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道光老宅木板搖搖欲墜 前楊柳村部分老宅成鴨圈
住在清朝老宅子里,,“文物房”還有些風雅的歷史故事,,是不是很雅致,?
最近,南京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對南京地區(qū)非國有古建的保護現(xiàn)狀進行了探訪,。他們發(fā)現(xiàn),,面臨失修危險的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文物民房,大約有10到15處,,面臨搬遷的居民不愿修繕為他人做嫁衣,,暫不搬遷的有些居民又沒錢修,,造成了這些“文物民房”尷尬的境遇。
現(xiàn)場直擊
道光年間老宅,,木板搖搖欲墜
發(fā)起此次調查的是南京大學法學院大一大二的部分學生,,7月初,他們走訪了老城南鳴羊街,、高崗里等處的幾處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民房,。調查小組成員劉家豪告訴記者,這些房子居住環(huán)境不佳,,有的甚至看上去不安全,。
“炸彈爆炸房子都沒晃”
南大學生發(fā)現(xiàn)的情況并非個案,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牛市64號清代古民居也沒有完成搬遷,。64號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從外觀上看呈現(xiàn)東西向布局,共有6進,,其中西端2進有上下2層樓,,占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在舊日老城南的民居中,,算得上“大戶型”,。
最初,牛市64號是南京一個秀才的住宅,,后來成為制售絹布的家庭作坊,,西邊的幾進房是店主一家生活起居的區(qū)域,掛“牛市64號”門牌,;東邊這頭的幾進房是絹布作坊與店面,,掛“顏料坊49號”。
目前,,兩進的老房子基本保存完好,,但屋檐下精美的木雕紋飾破損嚴重,木板也大面積出現(xiàn)松動,,行走在上面有搖搖欲墜的感覺,。
南京市民王女士,一直生活在這個老宅院里,。談起這個老房子,,她的心情既自豪又憋屈。“1937年日本人進城,,炸彈在幾十米外一條巷子爆炸,,房子晃都沒晃一下。”
“現(xiàn)在二樓落滿灰塵”
然而,今天的牛市64號,,帶給王女士的基本都是煩惱,。
平日里,家里的用水用電還算正常,,但由于房屋周圍是建筑工地,,隨之而來的震動,,經常讓王女士“心臟都吃不消”,。加之長期年久失修,二樓那些帶著精美木雕花的房間已經長時間閑置荒廢,,地板,、窗格上都落滿灰塵。一家四口人住在一樓的兩個房間里,,從利用率上看,,高大的宅院只不過相當于兩間平房加一個天井。
早在2006年,,64號就已經列入搬遷計劃,。時至今日,王女士一家仍在與征收部門商議搬遷補償,。“我知道這是文物,,但要修也就是保證短期我們人住在里面安全,其他裝飾性的修繕破損的地方,,我不會去管,,除非這個房子以后能給我繼續(xù)住下去。”
江寧前楊柳村部分民居成鴨圈
民間文保愛好者,、“主題南京網(wǎng)”負責人邵先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產權移交的過程很長,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過渡期古建容易出問題。“未經過修繕的古建沒有現(xiàn)代化的防水設施,,一場雨澆下來,,會加劇破損。”
今年6月下旬,,南京經歷了幾場強降雨,。邵先生走訪了江寧區(qū),發(fā)現(xiàn)幾處文物民居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倒塌,。
例如前楊柳村132號,、前楊柳村366號、前楊柳村230號、前楊柳村264號等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數(shù)被分割改造,,有的用于居住,230號中間的廳已經倒塌,,被作為鴨圈使用,,也沒有修繕的打算。”
焦點三問
文物修繕,,“房主”花錢合理嗎,?
專家:自家房子自己修是國內外一致的法則
“南大同學的調研,確實找到了當前文保的一大困局,。”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坦言,,“根據(jù)我們的統(tǒng)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面臨失修危險的文物民房,,大約在10到15處之間。”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居住在文物民房中的人來承擔修繕費用,,到底有沒有道理?對此,,南京老城南保護問題專家,、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師姚遠認為,文物建筑誰使用誰負責管養(yǎng)維護,,是國內外一致的法則,,“自家的房子當然應該自己修。”
不過,,由于文物建筑具有公共屬性,,文物部門應該根據(jù)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
“也就是說,,這個錢應該由個人與政府部門共同承擔。”姚遠說,。
任由房子損壞,,據(jù)說還會被罰?
