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匾額里有文化自信
走進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高碑店的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仿佛置身于一方濃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一塊塊高懸的匾額,,印證著中華文明的深深印記,。匾額無聲,,為它們代言的人叫姚遠利,。
看到別人坐下后,,自己才坐下,;一直把參觀者送到門口,目送離開,;到了飯點兒,,會留你吃一碗北京炸醬面——這就是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給人的第一印象,樸實,、厚重、大度,,也略帶無奈,。
“在我國,對匾額的研究相對比較少,,相關(guān)專著更是十分匱乏,。我到韓國去開匾額研究的會,那里對匾額的研究十分深入,,比咱們可下功夫多了,。”姚遠利感慨地說,。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姚遠利就已經(jīng)是京城小有名氣的藏家,。那時候,,他鐘情于古硯的收藏。當時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寫過一篇關(guān)于古硯體系劃分的文章,,一經(jīng)發(fā)表,馬上被《新華文摘》轉(zhuǎn)載,。然而,,坐擁500多方古硯的姚遠利,有一天突然覺得有一種東西比古硯更能直接體現(xiàn)文化的傳承——匾額,!
從第一塊“選舉孝廉方正”匾的收藏開始,,姚遠利一發(fā)不可收拾,攢著攢著,,竟辦起了全國唯一的科舉匾額博物館,。
在姚遠利看來,,博物館的功能遠不僅僅是承載藝術(shù)那么簡單,更應該重思想,、重教化,,以文化人,給人以文化自信的原動力,。他自己就是照這個路子辦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的,。
為了尋找匾額文物,十幾年來,,全國各地的大多數(shù)古玩市場,、農(nóng)村大集,姚遠利都走到了,。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的大門是一塊無字石坊,,收自江西金溪,屬明代萬歷年間,,其門楣中間匾額空白,,永留一個家族無人取得功名的遺憾。
近年來,,姚遠利不斷在北京建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舉辦科舉匾額拓片展,。名為“勵志堂”的“科舉匾額博物館”,,吸引了無數(shù)中小學生,成為北京市“社會大課堂”,。
生活中,,姚遠利是個尊重權(quán)威但不迷信權(quán)威的人,他不怕人問刁鉆的問題,,只要你的問題是真誠的,。曾有人當面直言,“科舉”不是什么好詞兒,,您怎么還辦這么個科舉匾額博物館,?姚遠利總是一臉真誠地道出自己的想法。他從理論上總結(jié)出科舉匾額的五大看點:一看科名,;二看題人,;三看書法;四看國學,;五看工藝,。這些匾額在他的視線里,集宣揚教化,、見證科舉,、載承歷史,、弘揚書法于一體,是溝通古今價值觀的一座橋梁,。
平時,,姚遠利也有不太高興的時候,那就是被一些人特別是所謂的文化人,,把匾額的價值給看扁了的時候,。比如,同樣是博物館館長,,總有人輕描淡寫地對著姚遠利客套“噢,、噢,原來您是搞民俗的”,。
“匾額,,并不是古代尋常的藝術(shù)品,而是治理國家的一種重要藝術(shù)形式,,并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制度頒行,。”姚遠利解釋道,,匾額的應用,以“標識名稱”和“宣揚教化”為主要功用,,行匡正社會政治秩序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為鞏固國家統(tǒng)一,維護社會穩(wěn)定,,傳播文化道德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在姚遠利的心中,匾額是門大學問,。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匾額 文化自信 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 姚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