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拍賣時刻拍賣時刻
風水輪流轉:文學手稿走紅拍場的秘密
圖注:陳垣先生著作和稿本
來源:美術報
幾乎每隔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都有一兩種藝術品成為新寵,,一方面是拍賣公司,、古玩界、收藏經紀人“事先看好”了某些類別的藏品有潛力,,就先期大量“囤貨”,, 通過人脈之口口相傳,專場拍賣的推動,,更多以眾媒體及輿論之“概念引導”炒作這類拍品,;另一方面,在此類古董或名家書畫被炒熱,、追捧,,此后的一年半載或較長的時間里,這些藝術品被一般收藏者因從眾心理驅使而“爭購”,,使其逐漸“干涸”,。而由于市場“永遠逐利”的本性,獵尋新的藏品目標就成為下一步的必然選擇,,就如同不斷循環(huán)的“明星制造”業(yè),。
近年來,通過市場觀察,,筆者發(fā)現,,“文”字號藏品已越來越多地受到藏家、投資者的熱捧,,除了尤以古籍碑帖,、文房清供,、文人手札等為顯,幾成“薄發(fā)”之勢,。此“薄發(fā)”或曰“勃發(fā)”,,“包裝”、“炒作”因素少,,實乃20多年來中國拍賣業(yè)日漸圓熟,,藏家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鑒藏理念到位之“厚積”的結果,。
固然,從一個大的概念來說,,所有的藝術品都是文化產品,,民族的審美旨趣、宗教與習俗,、其時的人倫教化需求,、歷史、科技等要素均溶在其中,。但本文所指的“文”物,,是一個狹義的概念,不包括一直風行拍場的“文人”書畫,,或瓷器中具有濃郁文人畫特質的淺絳彩,。
古籍碑帖,是“文”物的最集中載體,,承載著“紙上”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某種程度上來說, “文”物市場吃香,,拍場走紅,,就是中國古代“上層建筑”之意識形態(tài)“吃香”、“走紅”,,而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形態(tài)到今日能被“看到”、“觸摸”,,進而可以捧回家細細研思,就是靠留存于書冊上的文字,、圖式所賜,。因為有了百年千年相隔,,它們被稱為“古籍”,、“碑帖”,。古籍碑拓近年在市場上非常火爆,。在2013年的春秋兩拍中,,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時,、西泠印社,、中貿圣佳、上海朵云軒,、北京誠軒、北京榮寶,、北京華辰等10家拍賣公司,,共推出了“古籍碑帖”專場20個,,成交4226件(套),,成交額為3.3億元,。此外還有北京的中國書店,、上海的嘉泰、博古齋,,天津的鼎晟、立達,,南京的盤龍等,,均專事古籍拍賣,。2012年北京匡時夜場拍賣,,“過云樓藏書”以2.162億元人民幣成交價,創(chuàng)下中國古籍拍賣的世界紀錄,,一年后匡時秋拍的北宋刻本《禮部韻略》,也以2990萬元創(chuàng)當年高價,。
古籍碑拓為什么“吃香”?除其本身因為資源稀缺,、贗品較少等優(yōu)勢外,主要還在于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紙上”的集中體現:經史子集,、碑文拓片等,。而當下之時代,,現代化,、全球化一日千里,,相對于現代化帶來的“機械化”,、“電子化”,,帶有人類原初詩情畫意及手工體溫的藝術品、工藝品,,變得更為稀有而可貴;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越來越靠近歐美文化之傾向,,使民族文化被極大削弱,古典文明的力量被消解,。喜歡中國古典藝術品的買家,,幾乎都是對傳統(tǒng)的,、民族的文化,,懷有深厚感情者,。一方面,他們買這些藝術品,,固然有投資的取向,,但喜愛這些藝術品之美和民族審美特質,,應是最初的出發(fā)點和最后的落腳點。并且,,越是現代化,、全球化的語境,,越能從“比對”中凸顯出自己的民族特性、傳統(tǒng)之優(yōu)異,。我們姑且借用詞語“吃香”,其實只是想表明:并非因為是現在被“感覺到了”,、“被發(fā)現到了”而擁躉它,,促其走紅,,而是它本身的“回歸”——撣去其上被歲月和記憶遺落而積起的灰塵,,讓它呈現出應有的迷人狀態(tài),。
