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6—12呦国产精品|伊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在线日韩欧美av|欧美福利看片|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www.久久麻豆|泳衣比基尼图片|麻豆传媒夏晴子|被姐姐调教,中文字幕人妻三区,亚洲精品久久久蜜桃直播 ,日韩AV手机免费观看,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久久色伊人,午夜影院免费体验区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夢溪:傳統(tǒng)文化理念在今天的意義

2015年09月28日 09:26 | 作者:劉夢溪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劉夢溪

劉夢溪

 

  □講述人:劉夢溪

  演講人簡介:

  劉夢溪,,思想文化史學者?,F(xiàn)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化》雜志創(chuàng)辦人兼主編,。研究方向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學思潮和近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近年主要著作有《學術(shù)思想與人物》,、《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論國學》、《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要略》,、《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陳寶箴和湖南新政》、《陳寅恪的學說》等,,亦曾編纂《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經(jīng)典》,。

 

儒家經(jīng)籍《四書五經(jīng)譯注》

儒家經(jīng)籍《四書五經(jīng)譯注》

 

  編者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較大的提升,。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文化觀念的差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其中價值的缺失引起廣泛的關(guān)注,。本期邀請我國著名思想文化史學者劉夢溪先生講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

 

  ■精彩閱讀:

  □我講的“敬”這個價值理念,,是非常內(nèi)在的,,是人的性體的一部分,屬于自性的一種莊嚴,。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化至高的價值理念,。這個價值理念規(guī)范的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其實就是人與人相處,,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東西,就不要強加于人,。

  □對話需要智慧,。前幾年學術(shù)界去世的一位長輩,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在晚年也有過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敬、誠,、信”中的莊嚴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有一些價值理念我覺得在今天尤其值得我們重視,。比如“誠信”,。誠信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理念,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孟子也說,,“朋友有信”,。我們在《論語》和《孟子》里面可以看到,“信”被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誠”的概念,,除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講得更集中?!吨杏埂泛汀洞髮W》是《禮記》里的兩篇文字,,相傳《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大學》是孔子的高足曾子所作,,所以兩著大量引用孔子的原話,。《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是“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而想要做到“誠”,,即“誠之者”,則是“人之道”,。顯然已經(jīng)把“誠”視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問題,。《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從“正心誠意”開始,,“故君子必誠其意”、“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而且作為一個人,內(nèi)有誠,,外面才有信,,“誠信”是連在一起的?!兑捉?jīng)》乾卦“文言”也說:“忠信所以進德也”,。一個人的道德品性的提升,忠信是前提,。“忠”是和“誠信”并提的價值理念,,也可以說,有“誠”才有“信”,,有了“誠信”,,才能做到“忠”。其實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也需要以誠信來立基,,并不是對外交往就互相搞欺騙,那也容易被人識破,。

 

  還有一個我近年研究比較多的理念,,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就是“敬”,。“敬”的意思,,當然包括尊敬他人、尊敬師長,、尊敬長輩,。但是“敬”的真正內(nèi)涵,并不是對他人而言,,而是指一個人作為生命個體的“自性的莊嚴”,,指人的內(nèi)在性格、性體,、本性,。一個人的內(nèi)在性體的莊嚴,叫做“敬”。這個“敬”,,是人之為人的最核心的精神旨歸,,它體現(xiàn)的是人的自尊、自重,,自我的人性莊嚴,。

 

  關(guān)于中國文化一些重要的價值理念,仔細追尋會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內(nèi)核原來很多都與“敬”有關(guān),。譬如“孝”。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問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說,,現(xiàn)在人們以為“能養(yǎng)”就是“孝”,,果真如此,那么犬馬也“能養(yǎng)”,,怎么解釋呢,?然后他說,“不敬,,何以別乎,?”如果沒有敬的話,人的所謂“能養(yǎng)”,,跟犬馬就沒有區(qū)別了,。在孔子看來,人的“孝”是以“敬”為旨歸的,,犬馬則不是,。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對老人的“孝”稱做孝敬,,叫敬老,,的確如此。

 

  傳統(tǒng)社會有很多禮儀,,包括家庭禮儀和朝廷的禮儀,,最大的禮儀是兩個,一個是拜天,,一個是祭祖,。拜天、祭祖都不是信仰,,而是崇拜,,崇拜和信仰是不同的概念。拜天是為了表達對未知的敬畏,祭祖是為了表達對血統(tǒng)由來的追懷和愛敬,??鬃佑幸痪渲脑挘?ldquo;祭神如神在”,,意思是說,,在祭祀的時候,你要相信神是存在的,,相信神是在場的,。如果你在祭祀的時候還在想:神存在不存在呢?就不會有誠敬之心,,就是對神的不敬了,。我們讀《論語》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對超自然的力量不愿意多講話,,《論語》里有很多相關(guān)的記述,,比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有一次,,弟子的話題涉及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顯得很不耐煩,。顯然對生死問題,他不愿意多加探討,。但對于祭祀活動,,孔子從不輕視。而祭祀活動第一需要的,,是一定要秉持“誠敬”的心態(tài),。這也就是《禮記·祭統(tǒng)》所講的:“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事神明”的祭之道,,關(guān)鍵是一個“敬”字。

