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如何走出當代文人畫困境,?
美術史習慣于將中國古代繪畫劃分為院體畫,、文人畫、工匠畫,。但是,若要認真追究,,其中的文人畫大多是偽“文人畫”,,實質(zhì)是“畫師畫”——職業(yè)畫家作品。偽“文人畫”如同一支山間竹筍,,外面是厚厚的藝術皮繭,,一層層剝離以后,才能看到其中跳動的是一顆市場之心,、功利之心,。
真正的文人畫是排斥市場的,因為它是主體的,、自性的,,而不是客體的、他性的,。文人畫是精神和物質(zhì)雙重富足下的“游于藝”,,而不是為了生存。文人畫是非功利的消遣和游戲,,畫師畫是為了掙錢而進行的勞動,。
【明】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冊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畫可望不可及
文人畫實為士人畫。蘇軾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尺許便倦,。漢杰真士人畫也,。”
繪畫是人的總體精神面貌在畫面上的反映,。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氣不僅僅表現(xiàn)在為人的氣度和風度上,更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文章中,。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此之謂也,。
文人畫是一揮而就,,天縱英才,,而不是“尋章摘句老雕蟲”的匠心獨運。如黃庭堅在蘇軾《寒食帖》跋中所云:“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這才是文人畫的境界,。文人畫貴在妙手偶得,,其最高境界是“玩弄”,。玩是一種漫不經(jīng)心,、無可無不可,只要自己開心就好,。是富家千金的午后紅茶,,而不是普通人家照得見人影的稀粥。
【明】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冊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從中國歷史來看,,真正的文人畫應當包含幾個方面條件,。
一是出身,是否文人,,是否“士”,。他必須是讀書人,還是儒生,,要有世事洞明的禪味,,還要有必需的筆墨功夫,而不是書法技巧,。是熟能生巧之巧,,而不是機巧、工巧,。董其昌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苯袷乐蚊佬g史論者,,常將其中的“讀萬卷書”解釋為學習前人技法,,顯然是牽強附會。沒有讀破萬卷書的功夫,,沒有心懷天才的胸懷,,沒有體悟人生的經(jīng)歷,沒有文不加點的才思,,是很難忝列士林的,。而這些要素,不是專事繪畫的畫師所能摹仿的,。
二是經(jīng)歷,,是否經(jīng)歷過官場或者統(tǒng)治階層,由上而下,,獲得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自由,。古代中國,讀書是人生進階的終南捷徑,,也為一切人生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因為讀書,,可以實現(xiàn)“朝為天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鳳凰涅槃,?!皩W而優(yōu)則仕”,有了功名就有了利祿,,就可以精神上頤指氣使,,物質(zhì)上錦衣玉食。這才有可能有閑錢閑心閑功夫,,去游戲筆墨,,才有可能出現(xiàn)真正的文人畫。
三是動機,,作畫是為了消遣還是為了出售,。真正的文人字畫因為產(chǎn)量少,極少流入市場,。 “魯直戲東坡曰:‘昔王右軍字為換鵝書,,韓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帥姚麟許換羊肉十數(shù)斤,,可名二丈書為換羊書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節(jié)制撰紛冗,,宗儒日作數(shù)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語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吃貨韓宗儒將蘇東坡的字條拿去換羊肉,,被蘇公知道后,故意戲耍他,,偏不回他的無聊字條,,告訴他,今天不殺羊!這段東坡軼事,,其實反映了真正的文人字畫是隨興的,,可遇不可求的,。一旦真的有了市場需求,,還確實使喚不了。畢竟這些文人士大夫不是書佐,,不是畫師,。