事實上,,古代“耕讀”社會,,“耕”即是讀書,,即是崇文,。著書立說、刊刻書冊,、惜字藏書等一直是風尚,,在古人精神生活中地位很高,。文章乃“經國之大業(yè)”,,無論是皇家,、官舍,,還是民間鄉(xiāng)紳“詩書傳家”,對建藏書樓均非常重視,,古董反倒是作為一種“玩意”,,被歸為生活調劑,、嗜好之范疇?! ∽咔问袌龅?ldquo;文”字號,除了古籍類,,另一大類是文房雅器。文房類用具的材質較為豐富,,有金、玉,、石,、瓷,、銅,、犀,、玳,、木、竹等,。作為古代文人的日常用品,,文房雜項保留至今總體數量不是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的制作數量也不是特別多,且絕大多數集中在“識文斷字”者手里,。而制作工藝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匱乏,民間流傳的多是家族手工業(yè)作坊式制筆的工藝流程,,“指導材料”少,,也直接影響了“產品制作”,。文房四寶,、印章,、印盒水盂,、筆筒,、筆洗,、鎮(zhèn)尺,、紫砂壺,、鼻煙壺,、硯屏,、文玩核桃、手串等文房雜項,,一般都具有小巧,、精致,、優(yōu)雅,、文氣等特點,,它們既可為習字,、作畫,、熏香之實用,,也是修心怡情養(yǎng)性的陳設品,,甚至是娛樂休閑之器物,。而今日很多都市人,,居家都辟有大書房,,里面配備了電腦,、音樂播放器等現代電器。如有文房清供等“請入”,,則更能增添古雅恬靜之氣,將書房營構成一種清和雅正的“精神道場”,,成為現代人釋放壓力,、心靈棲居,、情愫游逸的一個美妙所在,。由此,,從古玩店到拍賣場,,文房類藝術品的“吃香”成為一種必然,。以硯臺、古墨等文房四寶為例,,近年市場價持續(xù)上升,,古墨價格從數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手串、佛像,、佛珠,、熏香等也逐漸走俏。有資料統(tǒng)計,,2013年中國嘉德等國內10家著名公司共推出過40個文房清供專場,,成交3110件(套),成交額高達7.19億元,。其中北京保利春拍的“燕閑清賞——翦淞閣文房古器錄專場”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和8892.95萬元的成交額,,西泠春拍的文房清玩·晚清四大家篆刻專場也100%成交。就像西泠印社拍賣公司總經理陸鏡清說的那樣:“文房藝術品是‘小中見大’的,,‘小’是價格上的小,,‘大’是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大。文人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文房又是最能體現文人精神的,。”
文人的文稿手札、名人的題跋墨跡等,,是這兩年備受矚目的拍場新品,,也是“文”字號走紅的后起之秀。拍場熱捧的“文人”,、“名人”,,包括政治文化界名人、專家,、教授,、學者、演藝界人士等,,這個群體“產出”的信札﹑條幅,、對聯(lián)、筆記,、手稿,、題詞﹑手書古詩文﹑臨摹寫生等,品目很是豐富,。
筆者打開手邊的《光明日報》,,在“美術版”上便刊發(fā)了整版的“大家墨跡”,這批選登的“文史翰墨——首屆中華詩書畫展”,,實際上就是“文化名人”作品,。這些作品既有鴻函巨櫝的珍藏手稿﹐也有俛拾才思的自書詩文﹐更有筆墨橫姿的妙手丹青。介紹提到的文化名人有袁行霈﹑饒宗頤﹑吳小如﹑馮其庸﹑葉嘉瑩﹑戴逸﹑劉征﹑湯一介﹑傅熹年﹑王蒙等,。
