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吉林33萬枚日軍遺留化學武器開始試銷毀(圖)
通往哈爾巴嶺日軍遺留化武銷毀基地的路已被封鎖,進出需要專門機構核發(fā)的通行證,。京華時報(微博)記者李顯峰攝
敦化大橋村還遺留不少廢炮彈,。村民老杜的地里還埋著一顆半噸多的航彈,。
通往哈爾巴嶺日軍遺留化武銷毀基地的路已被封鎖,,進出需要專門機構核發(fā)的通行證,。京華時報(微博)記者李顯峰攝
昨天上午,,在吉林敦化境內的哈爾巴嶺深山,,中日雙方共同宣布哈爾巴嶺日本遺留在華化學武器試銷毀作業(yè)正式開始。
哈爾巴嶺是中國境內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日遺化武埋藏點,,該地埋藏日遺化武約33萬枚,。
二戰(zhàn)后,日遺化武在中國埋下巨大隱患,。處理日遺化武,,既是解決中日間重大歷史遺留問題的風向標,也是日本對《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遲來履約。日本本應在2007年4月前銷毀遺棄在華全部化學武器的承諾,,延期至今,,仍未完成。
中毒少年
11月26日晚,,敦化,,23歲同庚的周桐、于志剛來到“發(fā)小”劉浩的家碰頭,。
“你沒以前結實了,。”多年不見,周桐把手搭在于志剛身上說,。于志剛面露無奈,。他身材略胖,戴著一頂遮沒耳根的帽子,。他告訴周桐,這兩年哪也沒去,,“一直在家養(yǎng)病,。”戴帽子就是因為身體虛,“怕風”,。
十年前,,2004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們在敦化馬鹿溝的一條小河里撿到一枚炮彈,。馬鹿溝地處深山,,歸蓮花泡林場管。因為祖母,、外祖母居住于此,,他們常來這里。
那場遭遇被稱為“蓮花泡7·23事件”,。周桐記得,,那天,“發(fā)小”劉熾也在場,,是他最先發(fā)現(xiàn)炮彈的,。四人當時在河邊玩耍。淺水清澈見底,,一個橢圓形的物體斜著扎進泥里,。周桐上前,抱著它慢慢拔出,,挪在岸上,。炮彈大約七八斤重,斑駁的銹孔里全是泥。
周桐撿起一根樹枝,,捅入彈體,。黃色的液體淌了出來。他把樹枝向外一拔,,一些液體沾到劉浩小腿,,劉浩右手一摸,手指上也沾了些,。
一股刺鼻氣味彌漫開來,。于志剛當時就跑開了,“是一股酸臭味”,,他向京華時報記者回憶,。周桐抱起炮彈,后來又扛了一會兒,,他的右大腿和背上都沾上了黃色液體,。不久,他撂下炮彈,,將之立在河邊,。
“當時都小,不知道這東西有毒,,完全沒意識,。”周桐說。他和劉浩在河邊清洗了沾過液體的部位,。“當時沒有感覺,,到了晚上,沾過液體的地方通紅一片,,針刺一樣疼,,醒來之后,上面全是水泡,,像燙傷的,。”
開始家長沒太在意。后來,,兩個孩子的水泡愈加嚴重,,有村民懷疑他們中了毒。此事上報到林場,,再逐級上報,,延邊州及敦化市組織衛(wèi)生等部門到林場調查。4個孩子均被送醫(yī),,于志剛和劉熾并無大礙,。
敦化市醫(yī)院燒傷科的醫(yī)生診斷分析,,劉浩和周桐可能中了芥子氣毒。這個判斷事后被專家確認,。
他們在河里挖出的是一枚化學武器—芥子彈(或稱芥子氣彈),,這些孩子當時不知道芥子氣的惡名—在諸多劇毒氣體中,芥子氣號稱“毒氣之王”,,不僅殺傷力大,,還將對受害者造成巨大痛苦。
劉浩和周桐說,,他們現(xiàn)在的身體免疫力差,,一直在吃藥。
“從那件事之后,,我的免疫力變差,,經(jīng)常感冒。”于志剛懷疑,,他手抖的毛病是當年聞到毒氣留下的后遺癥,。北京宣武醫(yī)院的診斷記錄顯示,他的病癥為“骨髓空洞”,,“醫(yī)生懷疑是接觸過有毒的化學物質”,。
