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自拍成癮”是精神??? 專家:心理脆弱的表現
▲“到此一游”式自拍占用觀光的時間,,不利于大腦認知加工形成美好記憶
▲心理專家建議不要把所有自拍照都分享上網,,盡量只和認識的熟人分享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已將‘自拍成癮’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但不久該消息被指失實,。其實在學術上,權威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SM-V)對所有精神疾病都有著嚴格的界定,,個別條目的微小變更都可能引發(fā)曠日持久的爭論,,而“自拍成癮”本身是不可能被權威機構草率地認定為精神病的。但是,,過度沉迷自拍,、炫耀式分享等行為可能是心理脆弱的病態(tài)表現。心理專家稱,,自拍其實是人類在進行自我探索,,而光顧著拍照則容易忘記體驗生活。
病例:自拍少年每天狂拍10小時
英國男生丹尼·鮑曼從15歲開始玩自拍,,從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他每次洗漱前都會自拍10張,上課時每小時要溜出去3次自拍,。后來他休學在家專心自拍,,曾6個月時間足不出戶。他經常盯著影星偶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照片模仿自拍,。為了獲得一張令自己滿意的完美作品,,他每天會花10小時自拍200多張照片。
鮑曼經常把自拍照上傳到“臉譜”網站,,十分關注別人的評論,。他說:“有人說我的鼻子太大,其他人攻擊我的皮膚,。我開始上傳更多自拍照,,試圖獲得朋友們的認可。當有人贊揚時我感覺很好,,反之則令我悲傷,。”他的夢想是當一名模特,但一家模特公司說他體形不適合,,令其自尊心深受傷害,。他在自暴自棄之中體重驟降12.7公斤,后來他發(fā)現自己拍不出完美的自拍照,,就企圖吃藥自殺,。幸好媽媽及時發(fā)現,把他送到醫(yī)院接受“技術癮”,、強迫癥和身體變形障礙的治療,。在康復期間,他堅持7個月沒有自拍,,努力回歸正常生活,。
自拍是人類正常的自我探索
“自拍是精神病”的謠傳說明,很多人對這種行為看不順眼,。有人認為自拍是自戀的表現,,甚至說成是“世風日下”。對此,,美國媒體心理學家帕梅拉·拉特利奇博士肯定自拍及網絡分享是正常的舉動,,人類天生就喜歡關注自己的外貌,總是愛跟長得好看或者不好看的人進行比較——這是一種對自我進行探索的行為,。
人類的自我探索歷史悠久,,不斷的自我觀察和研究為的是搞明白“我是誰”。了解自己的最有效方式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觀察自己,而自拍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古人沒法自拍,,只能描畫自己的肖像,但這是少數貴族,、富人或者畫家才能享受到的權利,。隨著手機前置鏡頭成像功能日益完善,自拍瘋狂普及——據估計,,2014年人類拍照約8000億張,,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自拍照。自拍照相當于傳統(tǒng)的自畫像,,但自拍照具有即時性,、私密性和隨意性,既能展現真實的自我,,又能完全由自己掌控,,拍得不好可以立刻刪除。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和同類進行交流,,在自己的族群內獲得認同、重視乃至欣賞,。自拍后的網絡分享行為正是社會性的表現,,相當于問大家:“你喜歡我的這個樣子嗎?”很多名人就經常發(fā)自拍照,,以此培養(yǎng)了大量粉絲,。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自拍成癮 自拍 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