四是技藝,是業(yè)余,,還是專事,。錢選和趙孟頫曾經(jīng)討論過“行家畫”與“戾家畫”問題。宋人張端義曾說:“文人才士無以自見,,碌碌無聞者雜進,。三十年間,詞科又罷,,兩制皆不能當行,,京諺云‘戾家’是也?!泵魅苏簿傍P在1594年的一段書跋中也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山水有二派,,一為逸家,一為作家,,又謂之行家,、隸家?!睋?jù)啟功考證:“今人對于技藝的事,,凡有師承的,專門職業(yè)的,,技藝習熟精通的,,都稱之為‘內(nèi)行’,,或說‘行家’。反之叫做‘外行’,,或說‘力把’,,古時則稱之為‘戾家’(戾或作隸、利,、力),。”
【明】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冊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畫的作者,,并不講究名師出高徒,,更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姰嫳疽宦?,天工與清新?!庇终f,,“吳生雖絕妙,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謝龍樊”。蘇軾的觀點,,很顯然重視的是作者內(nèi)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追求形似,甚至刻意為之,。這樣做的,,顯然是為了區(qū)別畫師畫和文人畫。但是,,后世在討論文人畫時,,大多重視其題材和筆墨,忽視了文人畫自我表達的題中之義,。其實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實用主義思維,。
五是情緒,是真實情感的流露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搔首弄姿,。文人畫是董其昌所謂的“意興所至,,輒爾潑墨”。文人畫代表人物倪云林有一段畫論:“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逼渲兴鶑浡氖锹唤?jīng)心和奈我如何的意思,。知道你看不懂,但我懶得告訴你!遠不是那種有求于市場,,靠售畫為生的畫家所能體會的,。
文人畫的關鍵是名而不是藝。唐代張彥遠曾經(jīng)批評時人看畫“貴耳賤目”,,人云亦云,。其實畫本來不是目的,名才是核心,。一幅畫,,如果不知名,或者佚名,,則賣不出好價錢,。只要是名人,,哪怕是畫得再草率,,也會有市場價格。名聲決定市場,,技藝調(diào)節(jié)價格,。名家的精品,才能創(chuàng)造價格的高峰,。對于很多人來說,,買的并不是畫,而是名頭,。
當然,,并不是隨便什么人的信手涂鴉,都能成為文人畫,。文人畫的最高境界是得心應手,,二者不可偏廢。所謂得心者,,中得心源也;應手者,,技法匹配也。如同心中的想法,卻不能在筆下傳達出來,,或者缺乏美感,,仍然不是好的文人畫。文人畫是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與合乎法度的藝術素養(yǎng)的美妙結(jié)合,。是一種儒學為體,,畫藝為用的藝術樣式,真正能夠達到這一境界的微乎其微,。
【明】董其昌 仿大癡山水 手卷 設色金箋
于是,,我們意識到,文人畫存在著內(nèi)在的二律背反,。作為士大夫,,他們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更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來練習技法,。董其昌曾經(jīng)不無得意地說:“《圖畫譜》載尚書能畫者,,宋時有燕肅、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與鼎足,。若宋迪、趙孟頫,,則宰相中煊赫有官者,。”因此,,能夠繪畫的士大夫像蘇軾,、趙孟頫、董其昌這樣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大多數(shù)士大夫的涂鴉之作,又因為缺乏必要的技法而難以流傳,。于是,,文人畫必須的士大夫身份與藝術造詣之間產(chǎn)生了悖離。這是一種基因缺陷,。就像白虎一樣,,真正的文人畫是一種美麗的突變,可遇不可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人畫幾乎是個偽命題。它像一個烏托邦式的燈籠,,高懸在中國美術史的上空,,讓人們望梅止渴,。與其說,它是一個畫種,,不如說,,它是宋以后美術思潮的旗幟,也是理論家對極品繪畫的描述,。隨著教育制度的變革,,真正的文人畫已經(jīng)消失在東方地平線上,留下的只是漫漶的背影,。
【明】董其昌 仿唐楊升 紙本設色
畫師畫實為“行家畫”
