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一壺系八德 藝精品更高
——記一代宗師王習三
堂名迭變折射傳奇人生
19世紀60年代,,師從于葉菶祺和葉曉峰的王習三,已學有所成,開始在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獨立創(chuàng)作內畫藝術品,。那時正式文化大革命前夕,,“山雨欲來豐滿樓”,,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局勢,,王習三心中充滿了對太平盛世的想往。那一時期他的工作地在北京市的北太平莊附近,。于是,,便用堂名“太平莊”。
然而,,太平莊并沒有給王習三帶來“太平”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文革開始后,他因家庭原因被遣返回原籍籍河北省阜城縣楊莊從事農業(yè)勞動,。在楊莊種田的王習三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藝術追求,。在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閑暇,他偷偷提起畫筆繼續(xù)內畫創(chuàng)作,。王習三說,,“那時鄉(xiāng)下農民生活太苦了,我就想著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幫他們弄點副業(yè)好多增加些收入,。”幾經周折,,王習三終于將自己繪制的內畫鼻煙壺通過天津外貿出口到國外,,為村子創(chuàng)收了“一大筆”。從那時起,,王習三將自己的堂名更替為:“半農齋”,。嘗到甜頭的村里人越發(fā)的敬重起他來,在王習三的倡導下村子先后創(chuàng)辦了“明膠廠”,、“圖釘 廠”,、“油坊”,王習三的內畫作坊也開門收徒,,一切看似轉好。然而,,1970年冬季“一打雙反”運動的開展再次殃及王習三,,他為村里辦副業(yè),幫了鄉(xiāng)親卻“害”了自己,。這些事跡又成為了王習三 “罪加一等”的憑證,。“那時候冬天修河堤,我干的是挑土石方的活,,活最累,,別人休息的時候,我還要掛著牌子,,站在河堤的斜坡上接受批斗,!”面對著現(xiàn)實的折磨,王習三曾經兩次試圖放棄生命,,卻都沒能成功,。從生死線上周折回來的王習三,重新樹立了生活的勇氣,。他一邊勞動一邊創(chuàng)作,,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在條件艱苦的“半農齋”破土而出。
到由于搞運動村里所有的副業(yè)都停了產,,村民眼看沒了副業(yè)收入開始對運動反感起來,,紛紛向縣里要求對王習三的問題給個說法。1972年底,,國家下發(fā)“落實民間藝人歸隊政策”的文件,,王習三被重新安排到阜城縣地方國營綜合廠正式恢復內畫創(chuàng)作。當時天津的一位老學者叫龔望,,從朋友那里知道王習三的情況后,,請著名書法家余明善先生寫了一幅“一壺齋”的橫幅堂名送給他,其意取自《后漢書•藝文志》“鹖冠子”一篇中的“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大意是:船行至河中心翻了,,如果得到一個葫蘆就能免于溺死,比喻物得時則貴,。內畫是王習三的一技之長,,就是因為這內畫使他能為貧困的農村做了點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因一技之長才得以早日平反,。之后他本人也把“一壺千金”作為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精益求精的座右銘,。從那時起,王習三便在自己的作品中的署 “一壺齋”堂名,。經過多年努力,,他的作品在國際上受到藝術愛好者的鐘愛,“一壺齋”也成為聲揚異域的著名品牌,。
這個堂名一直伴隨著王習三走到了1988年,。可以說王習三藝術生涯中的巔峰之作很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完成的,。這期間為了防止假冒問題發(fā)生,,王習三還到商標管理部門注了冊并嚴格管理“一壺齋”署名權的使用。“那時自己對商標法規(guī)認識不足,,當時我是特種工藝廠的廠長,,抱著為集體榮譽做貢獻、不為個人爭功的樸素想法,,在注冊時寫的申請人是“特種工藝廠”,,而沒有以 “王習三”個人注冊。這就為以后的混亂留下了隱患,!”王習三說著面露遺憾神色,。原來1986年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專心從事內畫創(chuàng)作,王習三辭去了特種工藝廠廠長的職務,,并在1988年調出特種工藝廠,,組建了“衡水內畫藝術院”。此后不久,,在市場上出現(xiàn)許多署名“一壺齋”的低檔內畫工藝品,。看到這種情況,,王習三十分焦急,,他曾多次與特種工藝廠的繼任領導進行交涉,要求嚴格把關使用“一壺齋”的堂名,。然而在利益面前,,交涉顯得蒼白無力。王習三也曾訴諸專利局請求收回本屬我個人專用的“一壺齋”堂名管理權,,也未成功,。無奈之下,,王習三只得再創(chuàng)堂名“一壺八德齋”,他說:“我的座右銘是‘志潛一壺,、身潤八德’,,這八德是老祖宗留下的做人原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他也想以此告誡弟子和子女,要求他們以“德藝雙馨”為標準從藝做人,!
