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甘肅涇川大云寺迎請安奉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
8月28日天蒙蒙亮,,在眾多高僧大德的奏樂誦經(jīng)聲中,,4粒佛祖舍利從甘肅平?jīng)鍪衅疬\赴故土甘肅涇川縣大云寺。
當日上午11時許,,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陜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師,,甘肅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平?jīng)鍪蟹鸾虆f(xié)會會長,、平?jīng)鍪蟹ㄝ喫路秸擅盍执蠛蜕袔ш?,于甘肅涇川大云寺迎請安奉佛祖舍利。
佛祖舍利起運,,高僧大德誦經(jīng)?!⒂裉摇z
增勤法師,,妙林大和尚雙手合十,虔誠祈禱,,而身著黃色袈裟的法師們緊跟其后,,手執(zhí)香爐、龍杖,、幢幡,、寶蓋等法器以迎請舍利。佛祖舍利安放完畢,,高僧大德們齊誦佛經(jīng),,主法法師拈香。安奉儀式圓滿,,禮炮齊鳴,,信眾瞻拜佛祖舍利。
增勤表示,,半個世紀以來,,甘肅涇川縣連續(xù)三次出土了2000多粒佛舍利,震驚世界,,極為罕見,,出土了大量不同時期金領(lǐng)著裝的佛教造像,成為涇川萬分珍貴的國寶,。涇川因佛而名,,因佛而興,人文墨客,達官顯貴,,社會閑雜,,絡(luò)繹不絕來探究,佛祖舍利的安奉,,福及大眾,,恩澤蒼生。涇川也將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的一個重鎮(zhèn),,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涇川縣佛教文化遺存眾多,因其境內(nèi)在1964年,、1969年,、2013年三次出土佛舍利,在宗教界,、史學界和考古界引起極大關(guān)注,。尤其1964年出土的佛祖骨舍利及其金館、銀槨,、銅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被郭沫若先生鑒定為國寶級文物,,是佛舍利葬制中國化的開先河之舉,在佛教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下詔,給包括涇州在內(nèi)的全國30個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養(yǎng),涇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涇州大興國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養(yǎng)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宮之中,。
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則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經(jīng)》,涇州遂改建大興國寺為大云寺,并制銅匣、銀槨,、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將這14粒佛祖舍利供養(yǎng)于大云寺地宮之中,。1964年12月,甘肅涇川縣群眾在平田整地時發(fā)現(xiàn)唐代大云寺地宮,,出土了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銀槨、銅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由于歷史原因而低調(diào)處理,,加之涇川縣當時無存放國寶級文物的安保條件,,隨后涇川縣出土的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銀槨,、銅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被調(diào)往甘肅省博物館安放。
2007年,,甘肅涇川縣啟動實施了大云寺建設(shè)工程,,經(jīng)過8年多的努力,現(xiàn)已建成舍利塔及地宮,、臥佛殿,、鐘鼓樓、東西碑亭,,正在實施大雄寶殿,、山門、藏經(jīng)樓等工程,。
甘肅涇川縣委書記李全中表示,,甘肅涇川縣1964年出土的14粒佛祖舍利中的4粒舍利迎回涇川大云寺地宮供養(yǎng),供信眾瞻仰,。這對于更好地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促進涇川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將為涇川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同一地三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國絕無僅有,,在世界上非常少見,涇川出土舍利次數(shù),、數(shù)量之多,規(guī)格之高,,堪稱“華夏佛寶圣地”,、“世界佛舍利供養(yǎng)基地”,與敦煌佛教文化遙相輝映,,構(gòu)成了“西有敦煌莫高窟,,東有涇川大云寺”的佛教文化格局。(劉玉桃 高瑩)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甘肅涇川 大云寺 1964年出土 佛祖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