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講述中國故事不是自娛自樂
在視聽語言,、敘事手法,、生產流程上巧妙接通外國電影特色,尋找與海外市場的結合點,不失為一種良策。
長城外,急促奔騰的馬蹄揚起陣陣黃沙,。濃霧彌漫,遠山和烽火臺幻化為黑色,景致雋永如山水畫,卻暗藏殺機……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守城將士們身披重甲,火藥彈,、鐵斧,、長戟、弓箭,、盾牌等武器嚴陣以待;怪獸“饕餮”突襲,將軍戰(zhàn)死,祭奠的孔明燈冉冉升空,蜿蜒燈河引入長夜,秦腔幽幽響起……
這是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中的場景,以古老的“傳說”為背景設定,電影講述了宋朝的精英守城部隊為了保衛(wèi)人類,歷經(jīng)艱險,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和怪獸“饕餮”生死血戰(zhàn),。
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大魔王“饕餮”就是從《山海經(jīng)》里“抓”來的神獸,?!渡癞惤?jīng)·西荒經(jīng)》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闭б宦?似乎只是個“我在長城打怪獸”故事,或者中國版的《神奇動物在哪里》,。而當你真正觀影時,又發(fā)現(xiàn)打怪不光有中國風,其視覺沖擊力直追《僵尸世界大戰(zhàn)》《獨立日》等好萊塢作品。
顯然,這是一個用本土風味打底,內核借鑒好萊塢的中國故事,。那么,在大銀幕上,怎樣的中國故事才能贏得本土市場,且實現(xiàn)對外傳播?
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IP索取靈感和資源,自然是創(chuàng)作者們的慣常思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皇族故事、名人軼事,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都提供了講述中國故事的素材;古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文化藝術,又為電影提供了動人的視聽語言手段,。
早先,電影創(chuàng)作者把諸多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如實演繹或者虛構升華,一一搬上大銀幕時,我們自己的觀眾的確能夠迅速產生認同感,并獲得某種視聽滿足感。每個場景,、每個人物設定都為國人熟悉,我們懂得并接受其傳遞的精神內涵:追求詩意的審美,尊崇儒家文化,社會約束人際關系的道德義理,等等,。
講好中國故事,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同感是重要的方面。此前,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的成功,說明在本土觀眾無論是對爛熟于心的“四大名著”,還是稍微陌生的《莊子·逍遙游》《山海經(jīng)》《搜神記》等,都表現(xiàn)出同樣包容,。電影創(chuàng)作者應當進一步擴大傳統(tǒng)文化IP的開掘力度,尋覓被人們忽視的好故事,。
然而,另一方面,怎樣兼具對外傳播的能力也是值得反思的。當本土創(chuàng)作者完成IP開采,遵循一貫制作手法營銷中國故事,這樣的電影作品只能說是一座合格的古代文化博物館,不過是按部就班排列著經(jīng)典人物設定,、四大發(fā)明,、長衣素袂,、萬頃宮闕等,。若滿足于以傳統(tǒng)文化符號為敘事核心,電影能夠打動的人群只有中國觀眾,而對外國觀眾并無太強感染力,。縱然古典傳統(tǒng)美學能勾起西方世界的興趣,但知識背景的差異、價值觀的疏離,終究使得西方觀眾對以往“中國故事”的欣賞度僅僅停留于一部“中國旅游宣傳片”。
在視聽語言,、敘事手法、生產流程上巧妙接通外國電影特色,尋找與海外市場的結合點,不失為一種良策,。比如和好萊塢團隊合作制作,按照成熟的文化工業(yè)包裝路線開啟宣傳營銷,打開國外受眾的傳播渠道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常江曾撰文指出:“‘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應當注意調整話語體系,避免全知性地‘皮下注射’國外受眾,而應賦予他們更多的闡釋空間,?!苯o予國外觀眾理解中國文化概念的渠道,是電影創(chuàng)作者值得注意的。
另外,能夠獲得全世界歡迎的電影一定不是本國人民的自娛自樂,而具有人類的共同價值,與外界無障礙交流,引起不同民族、地域人民的共情,。張藝謀就希望在《長城》里講一個“中國英雄打怪獸”的故事,不是盲目地打斗,不能僅表現(xiàn)不怕死的犧牲,而是要有方法,、有策略。影片中無影禁軍與“饕餮”的對抗,也從人與人之間的戰(zhàn)爭跳脫出,進行了一場拯救人類的保衛(wèi)戰(zhàn),。這其實與一些好萊塢大片不無契合之處,。
好的中國故事,源自本土而為外界所認同。創(chuàng)作者應當打開自己,與世界對話,。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故事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