素身上留下印記,。加上愛闡發(fā)些獨立的思考,兩篇手稿一經(jīng)“正午”發(fā)出,,令這印記宿命般地被人看到,。多少年來淤積于胸的情感,在文章里得到釋放,?!坝行┢危洞蠼愣啻握椅艺勥^,,我知道她對她的母親,、對她的親朋好友是深有感情的。她的生活閱歷太多了,。這些年,,那些沒被表達過的感受一直在胸口?!睆埢坭ふf,。
如果命運曾試圖拉她下水,,文學無疑充當了托起她的那股力量。兩種經(jīng)驗深深影響著她,。一種是從小到大,,親身經(jīng)歷的一些變故和不幸;另一種與此平行的經(jīng)驗是,,她讀過的文學作品中與她現(xiàn)實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還有那些大人物、小人物說出的大道理,。
跟范雨素有著相似感覺的,,還有以王春玉為代表的一些工友們。用張慧瑜的話說,,他們沒有被現(xiàn)實壓垮,,幸虧有文學。
在工友們常常進行圓桌討論的一張大桌子上,,記者發(fā)現(xiàn)了兩本傳說中的《皮村文學》(第一輯)(第二輯),。白色封皮,每一本都厚厚的,,有200多頁,,印刷得有點像高考沖刺前的習題集。工友們說,,這是他們的慧瑜老師自己掏錢為大伙兒印的,。
翻開《皮村文學》,近百名工友在這里“發(fā)表”過文章,。第二輯的第194頁,,范雨素還為三位文學小組的指導老師特別寫過“藏頭詩”。翻到底封,,上面印著兩行“暗語”:“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歷史。沒有我們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
在文學小組里,,工友們感到有尊嚴,。他們有權(quán)利說,也有人愿聽,、肯聽,、有回應。
制造和獵殺?
頂著太陽,,兩個小院兒里的人說,,范雨素26日一早是跑去市里跟出版社談小說出版的事了。
另外幾人急忙圍上來,,“哪家出版社,?”
關(guān)于那本待出版的小說,范雨素曾在她的自述里夢幻式地勾勒過,?!拔以瓉頉]寫過文章,如今,,我有時間就用紙筆寫長篇小說,,寫我認識的人的前世今生,。我上學少,,沒自信,寫這個是為滿足自己,?!?/p>
長篇的名字,范雨素想好了,,就叫《久別重逢》,。它的故事不是想象,都是現(xiàn)實,。出版社的人面對爆紅,、自帶話題且省事兒的人,有點喜出望外,。
“覺得范雨素的文章怎么樣,?”
“文章是一方面,還靠宣傳,、營銷,、包裝呢!”“能不能一直紅,,難說,。”一些守在皮村,、來回踱步的出版人吸了口煙說,。看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他們在心中拿捏著價碼,。
這篇文章在網(wǎng)上瘋傳到第三天的同時,輿論場上有了不同的聲音,。有的說,,群眾喜歡獵奇,,媒體需要點擊,大家聯(lián)手制造一個疲憊生活的英雄育兒嫂,。也有人說,,出于一種制造底層雞湯的需求,我們制造出了范雨素,。出于同樣的理由,,我們也在獵殺范雨素。
范雨素不再是一個人,,她成為一群人的象征,。面對艱辛生活昂起頭顱的時候,她握緊的武器是書本,,是希望,。
在張慧瑜看來,媒體是勢利的,,范雨素隨時可能“被失寵”,。在電話里,張慧瑜“提醒”她,,你可能不會紅太久,。“保持清醒,,別慌,!”
“底層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媒體消費底層,,沒有錯,。但到后來會發(fā)現(xiàn),有時底層也是很難被消費的,,他們身上有許多很堅硬的東西,。”張慧瑜說,。
也許張慧瑜是對的,,范雨素沒有接受操縱。她躲到了“深山古廟”里,?!拔覜]想過靠文字改變命運。我習慣了靠苦力謀生,,我對勞動并不懼怕,。我還會做小時工,文學不是我的主要工作?!?/p>
四十年生活的磨礪讓她的心性收斂起來,,沒有什么事情特別讓她高興或悲傷。在她口中,,小海,、小付、郭福來……文學小組的親人們,,還有兩個需要她耳提面命的女兒,,才是她的人生?!拔也幌嘈派詈兔\會有什么改變,。我年齡大了,沒什么癡心妄想了,,只希望這件事能快點結(jié)束,。”范雨素說,。
“她喜歡文學,,但沒有文學夢?!睆埢坭み@樣概括,她像是讀透了人生這本大書一樣,,對人生,、對命運、對遭遇,,早年就已經(jīng)形成了固化的,、成體系的認識。在她看來,,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什么都打不倒她。掙一點稿費就已是范雨素生活的意外之喜,。
“范雨素們”
打工文化藝術(shù)博物館異常簡陋,,墻上貼著“打工·三十年”的圖片集,還有定格的影像中他們流動的人生,。
文學小組的詩人小海,,打工14年,寫了400多首詩,。許多詩是他在機器上,、在下班等公交車的路上完成的,他借用海子、張楚,、約翰·列儂,、鮑勃·迪倫等人的句式梳理自己顛沛游離的青春。
另一位工友王春玉與范雨素年齡相仿,,創(chuàng)作起來并不高產(chǎn),,但他是工友之家文學小組的鐵桿成員。因為工友之家,,他把工作從肖家河換到了皮村,,人也留在了皮村。他專門給皮村寫了一首詩,,后來被改編成了一首歌,。
翻開《皮村文學》,“寂桐”“雪婷”“墨香”……工友們?yōu)樽约浩鸷昧死寺墓P名,。在皮村,,在工友之家的小院兒,他們聊愛情,,聊內(nèi)心獨白,,聊城市印象,聊對妻子的思念,,聊思緒穿越世界的旅行,。
在文學小組的大方桌上,在《皮村文學》里,,他們寫自己的生活,,寫激越,寫懊悔,,寫生活中并不多見的浪漫,,寫自己的愛與親歷。
作品集里,,有范雨素的一首詩《一個農(nóng)民工母親的自白》:我只敢在/深夜放聲哭泣/曠野無人的深夜/祈求大地/我是一個農(nóng)民工/我的孩子也是一個農(nóng)民工/所有的苦/我都能夠吃掉/我想讓我的孩子享點福,。
他們寫,是因為他們需要,。
不論是蕭紅式的輕描淡寫話悲涼,,還是賈平凹式的簡潔練達,都不是工友的刻意追求,,而是他們原生態(tài)的呈現(xiàn),。文學的刀藏在這里。
工友之家簡陋的辦公室墻角還斜放著一把木吉他,,這是工友孫恒為大家唱歌用的,。辦公桌上的《工會活動簽到表》上寫滿了人名,,密密麻麻。
進門處左手邊堆有一摞書,,《來的不是客》(中國當代進城務工青年貼身讀本)供工友和來訪者自取,。
圖書館門口掛著一張清晰度不高的彩色照片,三排文學愛好者簇擁在一起,,笑得輕盈,。
編輯:周佳佳
關(guān)鍵詞:范雨素爆紅 手機被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