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早期蒙娜麗莎:是驚喜還是謊言
上海最近展出的“早期蒙娜麗莎發(fā)現(xiàn)之旅”,一幅所謂“達·芬奇遺失珍罕畫作”以220元一張的門票火熱開展,,觀眾絡繹不絕,,主辦方估計應當賺得瓢滿缽滿。此文從月初開始寫到現(xiàn)在 ,,數(shù)次打斷,,終于寫成。拙見不足為信,,權當參考,。人民群眾掙錢不易,花錢看展要看得明白才是,。
2012年,,一個之前從沒聽說過的蒙娜麗莎基金會在瑞士日內(nèi)瓦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經(jīng)過35年的考據(jù)研究,他們確認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另一較早版本,。此言一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畢竟,,世界上可能沒有哪張畫能比《蒙娜麗莎》更有名了,。
所謂較早版本的《蒙娜麗莎》有一個更為確切的名字——《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早在1913年,,倫敦畫商Hugh Blaker在清理一座貴族老宅時就發(fā)現(xiàn)了這幅作品,,隨后將它存放在自己位于艾爾沃斯的畫廊里,此畫由此得名,。Hugh Blaker 相信這是一張真的達·芬奇作品,。
在瑞士蒙娜麗莎基金會的官網(wǎng)上,有一頁專門介紹此作流傳記錄及被認證為真作的過程,指出最早支持此畫為真作的理論來自于一個叫John Eyre的“藝術史家”,。
John Eyre 先是在1915年發(fā)表專著論證此作,,又在1926年出版了另一本書重申此畫為真作。聽起來好像有點靠譜,? 但是,,問題來了:John Eyre 并不是藝術史家,而是小說家,。他遺存在世的作品,,對不起,只有這兩本關于蒙娜麗莎的所謂專著,。更要命的是,,這位Mr Eyre 是畫主Hugh Blaker的繼父。邏輯論證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就這樣輕易不攻自破,。
接著,,蒙娜麗莎基金會的進一步舉證,1951年《全美百科全書》,,“蒙娜麗莎”一詞的詞條解釋中說明:現(xiàn)存兩張蒙娜麗莎,。并指出倫敦這個版本“被認為”是達·芬奇親筆所作更早的一個版本。詞條下給出的參考文獻是一本叫《Leonardo the Florentine》的書,,作者是瑞秋·泰勒(Rachel Taylor),。據(jù)查,這位瑞秋小姐又是位作家,,沒事兒寫點詩和傳記,。當時比瑞秋小姐更有發(fā)言資格的文藝復興藝術史家卻無一人討論。
雖然《全美百科全書》詞條解釋不靠譜,,但其中卻提到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和達·芬奇同時代的拉斐爾曾經(jīng)看到過《蒙娜麗莎》,,并在1505年就此畫了一張速寫。然而《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與拉斐爾的速寫無論從發(fā)型,、衣飾,、人物面目表情、背景各個角度來說,,都區(qū)別甚大,。僅憑拉斐爾的這張速寫并不能證明《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就是另一張《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基金會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繼續(xù)指出,,到1962年,又一本論述此作為真跡的書《Where is Mona Lisa》出版了,。然而,,此書作者又是當時《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的擁有者Henry F· Pulitzer,。
總體來說,《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是否真的存在另一張《蒙娜麗莎》?上面已經(jīng)說過,,無論根據(jù)拉斐爾的速寫,,還是瓦薩里的記載,確實有可能存在,,或至少曾經(jīng)存在過另外版本的《蒙娜麗莎》。但即使 “另外的版本”尚存人世 ,,在現(xiàn)階段,,也沒有材料證據(jù)可以證明《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與它或它們有關。
