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文化扶貧需把握“三重”標準
3月13日,,列席全國兩會的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文化扶貧是整個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和內容,,“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總的思路是重點抓好規(guī)劃,、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四方面工作,。
正所謂“治貧”必先“治愚”,??梢哉f,,文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qū)的落后狀態(tài),最終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新內涵,那就是不僅要在扶經濟,、扶物質出實招,,更要在扶文化,、撫精神、扶智力上下功夫,。那么,,要讓文化扶貧工作達到最佳效果,不論在目標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和實踐方式的導向上,,都需做到精準發(fā)力。
文化扶貧重在實惠,。文化扶貧的主要對象是基層群眾,,由于他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對方文化的需求也應有所區(qū)別,?;蛟S,對于基層群眾而言,,那些高深的理論對他們并不適宜,,但通俗、簡單,、實用的文化常識卻必不可少,。比如,可以為群眾送去必要的農業(yè)科技文化,,有利于他們掌握更多新型勞動技能,,服務于現代化生產。也可以為群眾送去生活百科知識,,怡情養(yǎng)趣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生活方式。還可以為群眾送去休閑娛樂文化,,讓他們在感覺疲憊之余,,也體驗到勞動之外的輕松和快樂。如此,,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送去什么,送去的精神糧食不在“高大尚”上作文章,,只在實際管用上花心思,。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文化扶貧 雒樹剛 基層群眾 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