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張锠:“泥人張”的活態(tài)傳承與創(chuàng)新
編者語:“泥人張”是對天津民間彩塑藝術世家的俗稱,自清代道光年間由民間藝人張明山始創(chuàng)后代代相傳,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前三代“泥人張”作品的表現(xiàn)均為傳統(tǒng)的寫實表現(xiàn),,作品栩栩如生、真實、細膩。而第四代傳人張锠受學院教育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對于“泥人張”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有著非常開放性的視野,,在題材、材料,、功能等方面,,他進行了大量的嘗試,甚至還將“泥人張”從架上彩塑作品拓展進入城市公共空間,。對于“泥人張”的當代傳承,,張锠表示:時代在變化,人的審美也在變,,我們要倡導一種“大泥人張”的概念,。
當隨時代的“泥人張”
“泥人張”自清代道光年間由民間藝人張明山始創(chuàng)后代代相傳,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在每一代的傳承中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題材,。“第一代張明山以人物肖像為主,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到了天津百姓的認同;第二代,,張玉亭,、張華堂繼承了父親的手藝,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下層民眾的生活,,如《吹糖人》、《鐘馗嫁妹》等;第三代,,我的父親張景祜,,1950年調到北京,先后工作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其間他已經逐步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了,他的審美追求也不一樣了,,他不僅僅追求題材的變化,,所用的藝術材料也在變化,上世紀50年代,,他利用泥人張技法和陶瓷工藝結合,,做了二十多件反映《紅樓夢》、《水滸》故事的釉上彩陶瓷作品,,當時外交部作為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張锠介紹。
《庚娘》
張锠在父親張景祜的直接傳授下,,一開始就對泥土有著很深的情結,。高中畢業(yè)后,他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泥塑班學習,,1979年,,又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雕塑研究生,跟隨鄭可,、何燕明兩位教授學習,。“兩位先生都在總結東西方浮雕藝術的基礎上,注重吸收古代青銅和傳統(tǒng)石雕,、磚雕,、木雕等民族民間藝術中的雕塑藝術構圖、藝術語言,、藝術技巧,,同時兼收并蓄地將西方寫實技法融入其中。”如今談起跟隨兩位老師的學習,,張锠深感獲益匪淺,。
對于“泥人張”題材的追求,,張锠不但要繼承還得融入現(xiàn)今社會,他的作品取材不再是單純的四大名著,、肖像,、人物或者民俗生活,更多的則是關注社會,,反映新人,、新事、新風貌,。在中央民族學院學習的時候,,因為要做54個少數(shù)民族的作品,張锠深入生活,,考察了三十幾個民族地區(qū),,積累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也為之后創(chuàng)作少數(shù)民族題材的“泥人張”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絲綢之路》(局部)
“泥人張的傳承需要當隨時代,,這樣的藝術才有生命活力。由于時間在變化,,當代泥人張的題材也在不斷拓寬,,不僅僅是反映傳統(tǒng)題材,還要反映現(xiàn)實題材,。”張锠告訴雅昌藝術網,。比如近年創(chuàng)作的《絲綢之路》,就是一組反映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在已有的構思基礎上,,又經過新的設計。采取組雕三段式構圖,,分出,、進與中心的交換三部分。作品運用夸張概括的造型和裝飾性的色彩語言,,生動地表現(xiàn)出絲路交流與溝通的文化內涵,。造型高低、疏密富于變化;色彩在冷暖,、純度,、明度、補色對比中求豐富,。”
“泥人張”的當代藝術風格
“泥人張”從第一代開始,,藝術風格分別是“靜中求動、動中求變,、科學求變”,,其實根據(jù)創(chuàng)作者的性格不同,,也會不自覺地反映到作品中。而張锠不僅繼承了“泥人張”彩塑藝術精華,,還借鑒了國內外的藝術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張簡潔,形色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裝飾風格,。“如今已經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所以當代‘泥人張’要追求單純、簡潔,。不過單純不等于簡單,,而是利用簡潔的對比方法,,讓形和色形成同一種感覺上的豐富,。同樣造型、顏色上也運行各種對比方法,。在概括簡單的基礎上,,讓作品有一種裝飾性,這就是當代‘泥人張’藝術形式的追求,。”張锠告訴雅昌藝術網,。