還是來討論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達·芬奇所作,。對于這個問題,,世界頂尖的達·芬奇專家大都認為《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的風格存在巨大疑問。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馬丁·坎普(Martin Kemp)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盧克·賽森更異口同聲認為此畫模仿拙劣,,屬于“一眼假”的范疇,。這兩位學者作為主要策展人參與了2011年史上最大的達·芬奇特展,并全程見證了確認 《Salvator Mundi (救世主)》為達·芬奇遺失真跡的工作,。
馬丁·坎普認為倫敦的這個版本的面紗,、眼睛、頭發(fā),、手部以及衣裙都存在明顯的誤讀,、模仿和甜美化痕跡。且從技法風格上來看,,這件作品的風格之圓熟恰恰證明了它不可能比盧浮宮的那張年代更早,,由此順道駁斥了所謂“更早版本”的這一說法?!熬拖袼蟹缕芬粯?,這件作品沒有捕捉到達·芬奇的精髓?!?而盧克·賽森則更為直率地表示“它只是非常簡單的不夠好”,。
《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還存在兩個致命問題,第一,,它是布面油畫,。而現(xiàn)存所有達·芬奇的繪畫都是木板油畫,且未見有文獻材料證明達·芬奇曾使用過布面,。
第二,,涉及到達·芬奇繪畫的特殊技法,。以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為例,平滑的畫面完全看不到筆觸涂抹勾畫的痕跡,。人物面部塑造及陰影過渡極為細膩,,顏色如風拂水蕩般自然融合,形成柔和的輪廓,。這種特殊霧化效果的形成與達·芬奇所使用的獨一無二的罩色方法有關,。《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首先從肉眼上看,,并不具備達·芬奇出神入化的霧化效果。此后的技術檢測結果也確認此畫未見達·芬奇代表性的罩色技法痕跡,。
但蒙娜麗莎基金會為了挽回局面,,他們決定進行碳十四檢測。測試結果確認此畫符合1410年-1455年繪畫的物理特點,。然而眾所周知,,碳十四測試的誤差之大,有時要以幾百年為單位,。在實踐中,,碳十四更多的是作為辨?zhèn)蔚妮o助手段,而不能作為斷真的依據(jù)來使用,。
說到這里,,似乎所有的證據(jù)都對真作派不利??删驮趤喼拚钩鲋?,蒙娜麗莎基金會再次放出消息說“找到了證明此畫為真作的結論性證據(jù)”。輿論翹首企盼中,,結果蒙娜麗莎基金會竟然找來了所謂“神圣幾何” 的專家來做實驗,。所謂神圣幾何,本身就云山霧繞,。請來的神圣幾何的專家Alfonso Rubino更是帶有些許神棍色彩,。他認為《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和《蒙娜麗莎》在對稱比例上完全一致,符合達·芬奇《維特魯威人》為代表的神圣幾何比例,,由此推斷只有達·芬奇才能做出這樣精確的作品,。但神圣幾何理論落實到繪畫上,僅是一種幾何比例形式,,而再復雜的比例形式也是可以被學習模仿的,。基金會的論證企圖又一次沒了下文,。
不難看出,,整個《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的認證過程顯得混亂而毫無章法,,違背正常規(guī)范的藝術史論證程序。而且,,至今從未經(jīng)過任何第三方學術機構的論證和研究,,甚至沒有機會在權威學者前露臉。上文提到坎普和賽森就都沒有看過實物,。蒙娜麗莎基金會由此批評他們東西都沒看到就亂下結論,。坎普回應:“這件作品根本沒有必要看實物,,太一目了然了,。當然,如果基金會把東西送過來,,我愿意看,。但他們沒有找過我?!?/p>
到現(xiàn)在為止,尚未有知名藝術史家公開支持《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為真作,。就像一個世紀前初現(xiàn)人間時那樣,,《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至今仍然名不正,言不順,。也許它的真?zhèn)胃静恢匾?。在一系列龐大的市場造勢下,她早已和學術沒有了關系,。在亞洲的巡展上,,主辦方和蒙娜麗莎基金會借達·芬奇滄海遺珠的噱頭賺足了眼球和門票。據(jù)說《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現(xiàn)在的主人是一位亞洲藏家,。從2014年以來,,這張畫去過香港,到過新加坡,,現(xiàn)又來到上海,,卻從未敢在歐美露面。一直為此畫名譽奔走的蒙娜麗莎基金會雖然強調(diào)與此畫沒有直接利益關系,,但其中盤根錯節(jié)實在不能不令人生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艾爾沃斯的蒙娜麗莎》就會帶著她甜甜的微笑出現(xiàn)在某拍場上,,等待下一個愿意為此“傳奇”買單的人,。
編輯:陳佳
關鍵詞:早期蒙娜麗莎 是驚喜 還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