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高培勇:降成本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匹配
對于過去經濟快速發(fā)展背景下的宏觀經濟調控,,我們比較熟悉,、比較專業(yè),。比如經濟過熱時搞緊縮,,經濟趨冷時搞擴張,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進程的洗禮,這樣的“逆風行事”機理已扎根于我們的思想深處。但對于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宏觀經濟調控,,我們則不大熟悉,甚至憑以往的知識結構和研究經驗難以做出清晰的闡釋,。主要矛盾和問題發(fā)生變化了,,所能調遣的“兵”、所能用上的“土”都不同于以往了,,宏觀經濟調控的理念,、思想和戰(zhàn)略自然要有所不同。
人物素描:郭紅松
具體到降成本,,特別是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相匹配的降成本操作,,更需謹慎從事,以免招致似是而非的結果,。
比如降低企業(yè)稅費負擔,。在當下的中國,稅費負擔無疑是企業(yè)最亟待降低的成本,,但這并非新的提法,。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到國際金融危機,我們都曾有過關于減稅降費的政策安排,。只不過以往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企業(yè)可支配收入,、擴大社會總需求,系總量性調節(jié),,其著力點是落在需求側的,。當下降低企業(yè)稅費負擔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業(yè)成本、提高供給質量,,系結構性調整,,著力點是落在供給側的。并且,,前者的推動力量主要是政策性安排,,后者雖離不開政策性安排,但主要依托于改革性行動,。如此巨大的變化,,一旦落在減稅降費的操作上,當然須謀后而動,,看清楚再下手,。
顯然,以增加財政赤字為條件實施減稅降費,既同過去經濟快速發(fā)展背景下的操作沒什么兩樣,,也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沒什么關系,。更為關鍵的是,鑒于財政赤字總要以增發(fā)國債來彌補,,增發(fā)的國債雖可用置換的辦法無限期滾動,,但終歸有債務利息產生,債息支出總要疊加到原有的政府支出規(guī)模之上,,包括債息支出在內的所有政府支出又總要以稅費收入作為財源基礎,,故而,至少從中長期看,,它所帶來的絕非企業(yè)稅費成本的降低,,而是企業(yè)稅費成本的提高。同時,,也不會由此改變資源在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配置格局,。最終,留給我們的唯一選擇是減稅降費與削減政府支出聯(lián)動,,以政府支出規(guī)模的削減為企業(yè)稅費負擔的降低騰挪空間,。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yè)稅費負擔的降低,,才有可能發(fā)生資源配置格局有利于企業(yè)一方的變化,,也才屬于契合經濟新常態(tài)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的降成本操作。
再如降成本的行為主體,。以往并非沒有降成本的相關操作,,但主要是企業(yè)的事情。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抓手之一,,將降成本上升至宏觀經濟政策層面并站在關系國家經濟發(fā)展全局的高度加以推進,,在迄今可觀察的中國歷史上,這可能是第一次,。其基本原因在于,,當下的降成本操作主要針對的是稅費和要素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是由政府施加給企業(yè)的成本,,無論是著眼于它的實質降低——從政府職能格局調整入手、通過削減政府支出規(guī)模加以實施,,還是在不觸動政府職能和政府支出的條件下,,通過擴大財政赤字來實現(xiàn),都要通過政府來操作,。要素成本的降低盡管從根本上說要依托于企業(yè),,但無論如何離不開政府的介入,。至于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則更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通過改革的辦法加以推進,。
正因如此,,有別于以往主要立足于企業(yè)和市場、“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微觀層面的降成本行動,,政府作為一個重要的行為主體積極而全面地介入降成本且自上而下地加以推動,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如果簡略為一句話,,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一背景下,降成本的意義會更加凸顯,,圍繞降成本的政策措施會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出發(fā),為降成本提供系統(tǒng)的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支持,,讓降成本操作建立在精準的專業(yè)分析基礎之上,,是相關學者今后當仁不讓的重要任務。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高培勇 降成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