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資訊
澳門青年體悟中西文化系列活動舉辦
人民網澳門5月24日電 (記者毛磊)由澳門甘肅聯(lián)誼會和福建省澳區(qū)政協(xié)委員聯(lián)誼會青年委員會聯(lián)合舉辦的“澳門青年體悟中西文化系列活動”5月在澳門青年創(chuàng)業(yè)孵化中心陸續(xù)舉辦,。
本次活動旨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體悟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培育澳門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愛國精神,,促進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來自中國工商銀行澳門分行,、交通銀行澳門分行、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數十位青年朋友一起欣賞了美的作品,分享了美的感受,。
系列活動以中華瓷器文化開篇,,由古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西陶瓷工藝美院老師萬彧婷以《遇見China——漫談瓷之色》為題,,以茶器為載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給澳門青年從造型,、色彩,、繪畫、雕刻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zhèn)瓷器,,分享千年窯火的傳承之美,。
澳門城市大學藝術學博士崔睿則為青年人講解了電影與宗教的關系,他以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代表作品《空房間》《圣殤》《漂流欲室》為例,,從鏡頭語言,、精神分析、宗教意識三個方面總結探討,,帶領青年朋友們感受電影語言傳達的力量與文化價值,。
通過影片的分析,崔睿介紹了景別,、場面調度,、鏡頭運動、鏡像理論,、音樂,、音響等影視語言,讓大家明白鏡頭如何在說話,、創(chuàng)作者如何通過鏡頭表達內心的情感,。進而結合宗教來看電影的精神分析層面:儀式感、祭拜,、符號學,、色彩都表達了宗教的形式感。
澳門青年施珊瑜表示,,崔睿一開始透過通俗明了的PPT和不同電影情節(jié),,帶著我們與導演金基德“隔空對話”,,令我們直觀地融入到不同年代的電影作品中。在短暫的2個小時里,,大家不僅一起學習和探討了電影里宗教和女權的熱門故事,;同時,這也是第一次,,令我懂得原來電影表達情感是可用鏡頭的不同距離拍攝來呈現(xiàn)的,。
隨后,在中西方文化對比專場講座中,,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負責人,、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沈穎以《漫談西方美術史》為題,從童年時父親教畫蘋果的故事講起,,深入淺出地分析繪畫中空間的不同形態(tài)和象征,,并與澳門青年分享了達芬奇、拉斐爾,、畢加索等大師的經典作品,。
通過講述布魯內萊斯基的透視法實驗,沈穎深入淺出地分析繪畫中空間的不同形態(tài)和象征,??臻g從來就不是既定不變的空盒子,而是文化構筑的實體,,是文化脈絡中的一部分,。從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大衛(wèi)的《賀拉斯兄弟之誓》等經典作品,,一直講到被稱為“現(xiàn)代藝術之父”的塞尚和他的名作《果盤、玻璃杯和蘋果》,,還有畢加索的《水瓶,、水罐和果盆》,沈穎帶領大家進行了一場西方美術的巡禮,。
澳門甘肅聯(lián)誼會理事長,、福建省澳區(qū)政協(xié)委員聯(lián)誼會青委會主任何萍萍介紹,“澳門青年體悟中西文化系列活動”以弘揚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結合澳門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在本澳青年及青年社團中全面開展,。
她指出,,澳門作為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充分發(fā)揮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特點,為中華文化的輸出搭橋牽線奉獻力量,。特別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新定位,,賦予了澳門新使命,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謀求自身的經濟適度多元發(fā)展進程中,,我們要對“基地”的功能與使命、澳門文化的內蘊特色以及基地建設的優(yōu)勢與路徑選擇等方面有清晰的認識,。
參與文化體驗系列活動的澳門青年朋友表示,,系列活動為本澳青年提供了與專家、學者近距離對話的平臺,,通過專家的交流分享,,加深了自身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澳門 青年 文化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