董其昌曾經(jīng)從書法入畫的角度,,明確區(qū)分過文人畫和畫師畫,“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藥矣”。文人是恥于為畫師的,,如閻立本,。據(jù)《舊唐書·閻立本傳》記載:“太宗嘗與侍臣學士泛舟于春苑,池中有異鳥,,隨波容與,。太宗擊賞,數(shù)詔座者為詠,,召立本令寫焉,。時閣外傳呼云:‘畫師閻立本?!瘯r已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側(cè),,手揮丹粉,瞻望座賓,,不勝愧赧,。退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幸免面墻,,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泵髅魃瞄L丹青,,卻又以繪事為恥,閻立本的糾結(jié),,其實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技藝的藐視,。士大夫們可以吟詩作賦,卻將丹青繪事看作匠人職業(yè),。
因為同樣緣故,,后世畫師雖以賣畫為生,卻樂意將自己包裝成文人,。只是他們不需要讀太多的書,。因為興趣或是生計,他們認真學畫,,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畫得更好,,因為畫而受人關注,甚至成為市場的寵兒,。在他們那里,,繪畫是手段,而不是信手涂鴉的遣興之作,。與此同時,,消費者買畫本身也是兩個意圖,一是營造吉祥喜慶的家居,,二是附庸風雅,,營造文化氛圍。前者如宋代的“村田樂”,、明清的水印年畫,,往往對應的是下層百姓的精神需求。他們收入低,、文化少,,所以只能花小錢,買些印刷品迎年祈福,。后者則對應的是中產(chǎn)或者富裕家庭,,人們認為,“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奔热皇亲x書人家,他們的文化需求也相對風雅,,從趣味上更傾向于文士階層,。他們看不上年畫這樣的庸俗貨,需要的是傳達士大夫人文精神的文人畫,。但是,,真正的士大夫并不以繪畫為業(yè),普通人很難得到,,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獲取具有文人畫趣味的畫師作品。這樣的需求正是畫師作品充當文人畫的根本推手,。
【明】文征明 滸溪草堂圖卷
與文人畫相比,,畫師畫有這樣一些特點:
1. 詩文功底薄。職業(yè)畫家的詩詞修養(yǎng)往往不如士大夫,,卻把大儒信口拈來的古體詩當作榜樣,,寫作的題畫詩多為打油詩,極少有詩文精品,。按照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商品生產(chǎn)者通過讓渡使用價值,來獲得價值的實現(xiàn),。反正是用來換錢的,,只要不影響交易,不影響聲譽,,就無須講究,。后世畫家的題畫詩,就像妓女對嫖客的某種禮貌性敷衍,,是一種敬業(yè),,或者說是一種coupon。如若當真想從中找到些真性情,,那簡直是緣木求魚,。所以,歷代的題畫詩從格律的角度看,,大多為雞肋,。倒是因為貼近市場,貼近畫家心情,,偶爾也會有一些率性的大白話。就這一點而言,,也還是有趣的,。
筆者見過一幅吳昌碩的便條,,上面抄了幾十首題畫詩。背面有題字:“托墨耕畫”,。當為吳昌碩請倪田代筆作畫的題畫詩稿,。倪田,字墨耕,,揚州人,,從人物仕女到設色花卉俱佳,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這幅不大的字條為我們提供了吳昌碩請人代筆的證據(jù),。因為整張紙上并無涂改痕跡,因此并不是手稿,,而是謄抄的,。至于這詩,筆者懷疑也是請別人代擬的,。就像廚房里預先切好的姜蔥,,做菜時,臨時抓一把扔進去就成,。已經(jīng)功成名就,,忙于酬應,又不需要即席賦詩的吳昌碩,,如果連他本行的繪畫都請人代勞了,,就更沒有可能自己勞心煩神地吟詩作賦了。
2. 書法缺乏書卷氣,。因為書畫同源,,文人畫又提倡以書法入畫,后世畫家往往在書法上頗下過功夫,。但是,,在練習書法時,往往注重形式,,輕視內(nèi)容,,得其形而失其意,無異于買櫝還珠,。專業(yè)書畫家的書法往往為了練而練,,少有讀書寫文章的,沒有士大夫的胸中丘壑,,所以往往體現(xiàn)為一種花拳繡腿,。當我們觀摩歷代名臣和文豪的墨跡時,極少看到他們賣弄技巧,。其美學品質(zhì)是隨順于內(nèi)容的,,質(zhì)樸而簡單,,絕沒有多余的花哨。他們的書法就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這種精神是飽滿,、沉著的,充盈著孟子所說的那種“浩然之氣”,。這樣的氣息,,在職業(yè)書家或者畫家那里是極其罕見的。
3. 畫面的自我復制,。由于職業(yè)畫師都以賣畫為業(yè),,加之市場需求的踴躍,他們不可能每件都創(chuàng)新,。事實上,,當畫家們每天面對山積的縑素時,心中并沒有太多的喜悅,,更多的因為還不盡的文債而犯愁,,哪里還有心思去構(gòu)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不得不批量制造,,甚至請人為自己代筆。今天,,當我們觀看那些市場影響力很大的大畫家,,如董其昌、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的作品時,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除了他們顯著的個人風格之外,,其自我復制是重要原因。筆者曾經(jīng)見過閑云小筑收藏的一套趙之謙十二開蔬果冊頁,,但后來發(fā)現(xiàn)廣東省博物館藏有另一套,,還出過掛歷。上海博物館也有一套,,常年展出,。后來,又發(fā)現(xiàn)天津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還各有一套,,均出過畫冊,。這些似是而非的多胞胎并非贗品,而是趙之謙批量“生產(chǎn)”的結(jié)果——我已經(jīng)無法再用“創(chuàng)作”這個詞。