文人,、名家手跡的拍賣,,以可供套現的信札為寵。2014年春季歌德藝術拍賣,,“趙慶偉藏名家文稿遺墨”專場座無虛席,。該專場呈現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大家的手寫書稿原稿,開啟了手稿收藏新領域,,成交率高達95%,。其中王朔手稿《一種感覺》,是當時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28.75萬元成交,;錢鋼的報告文學手稿《唐山大地震》以16.1萬元成交。近兩年,,史家的純粹學術著作和稿本,,也走出了“枯燥無味”故紙堆,開始被藏家認可,。繼2012年“南長街54號藏梁啟超重要檔案”公開拍賣后,,2014年6月13日“陳垣先生著作和稿本”也在廣東崇正拍場以630萬元人民幣整體落槌。盡管拍賣之前已引起中山大學,、中山圖書館,、北師大圖書館和新會圖書館的極大關注,但最終結果不是學術機構購藏,,而是為私人藏家奪得,。事實上,除重大的史料與研究價值外,,這批手稿文獻的另一大亮點是其書法價值,。陳垣擅長書法,字體近似米芾,,瀟灑流暢,,晚年依然筆力雄健,令人追慕,。
市場有“需求”,,拍賣公司就不會放過“商機”。以西泠拍賣為例,。2009年秋,,西泠首度推出“名人手跡·碑帖書法專場”,隨后幾年精心梳理推出“近現代名人手跡暨紀念辛亥革命專場”,、“近現代名人手跡暨紀念對日抗戰(zhàn)七十五周年專場”等,。專場每次推出大約200件拍品,成交率每次達90%以上,。2013年秋拍,,他們將名人手跡的征集范圍擴大到了國際,推出“中外名人手跡專場”,。專場中國部分的拍品,,包含了辛亥前賢、國共兩黨黨史重要人物遺墨,,臺灣“中央研究院”重要文史資料,,以及林語堂、沈從文,、陸小曼等民國名士和鄧麗君等華人巨星相關藏品,。其中一封來自周恩來、陳云關于成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通信,,以235.75萬元高價成交,,而外國名人手跡是國內拍場首次規(guī)模性推出的拍賣,匯集了狄更斯,、哈代,、柯南道爾、雨果,、左拉,、大仲馬、小仲馬等重量級作家的親筆信,,羅斯福,、丘吉爾等政治大腕的親筆信,以及愛因斯坦的書信,、好萊塢影星及音樂家簽名照等,。 更早以前,,明清文人,、名家的信札尺牘,已為目光獨具者注目并搶得先手,,如2008年,,著名演員張鐵林以250萬元買下清代畫家趙之謙的《國朝漢學師承續(xù)記》手札三十九通,2009年陳獨秀,、梁啟超與徐志摩等致胡適的一批書信,,為藏家斥資744.8萬元奪走。
“文”物走紅拍場有何真正的“秘密”,?那就是“文”物越來越深地契合目光敏銳,、文化層次漸高、投資愈加理性的收藏家的雅正選擇——古籍碑帖,,滿足身處現代科技與全球一體化的當下都市人,,對中國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再回歸”的感知,、體認;文房清玩則能紓解現代人的競爭壓力,,陶冶精致文雅之情趣,,安撫孤寂中的閑適和不安;文人信札滿足普通人“走進名人精神世界”,、“觸摸名人心跡”的好奇,,破除對名人及某些歷史細節(jié)的“神秘”,并且,,將一些獨特文獻資料“歸我獨藏”,,涌出文化占有感和欣喜感。此外,,作為投資品,,“文”物一直以來學術梳理不多,系統(tǒng)性不高,,也沒有被資本規(guī)模運作,,其市場價相對平穩(wěn),為投資入手最佳之機,。
這些拍品本身含有豐富的歷史,、藝術等價值并稀缺,拍場又是你競我爭的一種業(yè)態(tài)趨向,,故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收藏家投資者們,,便因此能集聚起“文化夢”——拍賣競得“文”物。如此收藏行為,,既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又有前瞻向好的投資回報,如是,,“文”物不“走紅”也難,。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手稿 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