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讓志愿服務激發(fā)向善力量
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的義務講解員們,,今后將迎來更多的同行者,。在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到來之際,,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7部門印發(fā)《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就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學雷鋒志愿服務,提出了具體要求,。《意見》的出臺,,對其他領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也具有一定的啟示與指導意義,。
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是最能體現(xiàn)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特征的場所。志愿者們通過熱情和知識,,通過講解導覽,,可以在觀眾和展品之間搭建起一座精神橋梁,讓收藏在深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有位在中華世紀壇擔任義務講解員的退休老人說,,一些從海外歸來的參觀者,,在聆聽講解的過程中常常感動得兩眼淚花。對他們來說,,那些文物代表著中國,,代表著綿延不斷、燦若星漢的中國文化,,在“大飽眼福”的同時,,會油然而生一股充沛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正是基于這種文化情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公共文化設施擔當志愿者,,其中有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也有西裝革履的白領;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也有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在貢獻知識,、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成就和滿足,。
包括文化志愿者在內(nèi)的眾多志愿服務活動,,是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某種程度上,,這一無償?shù)墓嫘曰顒樱碇麄€社會的文明水平,,是奉獻精神,、利他主義的體現(xiàn),。在中國,這一群體近年來正在悄然壯大,。據(jù)統(tǒng)計,,截至去年底,中國的注冊志愿者已經(jīng)過億,。加上數(shù)量龐大的未注冊志愿者,,志愿者的總體數(shù)量已經(jīng)蔚為可觀。無論是救災搶險還是扶弱助殘,,無論是文化傳播還是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建設,在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梢哉f,志愿者精神是讓社會產(chǎn)生凝聚力的有機力量,,是抵御冷漠風氣,、抵抗“文明孤島”的友愛之光。弘揚和鼓勵志愿者精神,,也因此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
需要看到,讓志愿者精神持續(xù)閃光,,不能僅靠人們自發(fā)的善念和善舉,,而應該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這也是此次《意見》和此前志愿服務條例的重要出發(fā)點,。志愿者的確不圖物質(zhì)回報,,但他人的認可、社會的歸屬感或許更為重要,。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不僅讓志愿者感到光榮,更讓他們無后顧之憂,。比如,,有些地方為志愿者提供安全、醫(yī)療,、交通,、通信等保障,并開展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還有些地方加強對志愿者行為的認定,、鼓勵和支持,讓志愿者獲得更多認同感,,等等,??偠灾驹阜栈顒硬皇且淮蔚臒嵝?、一時的熱鬧,,只有以制度化的組織、規(guī)范化的管理,、科學化的運作護航,,才能行穩(wěn)致遠。
如果說文化場所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那么整個志愿服務事業(yè),則屬于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重要補充,。發(fā)揮好,、涵養(yǎng)好志愿者精神,才能使這份友愛之光照亮周遭,,讓人們在感受到志愿者服務的同時,,激發(fā)整個社會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志愿者 服務 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