 

  禮儀不僅存在于祭祀活動,舉凡社會的所有文明舉措,都有一個禮儀的問題。禮儀其實是文明的指標,,文明與不文明的重要區(qū)分,,在于文明需要講禮儀??鬃诱f:“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一切禮儀,如果沒有“敬”,,就不值得看了,。所以禮儀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一個“敬”字,。我們在一些場合,,需要穿合乎禮儀的服裝,因此服裝的作用,,并不簡單是為了避寒,、保暖,它還是禮儀的一個標志,。

 

  我講的“敬”這個價值理念,,是非常內(nèi)在的,,是人的性體的一部分,,屬于自性的一種莊嚴??鬃釉凇墩撜Z》里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戰(zhàn)爭當中軍隊的統(tǒng)帥被人家抓起來,,或者被斬首,,這個情況當然是有的。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的“志”是不可以被“奪”的,。“匹夫”指一個平民身份的男子,不管有沒有文化,,地位多么普通,,他的精神世界的“志”,絕不能也不應該被他人奪去,。過去對“志”的解釋,,有的解釋為志愿、選擇,、理想,、追求等,,其實不是。人的志愿選擇是可以改變的,,大家知道魯迅早年學醫(yī),,后來變成文學家;郭沫若也是學醫(yī)的,,后來成為詩人,、作家等等。人的志愿或者工作方向的選擇,,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孔子講的“不可奪”的“志”,必另有所指,,指的是一個人精神世界不可變異的東西,。

 

  20世紀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儒,叫馬一浮,,浙江紹興人,。他讀書之多,學問造詣之深,,當時很少有人達到他的境界,。當然他學問的根基不是史學,而是儒學和佛學,。馬先生對孔子講的“匹夫不可奪志”的解釋與眾不同,。他說,什么是“志”,?“志”就是“敬”,。這是他的一個獨到解釋,這個解釋啟發(fā)了我,。“敬”的本義,,是自我性體的莊嚴、莊敬,,也可以稱做“自性的莊嚴”,,當然不可以被奪走。這個人的內(nèi)在的精神固性,,是不可以奪的,。

 

  我講的“敬”,在中國古代是非常神圣的價值理念,,孔子講,,孟子講,“六經(jīng)”里面講,,到宋代,,程朱等大儒講得更多更系統(tǒng),。而且宋儒提出了“主敬”的概念??墒窃诋敶鐣?,很少看到這種莊敬和莊嚴了。這在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當中,,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種莊嚴,,那種不可奪的“志”,,那種不可動搖性,那種千鈞之力,,有時候很少看到,。到底是尊嚴重要,還是屈辱性的獲得重要,?絕對不是說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才叫“自性的莊嚴”,。是自性,本來就有的,,不是外加的,。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可以保持內(nèi)在的莊嚴,。

 

  《紅樓夢》里面有很多丫頭,,她們沒有文化,甚至不識字,,但是她們很懂得禮貌。而那些有個性的丫鬟,,也懂得維護自己的尊嚴,。一次賈赦看上了賈母的丫鬟鴛鴦,想娶她為妾,,鴛鴦堅決不同意,,采取很多極端的行動表示抗拒,甚至當著賈母的面剪自己的頭發(fā),。后來賈母制止了這件事,,使賈赦的想法沒有實現(xiàn),這就是鴛鴦作為一個普通姑娘其內(nèi)心不可奪的“志”,,也是她的“敬”,,她的莊嚴,。

 

  所以“敬”這個價值理念,可以說進入了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而且“敬”是跟“誠信”連著的,。無誠則不“敬”;同樣沒有“敬”,,也就沒有誠,,也就沒有信。所以要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以“敬”為帶領(lǐng)的“敬,、誠、信”,,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最重要的價值理念,。

 

  “行己有恥”是立身之本

 

