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現(xiàn)場頭條書畫現(xiàn)場頭條
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探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9月1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伴隨開館而來的是“藝術·科學·博物館”論壇和首展的開啟。
地之子(中國畫) 龐薰琹
大雅齋粉彩花鳥高足碗(陶瓷·清代)
大西洋古抄本(手稿)列奧納多·達·芬奇
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設計圖)
師酉簋(青銅·西周)
櫸木矮南官帽椅(家具·明代)
河北趙縣安濟橋(設計圖) 隋·李春
洗象圖(中國畫·明代) 丁云鵬
玉蘭花開(中國畫) 祝大年
緙絲鳳穿牡丹團花(織繡·明代)
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藝術與科學是斬斷愚昧和野蠻的兩把利劍,,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基礎,。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從山麓分手,回頭又在山頂匯合,?!倍f子提出的“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也印證了二者不可分割的關系,。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藝術與科學都從未真正分離,而兩者融合的交集點,,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奇跡的沃土,。
此次首展展品既有原藏于美術學院的大量珍藏藝術品,也有遠渡重洋而來的達·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級藝術珍品,;既有極具獨特學術價值的“清華簡”文獻,,也有清華大學歷史上知名學者教授們的手札文稿。通過生動的展覽形式向觀者呈現(xiàn)了藝術的發(fā)展脈絡,,詮釋了藝術與科學的有機結合,。
收藏、展示和研究藝術品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藝術品作為人類審美創(chuàng)作能力的明證被征集留存,,與人類總體發(fā)展目標相一致,而大學藝術博物館涉及青年學生的精神養(yǎng)成和審美的提升,,同時也對形成大學校園的歷史和人文環(huán)境發(fā)揮重要作用,。從一所大學和它的博物館的關系看,作為在相當長的時期以理工科教育為重點的清華大學,,有這樣的博物館,,使得它的師生在追求科學理性的同時,可以完善對美的世界的認知,,達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回顧過去,藝術和科學的融合激發(fā)了人們無限創(chuàng)造的潛能,,對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今這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為藝術和科學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我們期待著前沿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在新的碰撞中激發(fā)出更多創(chuàng)新的火花,,讓我們感受更加豐富的藝術和科學之美,。
清華藏珍:縱覽館藏精品
大學博物館的建設,,基本上都沿著文獻、藝術品收藏這一趨勢,,因此,,藏品的展示也在大學博物館中越來越具有重要地位。常設展“清華藏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品展”囊括書畫,、織繡,、瓷器、家具,、青銅器五個藝術門類,,共計500余組件藏品。其中書畫,、瓷器,、織繡和家具這4個門類的絕大多數(shù)藏品來自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舊藏??椑C展有明代緙絲鳳穿牡丹團花,、清代紅紗地繡花金玉滿堂女氅衣等名品杰作;瓷器展以清康,、雍,、乾三朝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瓷器為主;青銅器以其藝術的發(fā)展脈絡分為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和更新期4個單元展出;家具展呈現(xiàn)了明代黃花梨四面齊琴桌,、黃花梨圈椅等傳世精品,;書畫展更是連接古今,明代呂紀的《雪梅錦雞圖》,、清代任伯年的《蘇武牧羊圖》和近代齊白石的《四季圖》等作品,,讓人目不暇接。
雖展品有限,,難窺全貌,,但仍可看作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眾多珍品的一個縮影。本次展覽所選藏品既著力體現(xiàn)各藝術門類的完整發(fā)展體系,,又重點突出名器精品,,力求體現(xiàn)館藏特色。
營造·中華:梳理學科脈絡
1946年夏天,,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接受了梁思成的建議,建立了建筑系,,作為清華大學的重點學科,,其重要性自不必言說,。早在20世紀初,經歷一系列民族屈辱與社會變革的中國知識精英便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眼光觀察世界與中國,。西方建筑術與中國營造術的巨大差異也進入了他們觀察與思考的范圍,。
“營造·中華——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展示了中國營造學社簡史及學術成果,并對梁思成等學界先驅對中國建筑史學的建構過程進行扼要梳理,,使讀者能借此感受中華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梁思成等人的學術貢獻有更好的了解。大量古代建筑文獻,、梁思成的手繪圖稿以及經典古建筑模型的陳列,,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
思賢傳薪:見證學術傳承
如果說一個博物館的使命是藏品的傳承,,那么,,一個大學博物館所肩負的責任還應該有學術的傳承。
正如教育家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痹谇迦A大學美術學院創(chuàng)建60周年之際,,懷著對學院學術旗幟和精神的守望及對老一輩藝術大家的敬意,“思賢師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大家作品展”從已故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老一輩藝術教育家中精心遴選出張光宇,、龐薰琹,、雷圭元、白雪石,、俞致貞,、祝大年、張仃,、吳冠中8位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且對我國藝術教育、美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設計發(fā)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和影響的藝術大家,。他們的經典作品展示了一個時代的詩意圖景,,觀眾可從中看到各個學派相互關聯(lián)的總體面貌,并與他們的作品對話,,追尋他們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和高遠人格境界,,直至他們的心源之境。
對話達·芬奇:沐浴經典光輝
藝術博物館的開館使得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氛圍更加濃厚,。而“對話達·芬奇——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的推出,,無疑給這樣的氛圍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天文學家,、發(fā)明家和建筑工程師,,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曠世奇才在其留存后世的研究手稿中可見一斑。迄今已確認的達·芬奇手稿多達6000多頁,,涵蓋繪畫,、音樂、建筑等諸多領域,,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手稿至今仍然能引發(fā)觀者的無限遐想,。
展覽展現(xiàn)了達·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跡、裝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約1611年至1616年,,維斯皮諾臨?。瑫r并置呈現(xiàn)當代國際藝術與科學領域最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展覽從多領域,、多角度闡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跨越時間與空間界限,,探尋物質與非物質因緣,,激起東西方文化思潮碰撞,啟迪人類文明時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氣和眼光去尋找和發(fā)現(xiàn)其中隱秘的哲學意義和現(xiàn)實思考,。(榮池)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藝術 科學 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