《斷橋》
張锠所強調的裝飾性并非裝飾功能,“裝飾性是一種審美,,一種藝術形式,,是在限定的空間中利用點、線,、面,、色等形式語言和法則進行有序組合,這個形具有裝飾性,,強調的是裝飾語言,,而色彩同樣強調裝飾語言,與傳統(tǒng)繁復的色彩不一樣,,強調單純和簡潔,,強調大的色調,冷暖對比以及明度,、純度和面積的對比,,利用對比求得豐富的變化。”比如《斷橋》這件作品,,表現(xiàn)的是千年白蛇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張锠將直線、縱線和曲線進行有序組合,,將白素貞,、小青和許仙三個人物組合在一個限定的長方形的構圖空間,,追求一種簡潔的造型和表現(xiàn)方式。
《生死牌》
同時,,張锠的創(chuàng)作又吸收了很多外來文化和藝術營養(yǎng),,比如曾經創(chuàng)作的一件作品《生死牌》,作品取材于新編古裝戲《生死牌》,,以橢圓形的適形構圖,,將三個人物進行有意味的組合,形成實空間和虛空間的對比變化,,并強化動勢的力度與情節(jié)的深度,,省略某些細節(jié),使衣紋趨于平面化,,裙褶采用陰刻線形方法,,增強線的流暢性,單純并富于裝飾性,。色彩采用青紫色系,,渾然一體。形與色的和諧組合創(chuàng)造了意蘊無盡的想象空間,。“這件作品的造型,,我吸收了摩爾的《空間論》,強調實與虛的空間關系,,三個人物組合成橢圓形的動態(tài),,也是吸收了摩爾的語言。”
《聊齋故事系列-宦娘》
《聊齋故事系列-宦娘》(局部)
老“泥人張”大部分以泥的材料為主,,自然干燥以后經過打磨進行描繪,,再上顏色。而張锠創(chuàng)作的聊齋系列作品,,用傳統(tǒng)“泥人張”的技法創(chuàng)作,,同時吸收民間和外來藝術的精華,融入現(xiàn)代審美觀念,,使其從真實細膩到簡潔夸張,,從寫實到寫意,逐漸形成現(xiàn)代裝飾性的藝術風格,。“《聊齋故事系列-宦娘》這件作品,,塑造方法上是用傳統(tǒng)‘泥人張’的技法,如先頭后身,,先上后下的表現(xiàn)技巧,,但是我吸收了現(xiàn)代雕塑的表現(xiàn)語言,加入了背景設計,以適形的構圖方式,,將人物,、植物、飛禽組合于圓形空間中,,強調藏與露,,隱與現(xiàn),比如‘猶抱琵琶’,,沒有完全露出來,,強調含蓄,而色彩則吸收了日本三山的衫山寧,、高山辰厷,、東山魁夷三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我尤其喜歡東山魁夷有關森林的畫作,,看上去非常幽靜,,所以我的整個作品中森林這部分強調蘭綠色調,給人幽靜,、深沉的感覺,,而鶯歌燕舞的小鳥吸收了彩陶文化的紋樣,,整個作品是一個藍色系的冷色調,,而中間的那三個人物是采用橘紅色,形成冷暖與補色對比,,再經細膩地描繪紋飾,,于是顯現(xiàn)了既清雅又熱烈的藝術氛圍,從而烘托出主體人物歷經艱辛,、磨難,,最終收獲幸福與美好的結局。整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分析研究,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形式,,這是時代使命和責任。”張锠表示,。
從案頭陳設走向城市空間
“泥人張”彩塑一直都是案頭陳設的工藝品,,而張锠則將這門藝術推向一個更大的平臺,將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進入了城市公共空間,,賦予了作品更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與自然環(huán)境、景觀園林相互映襯,讓得于民的“泥人張”而今還于民,。
張锠的探索,,首先是材料的延伸。張锠把前輩們根本不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鋼,、不銹鋼、鑄銅以及各種石材應用到創(chuàng)作中,。他還將泥塑燒制成低溫陶,,并著以丙烯顏色,使得作品的強度提高了,,同時也給作品“穿上了各色服裝”,,讓其更加經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在新的理念指導下,他的鑄銅作品《鋼人鐵馬》,、石雕作品《孟姜女》,、噴銅作品《園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師》,、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記錄他繼承創(chuàng)新的實踐軌跡,。
雕塑系列《雙鳳朝陽》
“老話講‘做啥像啥’,泥人張這門技藝得名于民,,現(xiàn)在要還于民,。老技藝做到每個階段都要有創(chuàng)新變化。過去的泥人張都是放在臺子上或者柜子上的小型的雕塑,,而現(xiàn)在那么多的環(huán)境空間,,那么多的城市雕塑,泥人張為什么不能參與呢?”