  還有一個文化價值理念,也需要在今天提出來,,就是“知恥”,。《中庸》里面引用孔子的話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并且說,,“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這三句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修身”要訣,。它的措詞非常有趣:要成為一個智(知)者,,一個聰明的人,需要好學,,你是不是達到了智(知),,我們先不管,只要你好學,,就已經(jīng)往智(知)的道路上走了,,就是“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主張知行合一,,如果你光懂得理論而不去踐行,這跟“仁”沒有關(guān)系,,“仁”得需要實踐,,在行動上見出來;“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勇敢不勇敢,,就自身而言,,恥感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不知恥的話,,就談不上勇敢了,,如果懂得羞恥,已經(jīng)接近勇敢,。

 

  “恥”的概念,,其實是人作為人的一個文明指標。人的文明的表現(xiàn)之一是有羞恥心,。“恥”字原來的寫法是“恥”,,左邊是“耳”,右邊是“心”,。“恥”是人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現(xiàn)象,,當恥感發(fā)生的時候,心里會不安,,而表現(xiàn)在面孔上,,由于血液沖漲,會使人變得面紅耳赤,。恥感一生出來,,面孔就會發(fā)生變化,所謂“滿面羞慚”,。

 

  “知恥”就是孟子講的“羞惡之心”,。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他將羞恥心稱為“羞惡之心”,。如果我們讀《論語》和《孟子》,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與孟子兩個人的不同,,孔子非常和藹,像一位老人在那里緩慢地說話,。他也有性格,,也發(fā)脾氣,但是他整個的論道,、論理,,是化做日用常行,,用很容易被大家理解的語言來表達,會舉很多例子,,有很多比喻,。但是孟子不同,孟子急切,,禁不住要跟人辯論,。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沒有羞惡之心,,就不是人,這個話只有孟子講得出來,。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亦即不忍。而羞惡之心,,就是知恥,。孟子把這四個方面,叫做“四端”,。“端”的意思,,是指做人的開始。如果沒有這四端,,說明還不夠一個“人”字,。但孟子講的“四端”,我們今天已經(jīng)不容易看到了,,人和人之間的同情心變成了稀罕物,。見死不救僅僅是怕法律誤判嗎?我認為主要是缺少是非之心,,缺少正義感,,缺少同情心。如果一個赤手空拳的男子可以當眾侮辱一個女性,,大家圍觀,,而無一人阻止,是非之心,、惻隱之心哪里去了,?羞惡之心哪里去了?

 

  一個人本然地需要有羞恥之心,,特別是有文化的知識人士,,更需要“知恥”。所以孔子講“士行”的時候,使用了“行己有恥”的概念,。如果是一個有官位的士人,,就更需要有羞惡之心,需要“知恥”,,需要“行己有恥”,。因為只有“知恥”,才能做到廉潔,。知恥而又廉潔,,簡稱為廉恥。明代的大學者顧炎武把廉恥視為立身之本,,他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所以中國社會要講價值倫理,,“廉恥”是個最基本的價值理念,。顧炎武說,如果無恥的話,,將無所不為,,恥沒有了,什么事都敢做,;如果不廉的話,,將無所不取,什么都敢拿,。廉恥這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價值理念,,在今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顯得尤為重要,。要講當代社會的共同價值,,我覺得“禮義廉恥”是最基本的。“禮義”前面講“敬”的時候講過了,,“無敬不成禮”,。在孟子那里就是“四端”中的“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禮義廉恥”四個字,,最早出自《管子》,,管子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他說“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禮”其實是文明秩序,,“義”是社會的正義公平,“廉”是節(jié)儉廉潔,,“恥”是自我的道德自律,。“禮義廉恥”是需要直接踐行的價值倫理,,所以孔子以“行己有恥”概括之,。過去有句話叫“廉恥道盡”,,沒有了廉恥,這個社會就不好治理了,。

 

  “恕道”與“和同”的異量之美

 

  “恕道”是儒家思想,。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提出一個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一個觀念一個人一生都應該踐行,?孔子說有,,這個觀念就是“恕”,寬恕的恕,。它的含義孔子也有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做是中國文化至高的價值理念,。這個價值理念規(guī)范的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其實就是人與人相處,,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東西,就不要強加于人,。

 

  宋代的理學家程顥,、程頤,對“恕”的解釋有一些很好的比喻,。為了做到恕,,甚至可以“易子而抱”,就是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養(yǎng),,來培養(yǎng)自己“恕”這種道德理念,。“恕”這個價值理念,是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的體現(xiàn),,證明在中國文化里面,,有一種異量之美,能夠同情他人,,尊重他人,,寬恕他人。西方對孔子的“恕”的思想評價很高,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屬于全世界的道德金律,。

 

  還有“和同”的價值理念,在中國文化里面同樣非常重要,。中國文化傾向于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弄得那么緊張,,那么不可調(diào)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不同,,也可以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人與人的差異,,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差異,,真的有那么大嗎?從學理上來分析,,我認為差異是第二位的,,相同之處是第一位的。

