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中國大媽超愛的黃金市場會死嗎
自1971年黃金徹底和美元脫鉤之后,就已經(jīng)失去貨幣的屬性降格成為大宗商品,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不過,,華爾街利用了幾千年來人類對黃金的特殊情結(jié),,將其變成了華爾街最佳的金融炒作工具。
5月8日,,英國券商ADMISI的大宗商品分析師保羅·邁爾奇利斯特(Paul Mychresst),,在他發(fā)表的最新報告中稱:“倫敦作為全球黃金市場中心的地位和聲望正處于危險之中,,除非倫敦金銀市場協(xié)會,、英國央行和其他股東進行迅速而廣泛的改革?!?/p>
邁爾奇利斯特依據(jù)的是倫敦金銀市場協(xié)會,、英國央行金庫的存金數(shù)量,以及海關(guān)總署的英國黃金凈出口數(shù)據(jù),,計算得出倫敦現(xiàn)貨金(不包括ETF和央行所持有的黃金)盈余已經(jīng)為負數(shù),。 因為在過去4年中,銀行根據(jù)市場需求大量出售“紙黃金”,,可能已經(jīng)沒有能力承擔(dān)償付責(zé)任,,因此造成倫敦市場的現(xiàn)貨黃金短缺,。
這份報告的英文原名是“Death of the Gold Market”(黃金市場之死),。其實,類似的分析報告幾乎每年都有,,已經(jīng)好多年了,。而這類“新聞”在歐美,甚至連有公信力的一線財經(jīng)媒體都上不了,。
不過,,前幾年,中國有些專家就是以這類報告為主要根據(jù)之一,,鼓吹黃金要漲破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盎司。而這幾年,,金價走勢恰恰相反,,曾經(jīng)漲到最高位的1920美元/盎司,之后不斷地進二步,、退三步,,一路跌至目前的1250美元/盎司上下。 而從金融角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無論有多少紙黃金要求兌現(xiàn)成實物黃金,,經(jīng)由COMEX和倫敦建立起來的分數(shù)黃金體系(類似于分數(shù)儲備銀行體系),都能滿足其償付責(zé)任,。
然而有趣的是,,相比實物黃金短缺的問題,不必為紙黃金價格表面的上漲擔(dān)憂,。因為,,隨著紙黃金在黃金市場的價格越高,拋售黃金的賣方就會增多,而正負相抵,,市場對實物黃金的需求就會降低,。 比如,就拿對黃金需求最大的央行來說,,近年來,,除了中國和俄羅斯央行買入了全球央行購買黃金總量的85%,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央行對黃金需求大幅消退,,這幾年,,加拿大央行甚至拋空了所有黃金。 自1971年黃金徹底和美元脫鉤之后,,就已經(jīng)失去貨幣的屬性降格成為大宗商品,,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因為黃金不像貨幣能帶來利息,,而且儲存實物黃金還必須支付保管費,。
不過,華爾街利用了幾千年來人類對黃金的特殊情結(jié),,將其變成了華爾街最佳的金融炒作工具,,連中國大媽都對其欲罷不能。早在2013年,,一群中國大媽向華爾街大鱷發(fā)起宣戰(zhàn),,分分鐘甩出1000億人民幣,買走300噸黃金阻擊黃金價格大跌,。中國大媽也因此一戰(zhàn)成名,,成為黃金市場上的常客,。
事實上,,尤其是過去的44年間,黃金至少出現(xiàn)過六次泡沫以及崩盤的周期:1974-1976年,、1981年,、1983-1985年、1987-2000年,、2008年,,以及2013年至今。 其次,,黃金作為只是一種大宗商品的概念,,對于投資黃金的人來說恐怕是個噩夢。因為它不像消費石油或大豆,,開采出來的黃金只有三分之一,,被用于珠寶和工業(yè)用途,,其余的只是被壓在保險箱里了。
如果黃金持有者決定轉(zhuǎn)移資金,,投資到另一個不同的資產(chǎn)類別,,將不斷地蠶食鎖在保險箱里的黃金價值。因為資本永遠是逐利的,。當一種商品被低估的時候,,就會買入,以求高價賣出獲利,;同時,,當一種商品被高估了,也會高價賣出,,以求低價買入時獲利,,這是資本市場的屬性,作為大宗商品的黃金也不例外,。
因此,,對于央行來說,如果對自己發(fā)行的貨幣的信用信心不足,,黃金儲備可以起到保險的作用,。但是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喜歡黃金做飾品無可厚非,,但想作為投資品就會大失所望。 而黃金畢竟存在幾千年了,,是不會輕易消失的,,黃金市場也將一直存在下去。
□陳思進(資深風(fēng)險管理顧問)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黃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