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兩院院士談院士制度:取消部門推薦成改革焦點
去年,農(nóng)工黨中央的政協(xié)提案中,,建議取消歸口初選部門與省市推薦方式,,完全由各學會負責推薦院士候選人。
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科學院和工程院分別征求過意見,。王夢恕給他所在的工程院提交了一份書面意見,,建議取消工程管理學部——在工程院各個學部中,該學部最為人詬病的是,,一些院士同時是官員,。2000年工程管理學部設(shè)立時,就有不少院士擔心它變成“官員和企業(yè)家的俱樂部”,。
他還主張,,工程院評選院士時,專業(yè)設(shè)置要合理,,不要“太雜,、太俗”。比如環(huán)境與輕紡工程學部的謝劍平院士,,出自煙草專業(yè),,當選之后爭議不斷。謝劍平的老師,、已故的朱尊權(quán)院士,,也是煙草生產(chǎn)與加工技術(shù)專家。此外,工程院還有“調(diào)料院士”,。
王夢恕對記者說,,據(jù)他所知,謝劍平院士的工作很扎實,、品德也很好,,“煙草院士”引起爭議,背后是學部專業(yè)設(shè)置的問題,。應(yīng)在國家更為重要的學科領(lǐng)域遴選院士,,而現(xiàn)在的學科太多,、太雜,。
“我自己的感覺,總體來說院士制度是個好制度,,包括遴選過程是好的,。”周其鳳指出,除了客觀的學術(shù),、道德等標準之外,,院士評選難免有人的因素起作用。比如,,一位院士與候選人有很大的矛盾,,就可能會極力反對,但這不是制度的問題,,任何制度都無法去除人為因素,。
他以自己所在的化學學部舉例說,投票時除了考慮學術(shù)水準和貢獻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學科的平衡,化學的分支很多,,大家會考慮不能讓院士都集中在一個分支,。“平衡”只是開會時主持人會提醒大家,適當考慮這個問題,,但是怎么投票,,仍是院士自己的權(quán)力。
曾宣布放棄參評院士的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也公開表示,,評選中科院院士的體系,,“大體上是比較公正的”。
“見了院士要尊重點”
在院士評選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做過大量探索,評選辦法不斷修訂和完善,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1992年通過,,此后每兩年修訂一次,,迄今已改了10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用這句話來形容院士評選并無不當。2010年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在做工作報告中坦言,,院士增選工作受到的干擾有所增加,如候選人或其所在單位“助選”,、“拉票”行為以及“集成,、包裝”現(xiàn)象等。
在次年的增選中,,中國工程院給候選人發(fā)了一封公開信,,重申要杜絕助選、拉票等干擾院士評審和選舉的不正當活動,。工程院院士聞玉梅,、莊輝、曾溢滔,、秦伯益發(fā)現(xiàn),,在公開信發(fā)出后,“助選”人員仍不放棄活動,,甚至以主管部門的身份向院士“推薦”,,繼續(xù)拉票。4位忍無可忍的院士聯(lián)名寫了一篇短文,,題為《我們的心聲》,。
他們指出,在某種程度上院士成為某些單位的“學術(shù)資源”,,或是某些單位領(lǐng)導的“業(yè)績”,。有些單位不惜出資“公關(guān)”、“包裝”,。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長江學者李永丹參加過“我心中的中國科學院”征文,,他呼吁讓院士“走下神壇”,。他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初院士數(shù)量很少,,項目評審也少,90年代中期,,科技經(jīng)費多了,,論證會也多了起來,,往往要請幾位院士出來,把他們“抬得高高的”,,院士在資源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到了新世紀,各個單位就都明白了,,原來院士多,,有這么多好處,于是各單位在推舉院士上,,也都熱心了起來,。科技界的少數(shù)擅鉆營的人,,也看明白了門道,,院士增選成了‘小華山論劍’。”
李永丹參加過一個學術(shù)活動,,組織者在排主席臺上的座次時,,要請院士坐主席臺,,問哪一位外賓是院士,。恰有一位是一個小國家的工程院院士,就被安排坐在了主席臺上,,而另一位外賓,,是國際上一個大的學術(shù)領(lǐng)域的主席,卻沒有被請上臺,。開幕式上還強調(diào),,臺上坐的,都是學術(shù)地位崇高的院士和政治地位崇高的領(lǐng)導,。
他注意到,,那位沒坐主席臺的國際聯(lián)合會主席,到中國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
這幾年,,一些跟李永丹同齡的學者當了院士。有一次,,他與一位老朋友,、新院士開了幾句玩笑。過后,,另一朋友提醒他——永丹,,你以后見了院士要尊重點。
公關(guān)可能起到反作用
“有些院士年老了,、糊涂了還去管事,,這個顯然不好,,我們是堅決反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數(shù)學家袁亞湘對記者說,。
袁亞湘也希望破除對院士的盲目崇拜。“你要淡化‘院士’,,比如你采訪我,,你可以介紹我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但是不要動不動就說是‘院士’,。”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別說是我們普通的院士,連白春禮這樣的科學院院長,,都經(jīng)常被報成‘白春禮院士’,。‘院士’最好不要出現(xiàn)在媒體。”袁亞湘說,,國外媒體報道會說某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不會寫院士等頭銜。在國外開學術(shù)會議,,誰也不會強調(diào)你是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而是會介紹你是哪所大學教授,不會加個“院士尾巴”,。
他記得,,1996年自己還是個年輕學者,去參加香山科學會議,,自己的名字就插在很多院士中間,,比如北大的張恭慶院士、中科院的楊樂院士等,,沒人在意這種事情,。但是現(xiàn)在不管去哪里開會,一般都先把院士放在前面,,可見風氣的變化,。
他認為,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門有意把院士的牌子“抬”了起來,, 把本單位幾個人當了院士當成政績,,花了很多功夫去做工作。要管住的是那些給“院士”稱號附加太多利益,、把院士捧得過高的人,。
“我們這些人,對‘跑院士’的人不齒,,見都不見,。評新院士時還是非常嚴格的,。反過來說,院士評選上沒有這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袁亞湘說,。
“公關(guān)不見得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赡軙蜇摲帧?rdquo;周其鳳告訴記者,,公關(guān)很多時候會給人們留下不好的印象,。
對于院士制度改革,袁亞湘表示,,院士們左右不了外界因素,,從自身來講,改革就是要把國內(nèi)最優(yōu)秀的,、各個學科有影響力的,、學問上的確有突破性成果的人選進這個圈子。他覺得,,個別院士,、個別院士候選人的問題,不能擴大到整個制度上的問題,。“你不能因為張曙光的事情來否定整個院士制度,。這個邏輯是非?;奶频?。而且他還沒選上院士。”
另一方面,,袁亞湘強調(diào),,一個人能否當選院士有很多影響因素,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完全具有院士水平,,卻與這個稱號失之交臂,。這跟諾貝爾獎總有“遺珠”一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袁亞湘強調(diào),,更應(yīng)盡量淡化“院士”這個頭銜。“當前的問題,,還是需要大家回歸自然,,淡化院士。”
編輯:付鵬
關(guān)鍵詞:院士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