官方:文物法的確這么規(guī)定,,但很難執(zhí)行
據(jù)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眼前這些面臨失修的文物建筑,在最初建造時就是民房,,幾十甚至上百年來,,雖然產權數(shù)次易手,,但始終沒有變更房屋性質,至今仍作為居住使用,。“只要政府沒有新的規(guī)劃涉及到,,房屋不進行征收,那么就會繼續(xù)作為民居使用下去,,所以更加需要有效的保護,。”
他告訴記者,按照文物法,,如果文物建筑產權人放任文物建筑失修損壞,,文物部門將依法進行行政處罰。“這一點對于產權人為企事業(yè)單位的,,我們是嚴格執(zhí)行的,,如果產權人是沒有經濟能力承擔修繕的個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會,、也很難進行處罰。”
文物局獨家出錢錢難批,,怎么辦,?
省市共同出資修復古建筑,江蘇已在試點
南京老城南保護問題專家,、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師姚遠認為,,修繕文物民房的費用,應該由居民和政府部門共同承擔,。
江寧區(qū)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文物建筑誰使用誰維護,,沒有能力維護的政府補助,,但補多少,是三分之一還是一半甚至是全部出資,,都沒有說,。所以即使文物部門想全資修繕,但也無法可依,,錢是批不下來的,。”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居民實在沒錢,,又該怎么辦,?
方案A:國家征收,投錢修繕
江寧區(qū)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現(xiàn)階段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快征收,,收歸國有后規(guī)劃為景區(qū),,可以得到建設資金用于保護。“在搬遷前這段期間,,我們會與住建等部門聯(lián)合,,幫助居民修繕,另一方面盡快測繪,,如果不可避免地塌毀,,未來可以按照原狀修復。”
方案B:政府出資,,還在試點
記者了解到,,屬于待修文物民居的省級文保單位糖坊廊61號,文物部門目前正在進行“試點”,。“這個房子幾乎是現(xiàn)存唯一的晚清河房,,歷史價值比較重要。房子目前不在征收范圍內,,但已經到了‘今天不修,,明天就倒’的地步。經過第三方機構評估,,房主確實沒有經濟能力修繕,,我們就幫他編制了方案,省,、市共同出資幫助修復,。這處房子這樣修繕,是我們初步嘗試,,也希望以后能推廣開來,。”
方案C:捐給政府,政府花錢
2013年,,有媒體報道過蘇州一起文物保護事件:吳江震澤古鎮(zhèn)一座古宅的主人,,將祖宅“馀慶堂”的產權無償捐贈給政府,并由政府進行維修,,并約定修繕完畢后房屋不作商用,,僅用來展示房主家族歷史和震澤絲綢文化。
■專家觀點
居民不愿主動修 是大規(guī)模搬遷惡果
南京市文廣新局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旦面臨搬遷,,產權人就更不會修繕,而搬遷的周期可能較長,,在此期間文物的安全就缺乏保證,,這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南京非國有文物民居保護出現(xiàn)的困局,,是大規(guī)模搬遷帶來的惡果,。“相比修繕費用,,居民更擔心的是搬遷,使花出去的錢打了水漂,。”“以北京為例,,有古民居修繕每平方米約幾千元,100平方米就是幾十萬,。錢多錢少我們暫且不論,,關鍵是什么情況下老百姓才會花這筆錢?馬上就要搬遷了,,誰還會花錢修房子呢,?”姚遠說,“誰使用誰維護”沒錯,,但是關鍵在于維護后能否繼續(xù)使用,。
例如南大學生此次探訪的高崗里,目前正在征收,、搬遷過程中,。此時文物建筑的所有者再去修繕,就是花自己的錢為別人修房子,。“在南京整個老城南改造過程中,,采取了大規(guī)模搬遷的形式,這就是導致南京非國有古建保護狀況不佳的原因,。”
姚遠認為,只有“漸進式”的老城改造,,才能破解這一困局,。“保留原居民的產權,改造只涉及功能的變化,,從居住區(qū)變?yōu)槲幕謪^(qū),,原有的民居可以出租或自己進行商業(yè)經營。這樣一來,,修繕文物的費用,,成為一筆投資,未來可以收回成本并實現(xiàn)盈利,。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才有可能自覺自愿花錢保護文物。”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道光老宅 修繕 文物保護 文物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