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患孤獨癥小伙義務教育9年只有一個同桌:媽媽
她的孩子從未享受過任何渠道的補助。1982年中國首次確診孤獨癥患者病例,,然而直到24年后,,在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中,孤獨癥才首次被納入精神殘疾范疇,。
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在2011年公布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七彩夢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財政為3~6歲的貧困孤獨癥兒童每年提供1.2萬元康復訓練補貼,在殘聯(lián)定點的康復機構(gòu)可以減免費用,,但前提是擁有殘疾證,。張嵐不想讓孩子這么小就被打上“殘疾”的標簽,。此外,她和丈夫沒有北京戶口,,也沒有權(quán)利在北京的機構(gòu)申請,。
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長肖非建議將康復補貼與孩子掛鉤,而不是與機構(gòu)掛鉤,,這樣可以增加家長的自主權(quán),,也有利于提升康復機構(gòu)的服務水平?!暗钪匾氖?,殘聯(lián)系統(tǒng)要加強對康復機構(gòu)質(zhì)量的監(jiān)管與評估?!?/span>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小邱也沒有享受過這些政策和專業(yè)的康復訓練。在他確診的年代,,北京只有接收所有特殊兒童的培智學校,,包括聽障、視障,、智障等,。但林桂萍不想把孩子送到那去。那個時候沒有人提到“融合教育”,,她只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想要好起來,必須在“正常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
她跑到一家家小學去敲校長的門,,把小邱畫的畫、寫的字,、算術(shù)作業(yè)本一樣樣擺在他們的辦公桌上,,“就差跪下了”,??捎械膶W校只回了一句:“不能拿我們的孩子當試驗品啊,!”只有一家打工子弟小學收下了他,。
在中國,“融合教育”多以“隨班就讀”的形式出現(xiàn),,“融合教育”概念正式在國家政策層面被提及,,是在2015年。國務院《“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guī)劃綱要》指出,,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在殘疾學生較多的學校建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提高普通學校接收殘疾學生的能力,,不斷擴大融合教育規(guī)模,。
“融合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提倡零拒絕,,呼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級觀念,,使普通學校成為所有兒童都能學習的地方?!毙し钦f,。
而接受義務教育整整9年里,小邱只有一個同桌:自己的媽媽,。
林桂萍每天5點起床做飯,,然后騎車帶著小邱一起上學,放學后還要為他輔導功課,。為了兒子,,她在40多歲的時候開始背英語單詞,每年都買老師使用的教學參考書,。她努力跟兒子所有的任課老師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給班上的同學帶零食、文具,,課后還幫班上打掃衛(wèi)生,。
為了維護兒子的尊嚴,這個母親放棄了自己的部分尊嚴和所有的個人生活,。
她依然沒能做到徹底的保護,。為了鍛煉小邱的獨立能力,他上職業(yè)學院后,,林桂萍開始不再陪他上課,。有天放學回家,小邱脫校服時,,抖落出一堆粉筆頭,,太陽穴的頭發(fā)也被揪掉好多。晚上睡覺前,,他蜷縮在床上用高八度的機械聲音說:“他們?yōu)槭裁催@么對我,?”
母親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孤獨癥 義務教育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