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華光
據(jù)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鄒傳志介紹,,楚式漆器多由楠木和樟木為原材料,。一般漆器要經(jīng)過設(shè)計造型,、雕刻,、打磨,、修漆,、補(bǔ)灰,、上漆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彩繪,。漆器髹飾以黑漆配上紅,、黃,、金等色繪飾,線條縈回,。其圖案精美,,色彩濃重,因自古楚人尚鳳,,且楚人還有“九頭鳥”之稱,,所以楚式漆器上的圖案多以鳥類、尤其是鳳類為主,,另還有龍,、麒麟等神獸,也常出現(xiàn)在楚式漆器上,。
漆器的魅力不僅展現(xiàn)在藝術(shù)審美上,,實用價值的廣泛融合更是為它增添了大批忠實的蹙擁。據(jù)荊州市群藝館專家介紹,,在2000多年不斷的傳承中,,楚式漆器技藝發(fā)展脈絡(luò)清晰,從最開始的貴族身份象征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漆器的品類越來越齊全,,技藝越來越精繁。各種胎質(zhì),,異樣形制,,應(yīng)有盡有,,雕鏤刻畫、鑲拼巧飾無所不能,。但最有特色的則是榫卯彩繪木雕,、金漆盆盤和甲骨胎漆器。
榫卯組合是荊楚髹漆彩繪木雕的第一特色,。榫卯是中國傳統(tǒng)木工藝的絕活,,而將榫卯用于木雕組合,則是楚人的創(chuàng)造,,由于木雕組合多是異形榫卯,,除了要能熟練的應(yīng)用傳統(tǒng)木制家具的多種榫卯形式,還隨形獨創(chuàng)了許多無名榫卯形式,。彩繪是楚式髹漆木雕的另一特色,。以紅黑金(黃)為基本色調(diào),顏色飽和,,瑰麗雅重,,在地下水浸泡中,歷時二千余年仍光彩奪目,,主要是因為彩色漆料完全選用礦植物色素,,遵照古法炮制。髹漆彩繪榫卯木雕類的作品非常有藝術(shù)特點,,無論是動物,、人物,花卉造型,,都浪漫神秘,,瑰麗奇異,使人過目難忘,。裝飾紋樣也是以鳳鳥,、龍蛇、虎鹿,、花枝,、祥云為主題而千變?nèi)f化。如以鴛鴦造型的“鴛鴦豆”,;以金鳳和蓮花造型的“金鳳蓮花豆”,;以鳳鳥造型的“雙連杯”;以鴛鴦鳳鳥造型的文房用品,,如硯盒,、筆架、紙鎮(zhèn),、印泥盒等,;以鳳虎鹿造型的“虎座立鳳”和“羽人”等等。現(xiàn)在流傳最廣的代表作品是“挑擔(dān)鼓架”,。
“金漆盆盤”原指楚國民用漆器中的杯盤盒勺,,因工藝簡單,當(dāng)時以制作精細(xì)工藝品為主的楚國作坊,,多不生產(chǎn)此類物品,,一般都來自外地,后因需求量大增,,元末明初開始在荊沙制作,,并以“金漆盆盤”的名聲遠(yuǎn)近聞名,直到上世紀(jì)初期仍是地方特產(chǎn)中知名品牌,。其種類包括盆類的澡盆,、腳盆、高腳盆(腰子盆),、臉盆,、鞋盆;桶類的提桶,、座桶(座鼓子),、站桶;盤類的茶盤,、串盤,、果盤;盒類的提盒,、首飾盒,、茶食盒;屏類的掛屏,、座屏,、屏風(fēng);家具類的圈椅,、圓桌,、方凳、火盆座(架)等,。荊沙“金漆盆盤”采用的木料,,一般要存放兩年以上,待完全干燥后,,才加工制作成白坯器物,,然后再用天然國漆經(jīng)過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繪畫,、描金等十八道工序制作而成,。
楚式漆器中的瓜果胎和甲骨胎在全國稀有,且頗具特色,,是楚國先民對自然物進(jìn)行加工美化后的利用,。在荊沙地區(qū),民間一直有用葫蘆經(jīng)髹漆繪畫制成酒壺,,藥壺等實用工藝品的承傳,。瓜果胎類的還有桔柚胎漆器,桔柚胎漆器,,是受荊沙民間“柚塑”,、“桔塑”藝術(shù)的影響形成的。而甲骨胎漆器,,則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響,。由此,其歷史,、文化底蘊(yùn)的深厚可見一斑,。
對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的解讀中,我們領(lǐng)略到了東方漆藝及荊楚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穿梭千年而光色依存的神奇力量,。如今,在鄒傳志的手中,,這些流彩華光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九頭鳥筆掛》,、《龍鳳蓮花燈》,、楚式桌椅系列……它們以更為貼心的方式,延續(xù)著荊楚大地的風(fēng)情,、文化,。
(本文配圖為鄒傳志作品)
編輯:李勤
關(guān)鍵詞:漆器 楚式 榫卯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