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侯欣一:留學低齡化 究竟如何看
遠渡重洋出國留學正在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先拋開具體的數(shù)字,就筆者所接觸和了解的事實:一是出國留學的絕對人數(shù)在增長,;二是出國留學的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最早是大學畢業(yè)后出國繼續(xù)深造,,前些年慢慢有了高中畢業(yè)生出國讀大學的,而近來,,有些家長直接送孩子出去讀中學,,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擔憂,。
侯欣一
如何看待這一社會現(xiàn)象,?筆者的基本觀點是既不必驚訝,更不必將其意識形態(tài)化,,但需要關注,。
首先,我們必須自豪地承認,,出國留學人數(shù)的增多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之一,。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快速地增長,民眾的生活水平極大地提高,,還使國民的心態(tài)日益開放,。只有民眾富裕,心態(tài)開放,,對未來有理想才可能遠渡重洋赴世界各國留學,,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感受不同的文化,,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正是由于國家政策的成功,,才使國民有了選擇的機會。
其次,,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出國留學仍然是非常必要的。當今的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較之幾十年前都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如何融入世界仍然是當下、乃至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所面臨的現(xiàn)實而迫切的問題,。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中國與許多國家的摩擦和誤解在同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國民的心態(tài)出現(xiàn)了微妙的變化,,隱隱地有了一種自大,,陶醉于自我想象之中。其實,,僅就摩擦而言,,某種程度上說,許多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和接觸太少引發(fā)的誤解所導致的,。而消除誤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多交流,,多溝通。人類交往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各種交流中,,出國留學,以及接納更多外國人來中國留學是最好的促進溝通的方式,。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如何繼續(xù)培育國民的開放心態(tài),葆有對各種文化的好奇,,是國家和全社會都應高度注意的事情,。
再次,不必為年齡小而過分擔心,。在中國歷史上,,幼童出國留學并非始于今天。1872年,,為了更好地向國外學習,,清廷開始派遣幼童赴美留學,至1875年,,四年中共派遣120名幼童遠赴美國,,開中國幼童赴海外留學之先河,這些學生抵美時平均年齡只有12歲半,。當時的中國對外幾乎無任何了解,,加以交通又落后,因而選派身心尚未健全的孩子到完全異質文化的美國留學,,能否適應是大家普遍擔憂的問題,。
事實證明這種擔心大可不必。這些孩子很快就克服了各種困難,,在異國他鄉(xiāng)頑強地生活了下來,。1881年7月23日《紐約時報》發(fā)表社論指出,,中國的幼童“機警、好學,、聰明,、智慧。像由古老亞洲帝國來的幼童那樣能克服外國語言困難,,且能學業(yè)有成,,吾人美國子弟是無法達成的”。學業(yè)有成后這批幼童大多數(shù)選擇了回國,,他們分布于各個領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祖國,,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詹天佑。當然,,對于國家來說,,他們最大的貢獻則是,“他們對于商業(yè)及友好關系上,,帶給中國正確的方向和利益,,他們促進中國的富強和進步,而使中國躋身于世界友邦之中,?!边@些孩子也有一些最終選擇留在了美國,。由于時代的原因,,這些定居國外的學生,大多以講授或研究中國文化及歷史,、文學,、語言、圖書分類等為職業(yè),,他們通過專著,、專文和資料,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介紹給美國各界,,對于美國人了解認識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元。
筆者認為,,我們更多該思考的是如何保護好越來越多遠赴世界各地求學的游子,。如國內的教育部門多提供各種有價值和準確的留學信息,免得讓家長上當受騙,;切實提高本國的教育質量,,給國民更多選擇的機會;駐外的外交機構多與留學孩子聯(lián)系,,提供更多服務,,讓他們更多感受到祖國的關懷,。而對于公民個體來說,一是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攀比,,使家庭背負沉重的資產包袱。同時,,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個人的意愿,。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侯欣一 出國留學 遠渡重洋出國留學 留學低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