 

  我在上世紀末,,1999年,,有一段時間在哈佛大學做研究。我和哈佛大學的很多教授都有對話,,其中有一個對話,,對象是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史華慈教授,他是一個法裔的猶太人,,懂七八種文字,,早年研究日本,后來研究中國,,學問做得非常好,。他研究的主要課題是“跨文化溝通”,主張人和人之間,、不同的文化之間,、不同的族群之間是可以溝通的,這是他追尋的一個最重要的文化理念,。他也覺得這個世界不需要那么對立,,大家有什么不可以溝通的?他跟我談話當中提出一個理論,,他說語言對于思維的作用,,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大。這個過去我從沒有聽說過,,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還能思維嗎,?當然我們也了解,小孩子畫圖畫也是一種思維,。史華慈教授為了倡導跨文化溝通,,試圖在理論上有新的建構(gòu),他的這個理論想證明一個問題,,甚至語言不通也不是人們交流的一個完全的障礙,。當時我能夠給他提供的一個例證,是語言不通也可以發(fā)生愛情,。

 

  不同的文化可以溝通,不一定那樣對立,,這是中國文化一向的主張,。宋代思想家張載(字橫渠),一個非常了不起大學者,,關(guān)中人,,他有名的“橫渠四句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氣象大得不得了,。試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何等懷抱,!大家知道中國文化當中有民本思想的傳統(tǒng),關(guān)注生民的利益,,是每個知識人士,,每個為官的人必須做的。所以過去的縣官叫做“父母官”,,民之父母,,他當然要關(guān)心民的利益。張載講的“為生民立命”,,來源于孟子的思想,,因為孟子講過“正命”,即正常的生,,正常的活,,正常的死,不要讓民眾過不正常的生活,。“為生民立命”的意思在此,。最后的指向,,是“為萬世開太平”。

 

  但是大家不會太留意,,張載還有另外的四句話,,我叫它“哲學四句教”。這四句話是:“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四句話講的是哲學,,是一種宇宙觀。這個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個體,,可以稱做“象”,這些“象”,,有動物的,,有植物的,每個象都不同,,真是萬象紛呈,。“有象斯有對”,說的就是各個“象”的不同,。即使是美麗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所以古人有一種說法,,叫做“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講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生命個體,。“對必反其為”,,是說一個一個的“象”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由于不同,,其運行、流動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時候運行的方向會相反,,所以會出現(xiàn)“有反斯有仇”,發(fā)生互相間的糾結(jié),。這個“仇”字,,古代的寫法是“讎”,左邊一個“鳥”,,右邊一個“鳥”,,中間是個言論的“言”,。隹是一種尾巴很短的鳥,“讎”字的本義是兩只短尾巴鳥在嘰嘰喳喳地討論,、爭論,、辯論。這個“讎”字,,也就是“校讎”的“讎”,。我們都有過校書的經(jīng)歷,真是很難的事情,,所謂無錯不成書,,很難一個字都不錯。古人的“校讎”更是一件大事,,古人刻書很認真,,一點一點地校,你拿這個本子,,我拿那個本子,互相討論,。“讎”則是對校對中發(fā)生的問題,,互相討論,互相辯駁,。但兩只短尾巴鳥互相辯駁的結(jié)果,,并不是這只鳥把那只鳥吃掉,而是達成共識,,或達成妥協(xié),,求同存異,走向“仇必和而解”,。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最基本看法,。這個世界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必發(fā)展為沖突,,沖突不必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你想,,用這個思想來看待世界,,不是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嗎?當然,,不是一方面的問題,,而是彼此雙方的問題,所以需要溝通對話,。“有反斯有仇”,,就是溝通對話,,互相校正的過程。

 

  對話需要智慧,。前幾年學術(shù)界去世的一位長輩,,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在晚年也有過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他講的是文化問題,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都有它的長處,,“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說光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還不夠,,還要看別人文化的長處;各種文化的優(yōu)長互相吸收,,眾美相合,,就是“美美與共”。如此的結(jié)果,,將是期待的“天下大同”,。這四句話的關(guān)鍵是頭兩句,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看到自己的長處容易,,難的是也看到別人的長處,。中華文化當然有自己的長處,這些長處我們慢慢地會把它發(fā)掘出來,。但是,,美國文化也有它的長處,美國的歷史雖然短,,但是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我們不能輕看,。歐洲、日本,、韓國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學習文化史也好,學習文化學理論也好,,費老的這四句話非常重要,,這是老一輩文化學者對這個世界的期許。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劉夢溪 傳統(tǒng)文化理念 誠信 知恥 恕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