侵華遺毒
“蓮花泡7·23事件”發(fā)生后,中國外交部向日本提出嚴正交涉,。日本專家隨后確認傷人炮彈為日本遺棄的化學武器。調查人員在蓮花泡附近發(fā)現(xiàn)30多枚炮彈,,至少26枚被確認為毒氣彈,。
這只是日遺毒彈的冰山一角。
二戰(zhàn)時期,,日軍在中國多個戰(zhàn)場上大規(guī)模使用芥子彈等化學武器,。一戰(zhàn)時期,德國最先將芥子氣彈制成的炮彈投入戰(zhàn)場,,引得各國效仿,。一戰(zhàn)中,芥子氣造成了6800多人死亡,,后來,,它被世界各國定為非人道主義武器。
日本學者吉見義明根據(jù)檔案資料統(tǒng)計,,日本從1931年到1945年共生產(chǎn)毒氣7376噸,,裝填毒氣彈(筒)751萬多件。戰(zhàn)敗時,,留在日本本土的毒劑有3875噸,,其他3500多噸都在中國戰(zhàn)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將大量化學武器分散遺留在中國境內,。后來發(fā)現(xiàn)日遺化武的省、市,、自治區(qū)達10多個,,尤其在日軍準備對蘇作戰(zhàn)的東北地區(qū)、戰(zhàn)爭物資集散地南京地區(qū)以及中國東南部大城市和交通干線,,數(shù)量眾多,。
日軍在敦化遺毒最多。敦化位于吉林省東北部,,在日偽時期,,既是日本關東軍的軍事重鎮(zhèn),也是日偽對蘇作戰(zhàn)的重要防線,、戰(zhàn)略要地和物資集散地,。在偽滿鐵路當過火車司機,現(xiàn)年90歲的陳延生是一名歷史見證者,。
陳延生向京華時報記者回憶,,“8·15”投降前的一個多月,駐在牡丹江的關東軍第一軍撤到敦化,,同時運來大量軍需物資,。“每天約4列,每列38節(jié),。炮不多,,主要運的是炮彈。”
陳延生說,,他當時發(fā)現(xiàn)一件怪事,。軍列到達敦化后,有中國勞工搬運炮彈,,中間的車廂,,日本兵也搬炮彈,但與眾不同,,“都經(jīng)過特殊訓練,,炮彈輕拿輕放,不是放在地面上,,而是下坑埋”,。
這個疑惑日后被揭開。陳延生后來進入縣政府工作,,參與日遺廢,、毒彈的處理,,方知當年日本兵搬運的是毒氣彈。陳延生介紹,,經(jīng)過調查,,日軍當年還用汽車將這些毒彈送往敦化的秋梨溝、馬鹿溝等地,,有的拋棄在山野,,有的被埋在地下。
對于敦化日遺化武的分布,,吉林省博物院現(xiàn)任副院長趙聆實曾作調查,。趙撰文稱,1945年8月19日,,蘇軍攻占敦化,,日軍運來的這些毒彈因蘇軍推進迅速未派上用場,就這樣大量被留在了敦化,。“當時,,蘇軍炸毀了一小部分炮彈,因無人管理,,其余的炮彈(含毒彈)散落到敦化10個鄉(xiāng)鎮(zhèn)的田間,、沼澤、荒野及灌木林中,,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北起爾站西溝河,,南臨大林水庫,東毗安圖縣亮兵鄉(xiāng)大西村,,西至江東鄉(xiāng)萬福村,,南北縱長85公里,東西橫向最寬36公里,、最窄12公里的廢、毒彈散落地帶及敦化偏北30多公里的額穆鎮(zhèn)及黑石鄉(xiāng)兩處遺留地,,總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
編輯:羅韋
關鍵詞:哈爾巴嶺日軍遺留化武銷毀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