至于請人代筆則更是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董其昌個人固然在文人畫理論上貢獻很大,,自己也在探索文人畫的規(guī)律,。但是,,他本人也深深卷入市場。松江畫派的多位畫友都曾經(jīng)幫他代筆,。這些活動不僅與文人畫判若云泥,,就是從一般的創(chuàng)作規(guī)矩來說,也于私德有損,。
4. 題材上媚俗,,煙火氣重。根據(jù)市場需求,,職業(yè)畫家的題材大多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揚州畫派還是海上畫派,都偏向于花鳥畫,,其次是人物,,再次山水,其原因在于花鳥畫更能贏得市民的喜愛,,以月季,、玉蘭、牡丹,、海棠,、菊花、美人蕉等花草,,以及白菜,、蘿卜、南瓜,、大蒜,、柿子、蟠桃,、枇杷等具有吉慶色彩和生活氣息濃的題材入畫,,寄托了人們追求平安富貴吉祥的美好愿望。這種情況,,似乎從宋代就已經(jīng)開始,。由于市民社會的興起,人們不再追求林泉野趣,,更不再追求山水畫所表達的隱逸遁世理想,,他們向往現(xiàn)實生活的改善和滿足,希望家里所張掛的畫作能夠表達吉慶內(nèi)涵。這一思想甚至影響到早期風水學之中,,人們認為,,家中掛不同題材的繪畫作品可以調(diào)節(jié)家中的陰陽和運道。這些繪畫雖然也注重筆墨,,也詩書畫印俱全,,但其靈魂離文人畫已經(jīng)相去甚遠。宋代李唐曾經(jīng)以賣畫為生,,也就是畫師,,后來因為技法純熟,而被同樣崇尚技法的宣和畫院所招納,。他的作品多山水,,但并不受南渡后的市場歡迎,所以,,他曾經(jīng)在一幅題畫詩中說:“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5. 技法上過于巧,,缺乏生拙趣味,。職業(yè)畫家由于訓練有素,又疲于應付,,多酬應之作,。因此在大量的畫作中,精品十分少,。有時他們也悋于筆墨,,卻全是為了減少繪畫的麻煩,與文人畫的“逸筆草草”不可同日而語,。同時,,由于掌握了太多的構(gòu)圖和筆墨的技巧,手到擒來,,因為過于熟稔而顯得油滑,。一切起于筆端,而不是出于內(nèi)心,。因而氣息上流于輕薄浮躁,,喪失了應有的精神內(nèi)涵。
當然,,我們將畫師畫從文人畫中分離出來,,并不是貶低畫師畫的成就,而是將其單列一項,也有利于將中國美術史貫穿古今,,形成完整而統(tǒng)一的敘事邏輯,。
從文人畫到畫師畫的三重境況
唐代張彥遠曾說:“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上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边@一說法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個人好惡,既不客觀,,也不符合歷史,更不是文人畫一定高于其他畫的理由,。但是,,卻讓我們認識到文人身份對于繪畫品格的巨大影響。
因為社會崇尚文士,,崇尚文人畫,,所以市場上都以文人畫為主要的商品類型。真正的文人畫供不應求,,于是便出現(xiàn)了類文人畫的各類商品,,其作者皆為職業(yè)畫家。錢選和趙孟頫都明確地認為,,文人畫的本質(zhì)是戾家畫,,也就是外行的業(yè)余畫作。據(jù)曹昭的《格古要論》:“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曰:‘戾家畫也,?!影涸唬骸弧S嘤^唐之王維,,宋之李成,、郭熙、李伯時,,皆高尚士夫所畫,,與物傳神、盡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畫者,,繆(謬)甚也?!?/p>
歸根到底,,文人畫與畫師畫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是真正的讀書人。從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等,,以及于當今藝術院校的科班畫家,均不可能畫出文人畫,。且不論中西畫之爭,,即使是專事中國畫的學生,也多不讀書,,甚至讀書甚少,。書法是為了練書法而練,并不是大量寫作策論文章而自然成就的熟能生巧,。這種純粹的技巧,,距文化的核心很遠。
若將“文人畫”到“畫師畫”看作一種漸進的變化,,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成這樣三重境況,。