內畫藝術,發(fā)源于清晚期,,是鼻煙壺藝術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產物,。其歷史也就短短200多年,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家庭中是年輕的一員,,然而內畫藝術正是吸取了數千年中國繪畫技法的精髓,,并因為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而成為一種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形式。王習三在吸取前人內畫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將內畫藝術推向了全面繁盛的新時期,。
藝術創(chuàng)新締造內畫輝煌
大家都知道內畫與鼻煙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建國以來,,隨著各種運動的開展,,“聞鼻煙”也被作為一種陋習被革除了。現(xiàn)在鼻煙幾乎銷聲匿跡,,而作為鼻煙裝盛器皿附著工藝的“內畫”卻能夠繁榮發(fā)展,,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跡,當然這種奇跡能夠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還要歸功于以王習三為首的內畫藝術家的不斷創(chuàng)新,。
王習三始終認為內畫源于外畫卻難于外畫。此言非虛,。且看那小小的鼻煙壺,,口只豆粒粗細,內畫筆須穿口而入才能“左沖右突”潑墨施彩,;為了更好的附著顏料鼻煙壺內壁一般都要經過磨砂處理,,因此在創(chuàng)作時很難看清內里的筆尖,,再加上要在其中反向書畫,才能時外部觀看時呈現(xiàn)出想要表達的效果,。就那傳統(tǒng)題材的《百子圖》來說,,每個孩子的臉孔不過兩毫米甚至更小,作者能夠細致的刻畫每個孩子的表情容貌,,做到生動有趣而不重復,,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難怪有人把內畫稱作“鬼斧神工”的藝術,。
談到內畫的創(chuàng)新,,王習三認為:正式因為創(chuàng)新內畫藝術才有了今天的繁榮局面,而內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的新秀,,創(chuàng)新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上世紀60年代末王習三針對竹勾毛筆存在的易折斷,、易回直等缺點,,經過實踐發(fā)明了方便耐用的金屬勾筆,從而使內畫工具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種金屬勾筆牢固度大大提升還可以根據內畫的需求隨意彎曲勾的大小和角度,。直到現(xiàn)在這種金屬鉤筆還是內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工具。據王習三介紹20世紀末,,內畫新秀們又首創(chuàng)了“鉆石粉勾筆”,,這種筆在刻劃色彩高光和修改、清潔等方面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王習三將京派內畫的古樸渾厚與魯派內畫的細膩溫潤結合起來,吸取眾家之長,,創(chuàng)立了享譽海內外的“冀派”內畫,。在技法方面,不滿足于繼承傳統(tǒng)畫法的王習三在1972年以后又開始嘗試將油畫移植到內畫中來,,經過反復的試驗和摸索,,他終于客服了色油漫浸和色階均勻過渡等難題,使內畫開辟了一個新的畫種,。人物肖像和國外名畫也終于能夠躍然鼻煙壺之中,。王習三用“撕毛法”首創(chuàng)的內畫動物作品,被收藏家們視為珍寶,,贊之為“呼之欲出”的藝術,。
此外,王習三介紹說,除了工具,、風格,、技法外,內畫在載體,、題材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需要內畫藝術家們孜孜不倦求索。在習三內畫藝術博物館中我們欣喜的看到,,內畫已經應用到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煙具,、酒具、茶具,、屏風,、擺件等等都成為了變成了內畫施展拳腳的舞臺。就連圣誕樹上的圣誕球也成為了內畫藝術品,,據說每年的需求量還不小呢,!
王習三大師現(xiàn)已年逾古稀,現(xiàn)在也很少再有作品問世,。用他的話說:這個行業(yè)不養(yǎng)老也不養(yǎng)小,。他把自己一生最為精華的歲月都獻給了民族的內畫事業(yè)。從獨立創(chuàng)作作品至今,,王習三大師共創(chuàng)作各種題材的內畫鼻煙壺共計2000余件,,而留存國內的不過百十來件。他的作品為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國際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他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內畫藝術的傳承與發(fā)揚上,,“讓中國的內畫藝術蒸蒸日上”是他樸實而純粹的心愿,。
編輯:李勤
關鍵詞:內畫 王習 藝術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