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大學校園正發(fā)酵應酬文化 折射學子間貧富差距
何凱家在南方的一個小城,,3年前前往哈爾濱讀大學,。由于學校暑假短寒假長,因此他只有寒假才會回家,。親朋好友一年不見,,何凱的“檔期”在回家之前就被排滿了,。除了大年廿九到正月初六,他幾乎每天都要在外“應酬”,,甚至還會有夜宵。父母都調(diào)侃他為“大忙人”,。
何凱還記得回到家的當晚,,父母特意為他做了一桌子好菜,本來要和高中好兄弟聚餐的何凱不好意思拒絕父母的心意,,在家吃完后又匆匆趕到飯店吃第二頓晚飯,。“男生之間聚餐少不了酒,?!焙蝿P有時候也不情愿,“但是圖個氣氛,,不喝就太不給別人面子了,。”一箱酒,,一桌菜,,何凱本來在家就吃飽了,大家都顧著喝酒談天,,滿桌的菜只動了幾筷子而已,。
這場聚會的組織者也是請客者,何凱他們都對這種聚餐模式習以為常,當天散伙前又定了第二天的飯局,?!拔覀冇袀€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輪流請客,,這次你請,,下次我請。別人都請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請,?!辈还艹远嗌伲蝿P他們點菜都特別大方,,用他的話說就是——“有面子”,。
從發(fā)小、小學,、初中,、到高中,一場又一場聚會讓何凱覺得“心好累”,。有時他著急去下一場聚會,,而上一場的還沒散伙,何凱不好意思提前離開,,兩邊都要應付著,,“打游擊戰(zhàn)似的,本來好好的聚會現(xiàn)在覺得成了負擔,,還怕得罪人,。”
除了聚餐之外,,去KTV唱歌,、打牌也成了何凱這群人的聚會方式。操著一口地道的家鄉(xiāng)話,,幾人成群湊一桌麻將或是斗地主,,有時玩到晚上九十點都還意猶未盡。
與社會接軌的酒桌文化令人頭疼
在受訪大學生中,,69.2%的學生表示校園內(nèi)的聚會活動受到“拼酒等社會風氣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響,,發(fā)起者結(jié)賬、AA制,、輪流賣單成為主要的結(jié)賬方式,。
就讀于北京某高校的趙毅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喜歡活躍在各大聚會上的‘積極分子’”,相較于“跑場子”,,自己寧愿在宿舍睡一天覺,。但在生活里,,他還是選擇去參加社交聚會,“多認識一些人,,刷資源”,。
像大多數(shù)大學生一樣,趙毅與同學們的聚會項目也無外乎吃飯,、唱歌等,,他認為“重要的是一種氛圍”。關于飯店,、KTV等娛樂活動場所的檔次,,他們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似乎只要離活動場地近,,有一張能容得下所有人的圓桌就可以進行一次愉快的聚餐,。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外聯(lián)這個圈子其實就是喝酒,,”趙毅坦言,酒在飯桌上自然也被賦予了更不一樣的內(nèi)涵,。在他看來,,“喝酒和抽煙一樣,都是幌子,,目的就是為了和人交流,。”
“餐桌上喝不喝酒也必然導致不一樣的效果,,”趙毅說,,“不喝酒就少了點趣味在里面”。社會人聚會的影子似乎也能在他們的餐桌上看到一些端倪,,“和大人們聚會有一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交朋友,、刷資源”,。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大學校園 應酬文化 學子間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