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趙建永: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倡導“知行合一”,。在G20杭州峰會開幕辭中,,他指出二十國集團應“知行合一,,采取務實行動”,。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他強調(diào):“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命題,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際儒學家金履祥所著《論語集注考證》:“圣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覺所以效之,?!边@是說,先知先覺的圣賢,,知而能行,,思想與行為一致,是后知后覺之人效法的榜樣,?!爸泻弦弧闭摵笥赏蹶柮靼l(fā)揚光大,發(fā)展成較完備的哲學體系,。古人所謂“知”指道德觀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行”有似今天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作為哲學命題的“知行合一”雖出現(xiàn)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實貫穿于儒學之始終,,只是各家在具體論證時有所偏重。他們都認為知行必須統(tǒng)一,,并看作為人為學的根本,,否則就談不上“善”。湯一介先生認為:儒家特別關切知行關系是因為儒家崇尚入世,,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僅是理念,必須見于事功,?!渡袝氛f“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都論及知行難易問題,,認為求知重在運用,這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重視踐行的民族,??鬃影选把孕幸恢隆币暈閯澐志?、小人的重要標準?!洞髮W》三綱領八條目即是知行的統(tǒng)一過程,。入宋以后,知行關系的探討更加深入,,程頤提出知先行后,、知難行亦難,朱熹主張“知行相須”“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他們都在不同層面肯定知與行的統(tǒng)一關系,,故后人稱程朱理學是“重知的知行合一說”。
王陽明集知行學說之大成,,作為其哲學核心的“知行合一”主要有三層涵義: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體兩面,。王陽明認為“知”和“行”的實現(xiàn)過程互為表里,能夠深入實相的“知”就是“行”,,這樣的“知”方不虛妄,;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須兼顧,,不可偏廢。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實踐,。王陽明指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币馑际钦f,,真正的“知”必須付諸實行,沒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爸铝贾本褪菍⒘贾瀼氐饺粘I畹母鞣N實踐之中,實現(xiàn)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強調(diào)在事上磨練,、在實學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為善去惡,強調(diào)自律自覺,。王陽明認為“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后人常以此誤解他“銷行歸知”。其實,,王陽明并沒有混淆“知”“行”,,他視起心動念就是“行”,所以應該對善惡有高度自覺,,這是慎獨,、自律的極致,對道德修養(yǎng)極有意義,。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規(guī)范上防微杜漸,,因為道德上的知行問題是和認識上的知行問題分不開的。
王陽明整合前代知行觀,,闡明“行”是“知”的源泉,,主張歷事煉心,反對空談,,對后世進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響深遠,。明清之際王夫之從唯物論角度闡發(fā)知行合一,主張“行可兼知”,,“知行相資以為用”,。孫中山結合當時革命需要,提出“知難行易”說,,成為從傳統(tǒng)知行觀到科學知行觀的過渡環(huán)節(jié),。毛澤東同志則進一步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提出“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知行合一強調(diào)知與行要相互貫通和促進,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這在今天頗有借鑒意義。倡導“知行合一”,,強調(diào)的是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根植于中國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既是對傳統(tǒng)知行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也是對科學實踐觀的豐富和發(fā)展。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趙建永 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 中國傳統(tǒng)思想 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