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難忘東北老工業(yè)基地 黑土地孕育的新中國“第一”(二)
1954年美國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硫化二苯胺”不允許出口中國,,造成我國牧區(qū)的牲畜大量死亡,,安東制藥廠加緊研發(fā)牲畜驅蟲藥“硫化二苯胺”,。
新中國第一種驅蟲新藥的研發(fā)
文/郭仲文
安東制藥
“安東制藥廠”創(chuàng)建于1954年7月1日,,建廠初期有三個車間:分別生產“紅塔糖”“獸用針劑”“成藥粉”等老藥,,市場銷路不好,,原因是沒有適合需要的新產品,。
當時的“安東制藥廠”是“市工業(yè)局”辦的小藥廠,,規(guī)模小,、資金少、設備簡陋,、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欠缺,。在諸多困難和問題面前怎樣開發(fā)研制新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問題,。新藥的品種選擇取決于市場的需求,,而研制新藥能否成功必須要以科學的方法和高超的技術為基礎。于是,,我們開始千方百計尋找各種信息,,在資料室里査看各種制藥雜志,選擇新藥品種,。
有一天,,我突然在一本雜志上看到內蒙古草原上的馬和羊因缺少“驅蟲藥”死亡率高達20%,牧民們損失慘重,。正在此時,,中央藥管部門又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國內急需開發(fā)牲畜驅蟲藥“硫化二苯胺”,,而這次會議我廠因故未能參加,,長春藥廠接受了此項任務。但我廠也可以同時研發(fā)這種新藥,,誰的速度快誰就成功了,。
我經過認真思考,,決定改變思路、革新方法,,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終于找到了新方法。一場看不見的競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為了搶時間爭速度,,我白天參加生產,夜晚搞科研,。新藥硫化二苯胺的原料是二苯胺(進口品),、硫黃、碘片,。制造硫化二苯胺必須先制成二苯胺,,這種工藝很復雜,是用苯胺加壓反應,,達到5千克/平方厘米,,以三氯化鋁為催化劑,經8小時化學合成則得二苯胺,,再與硫黃于反應罐內加碘片為催化劑在攝氏120度反應2小時,,產生的硫化氫(毒氣)排空,反應完畢降溫,,經粉碎便為成品,。
我們在研制過程中想了許多新辦法,如用小鐵鍋置于沙上加熱,,戴防毒面具和手套,,用木棒來攪拌。這種方法雖簡單,、適用,、方便、速度快,,但卻容易著火,。在研制過程中,,原料的配比,、含量需要經過縝密思考和計算來測定,最后化驗得出標準數據才算成功,,如有一點紕漏就會前功盡棄,。
經過幾個月的煎熬和苦戰(zhàn),經歷過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挫折,,最后在失敗一成功一再失敗一再成功反反復復中得出了成功的碩果,,新藥“硫化二苯胺”終于問世了,。
“硫化二苯胺”是國內空白新藥,國家無鑒定標準,。國家畜牧總局與中央畜牧獸藥監(jiān)察所,,參照美國資料制定出國家標準,經熔點測定不達標,,(不得低于礙氏179度)回來后經再三分析研究,,重新測試終于在原料配比上找到了問題,經過重新配比微調數據和參數,,這樣出來的新藥質量全面達標并通過了檢測,。
繼而該藥在北京、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進行馬,、羊的群體驅蟲臨床試驗,,開始時驅蟲率并不理想,只有80%~90%,,后來經請教畜牧專家徐素泰教授,,他說:“驅蟲藥的粉末越細牲畜腸內接觸面積越大,驅蟲效率就越高,?!钡玫絾l(fā)后,我們將藥品經風選粉碎機粉碎后再做驅蟲試驗,,結果驅蟲率高達99.8%,,藥效達到國內和國際標準,不僅填補了國內新藥空白,,而且還可出口創(chuàng)匯,。
(作者系原丹東制藥廠廠長;整理者張寶彥系丹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本版文章選自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共和國親歷親見親聞書系——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建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東北老工業(yè)基地 黑土地 新中國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