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虛假網文,,為何攪動一池情緒
春節(jié)前夕,,名為“想說又說不出口”的網民在某網站發(fā)帖《有點想分手了……》,,并配發(fā)圖片,,稱自己是上海女孩,春節(jié)前去“男朋友”家鄉(xiāng)江西過年,,被第一頓飯“嚇一跳”而逃離,。21日,,江西網絡部門調查回應稱,,“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為虛假內容。
無獨有偶,,2月16日,,某自媒體在多家平臺上發(fā)布文章《霸氣媳婦回農村:光干活不讓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并配圖,,該網文兩天內評論超過4萬條,,閱讀量超250萬。但是,,其真實性遭到不少媒體的質疑,,尤其是其配發(fā)的照片被指并非實圖。發(fā)帖者在22日的回應中稱,,“發(fā)的不是新聞”“這篇文章,,真假其實無關緊要”“在原型基礎上有多大寫作發(fā)揮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的老舊風俗”,。
這兩則網文涉及城鄉(xiāng)議題,又正值春節(jié)返鄉(xiāng)時期,,因此在被多家媒體傳遞報道后迅速形成輿論熱點,。然而,作為新聞由頭的網帖或陸續(xù)被發(fā)現存在事實漏洞,,或被官方機構認定為不實信息,。新聞輿論工作要承擔“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職責和使命,。這兩起事件為何會形成熱點,?有什么新特點?應怎么看待“用虛構事實的方式呈現社會現象”的爆料網帖,?新聞媒體以網帖作為報道素材應遵循什么規(guī)范,?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學者。
兩起事件有何共同點,?
針對非具體對象,,以虛構故事或細節(jié)呈現真實社會現象擊中公眾情緒
專家表示,以往網絡造謠傳謠多有比較明確的對象或背景,,例如捏造事實中傷誹謗他人,、在突發(fā)事故中編造信息傳播等,。而近日這兩篇網文,針對的是非具體對象,,例如江西人,、上海人、農村人,。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張晉升認為,這兩起事件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城鄉(xiāng)差異和貧富差異來發(fā)泄不滿,,但并沒有具體地指向特定對象,。“這類信息實際上以夸大的方式撕裂了社會情緒,,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由于事件本身缺乏明確的被針對方,導致追責主體也不明確,?!?/p>
“這類事件有個共同特征,很多人可能覺得被冒犯了,,但是沒有具體的受害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說,,有具體對象被傷害的話,,可以求證、辟謠,,甚至可以訴諸法律,。沒有明確的受害者,各方就缺乏很強的動力去刨根究底,。
“怒掀飯桌”的發(fā)帖者在網文中發(fā)出了“被掀的一桌菜”的照片,,并明確表明這是“事件”中的照片。但記者使用網絡圖片識別工具搜索發(fā)現,,該圖早在2012年就被一博客發(fā)布,。“這說明發(fā)帖者并沒有把此文當成虛構文學來創(chuàng)作,,而是試圖用更多的信息證明自己的網文為真,,以說明‘有圖有真相’?!睆垥x升說,,“發(fā)帖者是用虛構事實的方式呈現了一個事實存在的社會現象,這種敘事方式在創(chuàng)作小說、戲劇時經常使用,。但對于媒體而言,,即便反映的現象基本屬實,也不能以虛構事實作為新聞報道的由頭和素材,?!?/p>
媒體有何責任?
二次傳播者信息核實缺位,,現象真實替代不了新聞真實
“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網文在網絡熱傳后,,西南某省一家都市報官方微博把這篇網帖故事當作新聞事實進行報道,并引發(fā)大量媒體跟風轉載,。記者梳理發(fā)現,,在這些媒體和媒體機構所屬微信公眾號的新聞報道中,,均沒有對發(fā)帖者本人的采訪,。同時,也有一些細心的網民提出質疑,,從照片,、訂火車票、返程時間等一系列細節(jié)推斷出帖文存在虛假和欺騙性,。
劉海龍認為,,這則消息廣泛流傳,跟春節(jié)這個特殊時間也有關系,?!斑@段時間媒體大都在放假期間,相對來講新聞資源處在很不活躍的時期,,所以沒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核實。另外,,這類消息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對于媒體來說,也不好核實,?!?/p>
張晉升說,網絡論壇等平臺雖然無法及時一一核實網帖的真實性,,但當發(fā)現有不少媒體,、網民針對存在諸多疑點的網文提出質疑時,應采取技術措施,,及時在網文的標題區(qū)或文首標注“此文真實性有待核實”等字樣,,這是負責任的網絡平臺應該履行的義務。
“一些媒體不加核實的二次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睆垥x升說,媒體搶發(fā)新聞不能丟掉尊重事實的底線,,特別是對于容易引發(fā)熱議,、造成矛盾的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霸诰W絡上發(fā)現了關注度高的新聞線索,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聯系到發(fā)帖人,、當事者,,同時要通過多路信源交叉印證,對于復雜事件,,記者還要到新聞現場進行探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因為網絡上人人都是傳播者,職業(yè)記者更應該擔負起公共責任,。同時,,對于疑似新聞熱點的評論,作為組織化新聞生產機構的編輯部,,有責任澄清其事實基礎,,如果一時無法澄清,也需如實告知受眾,。這樣的澄清,,在健康的傳播生態(tài)里,應能形成對營銷賬號發(fā)布的各類熱點信息的制衡,。
陸曄表示,,新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邏輯,公眾成為新的新聞生產過程的組成部分,。作為傳統(tǒng)媒介機構和職業(yè)記者,,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職業(yè)記者最拿手的是基于事實報道新聞,揭示真相,,在今天“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新技術時代,,這一點不僅不應被削弱,反而更為重要,。
辨別回應有哪些不足,?
發(fā)揮網絡自身作用,信息供給要更豐富,公眾媒介素養(yǎng)有待提高
當前,,自媒體發(fā)布的內容如能迎合,、擊中社會情緒,往往能獲得廣泛傳播,。對于其中的不實信息應該如何辨別,、回應?
劉海龍說,,“除了政府,,應該有更多的、不同的信源介入,,尤其是像媒體,、論壇、網站等第三方,,這樣信息才能夠更令人信服,。”同時,,“有些爭議本身在網絡上產生,,網絡有糾錯或對信息的自我凈化,、清理能力,,應該更多地發(fā)揮網絡自身作用?!?/p>
“當前網絡虛假信息傳播的新特點層出不窮,,因此辟謠也要更專業(yè),也要把握時度效,?!睆垥x升認為,辟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對事實的補救和修復,,要在速度上更快,,在內容上更讓公眾信服。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媒體和相關部門都要提高“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要盡量詳細地還原事件過程,,三言兩語很難壓倒謠言,。
“對于普通網民而言,如何甄別虛假信息,,關涉現代社會的公眾媒介素養(yǎng)問題,。所謂素養(yǎng)是一種‘有知’的狀況和能力,媒介素養(yǎng)可以被籠統(tǒng)地看成公眾使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媒介內容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批判性思維?!标憰险J為,,保持質疑和警覺,不人云亦云,,輔之以一定的信息檢索工具,,對日常生活領域的議題以常識和邏輯進行獨立思考,是有可能極大地減少被不實信息所誤導的機會,。
(本報記者 胡安琪 陳亞楠 許 諾)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虛假網文 虛假新聞 上海女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