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歐陽修功名顯赫時作詩流露歸隱之意 欲再閉門讀書
無論是歐陽修的讀書感慨,,還是韓愈的讀書心得,在一千年后的今天,,都只可翻作古碑銘,,不可再成座右銘。畢竟,,人生不只有感慨與感嘆的詩句,,不只有臆想中的遠方與遠見,更多的只是努力實踐與爭取實現(xiàn),。
今年41歲生日時,,于書櫥中偶然尋得一支紅豆筆。想想自己許久未動筆習字了,,也就用這支“新筆”,,寫一寫又虛耗一歲光陰的心情罷。隨手翻檢藏書,,抄錄了北宋名臣歐陽修(1007—1072)的《讀書》詩,,“一生今過半,惟尋舊讀書”之句,,實在是道出了讀書人的中年況味,,頗令人感慨。
這首七十句的長詩,,仿佛是歐陽修的自傳,,更有中年自況的意味。據(jù)考,,這首詩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這一年,時年55歲的歐陽修,,由樞密副使轉參知政事,,官職榮升,本應是仕途順意,、福祿雙全的氣象,。可是,,從詩中所表達的情緒來看,,加官晉爵的歐陽修似乎并未因此歡欣,,反倒頗有垂垂老矣的悲涼與只愿閉門讀書的歸隱之意了。這又是為何呢,?
聯(lián)系到歐陽修的家世背景與中晚年境況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詩所表達的個人情緒與思想傾向之所以“消極”,,自有成因,。據(jù)歐陽修自撰的祭父文《瀧岡阡表》載,他“生四歲而孤”,,“父為廉吏”,,“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可知,,歐陽修家境貧寒,,少年時讀書求學都非易事。所以,,他在這首詩開篇即語“吾生本寒儒”,并且毫不諱言,,年少讀書就是為了謀求仕宦與擺脫貧困,,“念昔始從師,力學希仕宦,。豈敢取聲名,,惟期脫貧賤”。讀書的辛苦苦到什么程度,,他自己說,,“忘食日已晡,燃薪夜侵旦”,;并且聲稱“謂言得志後,,便可焚筆硯”,這實在是寒窗苦讀之后厭倦至極了,??梢姡x書并非向來是樂事,、美事,,至少如歐陽修這樣的“寒士”是把讀書看作苦事、難事的——這當然不是如今把“國學”或“讀書”作為格調來生活的那些人可以想象的,。其實,,以讀書謀生,、以讀書功利、以讀書求上位者,,一直是舊時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普遍心態(tài)與生活常態(tài),,歐陽修少年讀書之苦狀,只是其中一例之存照罷了,。即或是一千年后的今天,,真正能在少年、青年時代擺脫純?yōu)楣淖x書,,樂享讀書本身趣味者,,恐怕亦不多見。
待到苦讀功成,,終于考取功名,,得入仕途,“官榮日清近,,廩給亦豐羨”時,,歐陽修也“漸追時俗流,稍稍學營辦”,,但“歲月不我留,,一生今過半”。此刻,,畢竟人一生最為活躍,、也最富活力的青年時代已經逝去,以時間積累而成的生存資源換得了人到中年之后的生存空間,;對此,,歐陽修并不覺得欣喜自得,反倒有一股莫名的悲涼涌上心頭了,?!叭诉^中年萬事休”的老話,仍無可例外的在一代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身上應驗了,。“自從中年來,,人事攻百箭,。非惟職有憂,亦自老可嘆,。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前時可喜事,,閉眼不欲見”等一系列的抱怨,,讓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人生萬事如浮云,,不如閉門再讀書。
他接著總結道,,“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少而干祿利,,老用忘憂患,。”年少時苦讀功利,,雖然勤奮,,卻著實未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如今步入老年,,才發(fā)現(xiàn)讀書可以忘卻憂患,。于是,他又把以前讀過的書重新翻檢閱覽,,再次感嘆,,“又知物貴久,至寶見百煉,。紛華暫時好,,俯仰浮云散。淡泊味愈長,,始終殊不變,。”最后,,他總結說“信哉蠹書魚,韓子語非訕”,,這里的“韓子”即韓愈(768—824),,“語非訕”是指韓愈說的話可不是開玩笑的。原來,,韓愈也寫過一首關于讀書的詩,,詩云:
古史散左右,詩書置后前,。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
當然,,無論是歐陽修的讀書感慨,,還是韓愈的讀書心得,在一千年后的今天,,都只可翻作古碑銘,,不可再成座右銘,。自己雖然已是過了所謂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但還有許多未竟的知識與事業(yè)需要解惑與求索,;不敢也不可能把這些千古名臣的感慨與心得拿來敷衍自己的后半生,。畢竟,人生不只有感慨與感嘆的詩句,,不只有臆想中的遠方與遠見,,更多的只是努力實踐與爭取實現(xiàn)。于此,,還是將胡適(1891—1962)先生的那句“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用作新歲自勉,,用作一位以文史研究為志業(yè)的中年人的自勉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歐陽修 功名顯赫 作詩 歸隱之意 閉門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