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高倉健與中日關系的“蜜月期”
原標題:劉迪:高倉健與中日關系的“蜜月期”
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因惡性淋巴瘤于11月10日在東京去世。他主演的《追捕》1978年在中國公映,,引發(fā)巨大轟動,,他也因此成為一代人的偶像,。
高倉健走了,。他的離去,,不但深深震撼日本社會,,也引起中國民眾普遍的嘆息,、扼腕。畢竟,,他的形象深深嵌入一個時代中國人的記憶,,也讓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日本明星懷有一種特殊的熱情,。
在日本,,人們認為高倉健予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幸福的黃手帕》,但在中國,,卻是《追捕》,。這部電影拍攝于1976年,1978年譯成中文,,1979年上演,。這是“文革”后中國引進的首部日本電影。高倉健扮演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硬漢杜丘,,深深打動了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觀眾,,也讓中國透過高倉健、透過這部電影,,了解到日本,、了解到現代化社會。1979年,,筆者正在讀大學二年級,,曾找到這部電影的原作,、西村壽行的日文版小說《你啊,越過憤怒的河吧!》逐字閱讀,。
當時人們對《追捕》這部電影的解讀,、想象,遠遠超出作品本身包含的意義,。當時,,“日本”與“現代化”重疊,我想很多人都是通過這部電影思考日本模式對中國的意義,??催^這部片子的人,肩扛著改革,,走過30余年,。回想起來,,如果說這部片子究竟給了他們什么,,或許可說,以這部片子為代表的那個時代日本影片,,刺激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對現代國家,、現代化的向往。
那個時代的日本電影,,成為改革之初一代現代化社會的窗口,引起普遍的感動,。張藝謀就從日本電影受到很深影響,。在他記憶中,那個時代是揮之不去的,。后來張藝謀邀請高倉健拍攝了《千里走單騎》,。片中高倉健寶刀不老,演技爐火純青,。盡管情節(jié)單純,,但卻以演技感人。這部片子還了張藝謀夙愿,,也表達了他的“鄉(xiāng)愁”,。張藝謀還想重尋上世紀70年代末的那種普遍的感動。盡管各種功課十分到家,,但時代已經遠非敞開國門之初,,他無法喚回一個時代。
恐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120余年以來中日關系最“溫馨”的時代。中日政治家,多以大局出發(fā),,維護來之不易的兩國關系,。人們記得,1985年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但他得知中國人民對其行為的反應后,,即決定不再參拜。他的行動與決斷,,與此后某些日本政治領導人比,,立見高低。
在中國,,如高倉健那一代人影響力,、號召力的日本人已經無幾。高倉健的離去,,也許象征一個時代開始落幕,。想到此不禁有種蒼涼。這幾年,,中日關系漸行漸遠,。盡管今天的中日兩國,分別進入不同的時代,。高倉健那一代的日本明星,,在中國享有崇高的地位。中野良子,、栗原小卷這些文化界人士,,以他們的職業(yè)操守、責任感,,連接了中日兩國民間,。高倉健一代,給中日兩國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這就是,,相信民間的力量,相信文化的力量,。
今天,,中國把注意力日益轉向周邊國家。中國決心與亞洲國家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這必將是亞洲人民,、亞洲文化融合的歷史性轉變,其中包括新亞洲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這個巨大的洪流中,,希望看到高倉健的繼承人,。▲(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高倉健去世 中日關系 追捕 幸福的黃手帕 千里走單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