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艾琳告訴記者,,當媽媽第一次跟她聊起月經(jīng)的知識,,她已經(jīng)懂得很多了?!拔抑?,我知道,,我都知道?!彼@么回答,。
她認為,在情感支撐方面,,朋友對自己的影響最大,,家人的影響很小。甚至在性方面,,都是從朋友等渠道了解的,。
據(jù)孫宏艷、張旭東等學者的研究,,到了初二,,留守兒童會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超過了母親,。
對非留守兒童而言,,排在第一位的傾訴對象是母親,第二位是同學朋友,,第三位是父親,。而留守兒童的第一位是同學朋友,第二位是母親,,第三位是自己,。46.3%的留守女童把同學朋友作為心里話主要傾訴人,比留守男童高10.8個百分點,。
張旭東認為,,留守女童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這種支持部分地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這可能是由于女生心理發(fā)育更早,,情感更細膩敏感,更渴望人際溝通。
與陳菊見面時,,該課題組的調(diào)研員明顯感覺到她的拘謹不安,。這個17歲的四川姑娘說話時小心翼翼,雙手一直絞著衣服的下擺,。每學期的家長會上,,她對應的家長座位都是空的。
在中學軍訓期間,,陳菊遇上了迄今最好的朋友,,對方也曾是留守兒童。平日里跟媽媽吵架,,她也會對好朋友傾訴,。
最讓陳菊感動的是,在她生日前一天,,班里一個同學組織全班同學給她寫了祝福語,,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她。那是她第一次收到那樣“用心”的禮物,。爸爸媽媽在她生日的時候,,只是拿點錢給她,讓她自己買點什么,。
對12歲的甘肅留守女童滕云來說,,上學甚至比放假更有吸引力。
“我比較喜歡上學,,班上有很多可以一起玩的同學,。”她對到訪的學者說,,要是能讓自己實現(xiàn)一個愿望的話,,她希望把我家搬到一個地方,一個離班里好幾個同學較近的地方,。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群體研究”課題組訪談過一個眼睛受傷的留守女童,。問她想不想治好眼睛,她回答說“不想”,。原因是,,如果眼睛沒有治好,爸爸媽媽就會定期陪她去醫(yī)院,,如果治好了,,爸媽就不會回來了。問她知不知道“留守兒童”這個詞,,她表示聽說過,,“留守兒童就是孤兒,,就是爸爸媽媽不要了”。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