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視頻視頻
[委員會客廳]楊赤:京劇是我們的生命和信仰
談未來和發(fā)展
振興京劇,首先要提升演員的藝術水平
雖然一直致力于中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但目前京劇觀眾群體的流失和縮小,,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楊赤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要把京劇振興到以前那種程度,,是不可能的。京劇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讓13億人民都看戲,,也是不可能的,。”
而這種“一去不復返”和“不可能”是社會大環(huán)境造成的,目前這個時代不可能“把人都放在戲院里”,。所以,,京劇應該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這個位置并不一定是大眾的,,甚至可以說小眾化的,,但這并不影響它所發(fā)揮的作用。”
談及觀眾的培養(yǎng),,楊赤說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到國外演出,,許多華僑來看戲,華僑們都說在國內的時候不看戲,,但出了國,,一聽到胡琴響,就愿意聽戲,。楊赤說,,這說明他們到了國外生活得相對安逸一些,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了,。這種安逸,、這種慢正是品味京劇所需要的。楊赤表示:“京劇是品味藝術,,而不是‘快餐文化’,,需要人們沉下來,,悠閑地品戲。現在國內很多人并沒有這種心境,。”而國人的這種浮躁正是京劇的“天敵”,,但我們不能歸罪于時代,而是要去適應時代,,“20個觀眾就20個觀眾”,,把事情做好、讓觀眾滿意,,這就是成功,。
楊赤說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想留住觀眾,,想振興京劇,,首先就是要提升當代京劇人的藝術水平。楊赤打了一個通俗的比喻,,他說這就好比賣貨,,貨好才會有人買。同樣,,只有戲演得好,、演得吸引人,才會有人看,。如今,,觀眾的選擇很多,這對當代京劇人來說,,是更加艱難的考驗,。楊赤多次提到當代京劇人所面臨的困難比前輩們大很多。因此,,當代京劇人更要有清醒的認識,,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傳承京劇的責任。
雖然當代京劇人面臨著諸多困難,,特別是青年演員,,但楊赤認為,“這不應該是青年演員不提高藝術,、不鉆研藝術,、不練功、不吊嗓的理由,,否則就對不起京劇,、對不起自己”。
談恩師和袁派
第一堂課就寫入黨申請書
楊赤是袁世海先生的入室弟子,,從1982年拜師到2002年袁世海先生去世,,20年的從師生涯,,給楊赤留下了豐碩的藝術和人生財富。
談及恩師,,楊赤的眼神里滿是溫情,。“袁先生給我的是全面的教育,不僅是藝術上的,,也包括做人方面,。”楊赤回憶自己拜師的情形,袁先生送給他兩句話:“藝術上,,我希望你把我揉碎了成你,;生活上,我希望你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兩句話一直伴隨楊赤到現在,他說人活一生就是活的心態(tài),,“做一個好演員,,首先要有好的品格”,而這也成為日后楊赤收徒弟的前提條件,。
楊赤回憶起自己與恩師的點滴,,笑著說:“我拜師后的第一課就要寫入黨申請書,師傅那個年代的人對黨的感情更深,。”20年的從師生涯,,楊赤說袁先生的精神讓他最感動,,也最敬重,。“那時候我們聊天, 全都是戲,。晚上泡著腳也聊戲,。”回憶起那段歲月,楊赤的臉上滿是溫情與祥和,。他說袁先生80多歲了還在思考《九江口》(袁世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那時候已經不能演了,但還在思考,,京劇真的是袁先生的信仰,。”
還有一件事情讓楊赤一直感慨萬千,他說:“師父和師娘一早就說好等兩人都走了,,就把骨灰放進瓷罐里,,放進大海。”原先選擇的地點在承德,,后來袁先生收了楊赤為徒弟,,到大連的次數和時間也多起來,,便把海葬的地點改到了大連。袁先生說:“就算我不在了,,也要在大連看著你把架子花臉發(fā)展下去,。”
袁世海先生對京劇的執(zhí)著和熱愛也影響著楊赤,讓他將京劇當做信仰,,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都一直堅守。
?。ㄎ?玄燕鳳,;視頻制作/王瀝慷 宋寶剛 王忠淼 申杰雄 邢賀揚 )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委員會客廳 楊赤 京劇 袁世海 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