坐落在馬鞍山市鋼鐵公司大門前的大型主題性鑄銅雕塑《鋼人鐵馬》,,就是90年代初張锠先生將“泥人張”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和現(xiàn)代裝飾性手法綜合運用于城市環(huán)境的一次成功實驗,。“作品的基礎部分以馬鞍山鋼鐵公司為國爭光制作出的‘H’鋼為造型,在上方塑造了一位騎著駿馬,、高舉鋼釬奮勇向前的煉鋼工人形象,。整個造型氣勢宏大,動感強烈,,表現(xiàn)了改革大潮中鋼鐵工人的精神氣質,,書寫了鋼鐵事業(yè)高速發(fā)展、騰飛猛進的新篇章,。”
《盛世中華世博龍》
“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導師告訴我小到首飾設計,,大到城市雕塑都要讓這門技藝有所展示。延伸泥人張的空間,,使得它的表現(xiàn)力和影響力更拓展了,。”2010年創(chuàng)作的《盛世中華世博龍》高300公分,作品采用鑄鐵,、金,、玻璃鋼等綜合材料創(chuàng)制,手繪色彩,。作品運用中華龍文化元素與人有機組構于實,、虛二形并到式構圖中,龍身以段式相接形式可無限延長,,觀者可以在其下方祝簽上留下祝語,,成為一件互動性很強的藝術品。作品主體人物以黑,、白,、黃三種膚色的兒童,代表世界的未來與希望,,坐騎為虎,,意喻主辦時間為中國生肖虎年。支撐物為天壇變體高浮雕,,代表參展者的地域為首都北京,。該作品容凝中國傳統(tǒng)生肖文化和吉祥文化,并承載所有參與者的祝愿而被永遠銘記于歷史中,。“這件作品既用了泥人張的技法,,同時吸收了民間藝術和當代藝術的語言,,因此說時代的變化,,泥人張應該有一個大的概念,不僅僅是放在架子上,,必須是用泥做的,,彩塑的概念是很寬泛的,包括傳統(tǒng)和當代,,同時大的公共環(huán)境和各種藝術材料與形式的空間,,泥人張的立體造型都應該參與。”
從“家族”到“院校”的傳承之變
據(jù)張锠介紹,,之前泥人張的傳承是具有“家族密技性”的,,甚至還有“傳男不傳女”的規(guī)矩。不過從張锠的父親開始,,為了這門技藝更好地傳承,,跳出了家庭門檻,,進入社會,招收外姓徒弟,,開班授課,。1981年,張锠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教授“彩塑藝術”,,他將“泥人張”彩塑藝術進行總結,形成了科學,、嚴謹,、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我教授的課就是《彩塑》,,是清華100個精品課程之一,。主要分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兩大塊,課時為八周,。首先有一套科學嚴謹?shù)慕滩?,比如彩塑的歷史沿革、彩塑的藝術風格等等,,第三部分是藝術實踐,,涉及塑與繪兩部分以及藝術表現(xiàn)。其內容包括藝術構思,、藝術構圖,、藝術概括與夸張、藝術技巧與語言等,。”
《聶小倩》
張锠將“泥人張”傳承下來的技藝以及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為口訣,,如“三不”:衣不傷體,衣不腫臉,,衣不魚刺,。張锠的彩塑課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每一課結束我都要親自示范,,給同學現(xiàn)場做一個泥塑,,用傳統(tǒng)的泥人張技法從頭做到身體,讓同學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比例,、結構,、體積。每次示范完傳統(tǒng)的,,還有一個裝飾變化的,,變形的。如何夸張變化,,強調哪些東西,,如何變得可愛,、有趣,這是我們追求的,。”
如今的“泥人張”在本家族已經發(fā)展到第六代,,張锠也在培養(yǎng)自己的小孫子對泥塑的興趣,而從學院體系和“大泥人張”的概念來看,,“泥人張”的徒弟們已經遍布全國乃至世界,,“我的一位日本的研究生,現(xiàn)在在日本從事工藝行業(yè),。”張锠老師的多位學生如今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都已經是該學科的帶頭人,繼續(xù)傳承“泥人張”技藝及其精神,,今天“泥人張”的發(fā)展,,正如郭沫若先生曾在1963年首屆“泥人張”彩塑展上題詩所言:“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編輯:陳佳
關鍵詞:張锠 “泥人張” 傳承與創(chuàng)新 “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