第一重境況:“若將此幅與論價,酬金何啻千千環(huán),?!痹鷧浅卧u米友仁山水畫的這首詩,生動說明了真正的文人畫作者的狀況,。米友仁作為名家之后,,又深受宋高宗的賞識,為其鑒定字畫,,生活優(yōu)裕,,地位崇高,頗有王謝子弟的魏晉風度,。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畫雖親朋好友亦無緣得之,眾嘲曰:“解作無根樹,,能描濛鴻云;如今供御也,,不肯與閑人?!币舱驗槿绱?,他的畫作成為董其昌所認定的典型的文人畫。這一重境況,,可謂本人不賣畫,,市場受追捧。
第二重境況:“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碧埔陬}畫詩中講出了他作為職業(yè)畫家的生活境況。唐寅顯然是一個讀書人,,而且中過解元,。但是后來命運蹭蹬,科場不利,,成為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論學識胸襟,唐寅顯然要高于一般畫家,,至少他的詩文要比別人高出一大截,。他也不缺少對世俗的批判和洞察,缺少的只是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保障,,因此不得不賣畫自給,。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面向市場需求的,因此,,董其昌在提到明代文人畫家里,,硬是將“吳門四家”中的文、沈與唐,、仇分開,認為前者才是文人畫,。仇英以漆工而善畫,,曾在項元汴家飽覽歷朝名跡,以院體畫立身,,不列入文人畫,,并不奇怪。但將唐寅也排除在外,,顯然是因為唐寅在市場上不能自拔,。這一重境況,可謂捉襟見肘時,,提筆換小錢,。
第三重境況:“畫竹多于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1759年,鄭板橋別出心裁地公布“筆榜”,,即字畫潤筆標準,。刻于碑石,,立于揚州西方寺前,,一時間物議沸騰,。但鄭板橋卻我行我素,“任爾東西南北風”,,在藝術市場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與他相類似的還有王冕,?!岸桃掠蛻惺犷^,只把梅花索高價,?!痹┢砚侄U師在《梅花歌》中這樣描述他所認識的王冕。王冕一生癡迷于畫梅花,,獨步當世,。因為名聲太大,求畫的人太多,,王冕根本忙不過來,。明代徐渭是王冕的忠實粉絲,學他為人,,也學他畫梅花換米,。在憑吊王冕墓時,徐渭曾大發(fā)感慨說:“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毙煳歼€同情王冕的艱苦生活,猜測他的一幅梅花究竟能換多少斗米:“想見元章愁米日,,不知幾斗換冰枝,。”這一重境況,,可謂賣畫老油條,,熟諳生意經(jīng)。
在儒家思想主導的社會的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價值觀深入人心。即使是賣畫謀生的職業(yè)畫師,,也不愿意承擔斯文掃地的責任,,習慣于把自己裝扮成清純的少女,欲拒還迎,。只有鄭板橋,、齊白石這樣恃才傲物,、倚老賣老的人物,才敢于撕下所有的面具和偽裝,,直面人們驚駭?shù)哪抗?。不過,在他們眼里,,別人并不重要,,更何況別人的眼光?
這些深受市場追捧的少數(shù)名畫家,由于經(jīng)濟上的富足,,其中有些人還頗讀了些書,,所以也有了一些文人畫的氣息。如鄭板橋,,他是進士出身,,還做過官,典型的士大夫,,他的作品盡管有畫師習氣,,卻仍然有文人畫的味道。
結(jié)論
總而言之,,文人畫如同上古時代的玉制斧鉞,,只是一種禮器,一種高貴的象征物,。由于文人氣質(zhì)和繪畫技巧之間存在著開闊的鴻溝,,我們甚至很難找出足夠多的樣本來更深入地研究文人畫的特征。
文人畫和畫師畫是貌合神離的兩類畫作,,不應當混為一談。界定文人畫與畫師畫,,一是可以更好地還原文人畫的本來面貌,,避免因為外延不清導致的自相矛盾。二是有利于厘清中國美術史的源流,。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畫源》中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弊鳛橥嫾遥洳J為,,沈周和文徵明無論從師承還是風格上都算得上文人畫,,而以賣畫為生的唐寅、仇英,,雖然同屬吳門四家,,卻被排除在外,。這樣的分解顯然是有道理的。三是可以明確畫師畫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方向,,重素描,、重技法、重師承,。當今社會,,藝術家本來就是個令人景仰的職業(yè),畫家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都很崇高,,因此根本不需要再委身于文人名下,。把文人畫還給古人,走自己的道路,,這才是今天的畫家們應有的自信和定位,。
編輯:陳佳
關鍵詞:如何走出 當代文人畫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