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鼓形提梁壺說紫砂收藏的地緣優(yōu)勢
那天午后,同沙老接待完宜興來的客人,,從飯店出來經(jīng)過一家文物商店,,忽然看見玻璃窗內的格架上擺著一只紫砂壺,,體量頗大,是一件加彩豫豐,,很有感覺,。沙老說進去看看。于是走進店去,,店里的人認識沙老,,分外熱情,馬上把壺捧了過來,。我和沙老將壺拿在眼前欣賞一番,,確是老壺。沙老動了心要買,。我勸他:您家里東西堆得沒地放,,再說這壺就一普品,還是別買了吧,。沙老看看我說:不讓我買,,是不是你想買呀。我笑說:我也不買,。他問:為什么,?我說:擱前兩年我還有心收壺,現(xiàn)在,,尤其是研讀佛經(jīng)之后,,對個人收藏真是看得很淡。這壺是不錯,,看看玩玩就好,,沒必要非買了擱家里頭。沙老笑著搖頭,,就這樣離開了文物商店,。
總說老壺難尋,但在江蘇,,尤其南京地界,,老紫砂不時進入視線,這就是因為地緣優(yōu)勢,。南京在明朝和民國都曾作為首都,,是政治經(jīng)濟中心,文化也很繁榮,,且在地理位置上與宜興靠近,,紫砂壺自然往這兒銷售流傳。南京這里還有一個風俗,,以紫砂壺作明器?,F(xiàn)今可考紀年最早的吳經(jīng)墓提梁壺,,就是在南京中華門外的明朝墓葬中出土的。這并不是個例,,南京文物市場上不時能見到出土器,,有時一窩風一出一批,有時則零零碎碎,,有時又冷清好一陣兒,。商販們說那都是從城市周邊郊野老墳中起出的明器,比如本世紀初南京麒麟門外一個工地就曾出土過一批鼓形壺,,鎮(zhèn)江丹陽也有類似紫砂明器出土,,而福建地區(qū)也盛行以朱泥壺陪葬的風俗。過去人們講究事死如事生,,活人愛喝茶,,死了也得弄個壺陪葬,而且壺本身有多重吉祥寓意,,人們希望亡靈可以通過壺到達另一個天地,,進入仙境。
圖中所示鼓形提梁壺,,從形制上看,,與南京、丹陽出土的紫砂器類似,,而泥料和工藝方面則更為精細精致,。壺體通高12.2厘米,腹徑9.7厘米,,壺腹鼓圓,,下部略收,壺底平整,,肩部裝飾白色泥繪鼓釘,,兩側銜接硬式拱形提梁,提梁渾圓十分秀氣,,兩梢處有明顯的竹刀修飾痕跡,,蓋為平嵌式,與壺口合縫嚴密通轉無礙,,壺鈕塑造得很有韻致,,方圓結合棱線勻挺,壺身一側的三彎流曲線優(yōu)美,,與提梁處于一線。整件器型看上去既古樸又靈秀,,圓潤可愛,。
此壺無落款,,對于這樣的無款壺如何判斷它的年代呢?可以從泥料,、工藝,、造型等方面入手。此壺泥料發(fā)色黯紫內斂,,顆粒質感明顯,,有早期壺特征;從工藝看,,壺上局部有刮擦修飾痕跡,,而提梁與流的銜接不同于初創(chuàng)期的打孔鉚接式,同時底片,、身筒以及壺蓋子口的粘接手法呈現(xiàn)明末清早期特征,;從器型看,這種如長虹貫天式的硬提梁,,在晚明及清三代時期的紫砂壺上較為多見,,因此結合種種特征綜合分析,可以判斷此壺應為清三代時期制器,。
此壺乃是從一壺友手中購得,。玩收藏得有人脈,人脈資源也屬于地緣優(yōu)勢的一種,,俗話說“河里無魚市上有”,,不是圈中人自然不知內中門道,沒有信息來源,,誤打誤撞容易上當,。入了圈子,信息渠道才暢通,,才有更多機會收到外人難得一見的藏品,。當然,初涉獵者也要小心,,防止被人忽悠,,地緣優(yōu)勢是有利條件,更重要的還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
編輯:陳佳
關鍵詞:從鼓形提梁壺 說紫砂收藏 地緣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