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原所長王勉:靜心打磨 修舊如舊
【絕活看點】
清洗、拼對,、粘接,、補配、找平,、做色、仿釉、做舊……每一道工序,,無不需要匠人的全情投入。從業(yè)47年的王勉曾為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圓明園等修復古瓷器,憑借多年練就的一雙慧眼,,他能快速判斷碎瓷片的器形,,并通過細密精巧的各種手段,讓它們獲得新生。
左手小心地扶著一件清代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右手拿著砂紙慢慢地打磨著,,王勉(上圖)不時停住手,凝神打量著紋路的走向,,手指輕輕地在瓷器表面摩挲著……
“這是找平,。一定要處理到手摸上去很平整,感覺不到粘接縫的存在,?!蓖趺爿p聲地說,目光始終沒離開繡墩,。很難想象,,眼前這件逐漸成型的瓷器,不久前還只是一堆碎瓷片,?!耙还灿?32塊碎片,最小的比指甲蓋還小,,許多碎片互不相連,。”
“圓明園出土的瓷器文物,,幾乎無一是完整的,。”王勉話語中透著惋惜,。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圓明園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僅瓷器碎片就多達10萬片,。圓明園的瓷器都是官窯精品,對修復技藝的要求非常高,。如何將這些歷經(jīng)滄桑的瓷片恢復原貌,?圓明園特意找來了業(yè)內(nèi)頗有名氣的王勉。
“修復瓷器要經(jīng)過清洗,、拼對,、粘接、補配,、找平,、做色、仿釉,、做舊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馬虎不得,。”王勉告訴記者,,“一般需要數(shù)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修復好一件瓷器,。”
要從一大堆碎瓷片中拼對出一件器物,,非常考驗修復者的眼力,,“每種器物的形狀和紋飾,,包括各個部位的厚薄都不一樣,靠近火口和背面的顏色也略有差異,。只有熟悉了這些情況,,才能正確拼對?!?/p>
憑借長期積累的經(jīng)驗,,王勉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快速判斷碎瓷片的器形,。他曾應邀到外地幫助修復瓷器,,工作人員拿來一個筐,里面裝著一個包裹著上百片碎瓷的土疙瘩,。王勉仔細看了一下,,當下就判斷其中有3件陶瓷,高度大約21厘米,。修復之后,,果然是在嶺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豆”(盛東西的器物),高21.5厘米,。大家都對王勉的眼力和修復技藝贊嘆不已,。
王勉修復古瓷屬于“半路出家”。他曾是一名炮兵,,1966年復員后進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幾乎把博物館的工作都干了一遍。1973年,,他向館領導表示對文物修復感興趣,,從此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瓷器修復生涯。
為了學好這門手藝,,王勉除了去北大高級進修班學習,,到上海博物館拜師學藝,更多的是日常觀察和思考,。王勉的工作桌上鋪滿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光自制的刻刀就有10多把,。“瓷器上的暗花有粗有細,,寬窄不一,,刻刀的樣式得根據(jù)紋飾來定制,這樣用起來才稱手,?!?/p>
對殘缺不全的瓷器來說,補配是關鍵一步,?!斑@是繡墩現(xiàn)有的花紋,依照中國器物對稱性的特點,,我們先用膠和瓷粉的混合物去造形,,然而再一一描出殘缺的花紋,每一筆都不能出錯,?!蓖趺阏f,修復文物不能主觀臆想,,要有根據(jù),。如果器物某個部分缺失了,可以參考其他類似的器物,,也可以參考歷史資料,,適當進行修復,否則就是對文物的傷害,。憑借著高超的技藝,,王勉曾將一件元代青白釉觀音坐像缺失的9根手指成功復原,修復的部位與原物渾然一體,。
之后的做色,、上釉、做舊環(huán)節(jié),,其中門道也很多,。“譬如,,龍泉窯的青色釉釉層很厚,,青白釉釉層較薄,三彩的色彩則有流動的感覺,,這在做色時全靠經(jīng)驗去掌控,。古瓷器年代久遠,不可能像剛出窯時一樣光亮,,這就需要通過拋光等方式來處理,,甚至原有器物上的斑點都要還原,,以達到修舊如舊的目標?!?/p>
“修復師是雜家,,歷史、美學,、書法,、繪畫、物理,、化學都要學,。”王勉說,,為了便于學習,他60多歲開始學用電腦,。1941年出生的他已年滿79歲,,如今每接手一件工作,他仍要先上網(wǎng)查閱大量資料,,做足功課,。“老院長姚遷曾叮囑我們要做知識型人才,,不要滿足于簡單的修修補補,。”
“靜心”,,這是交談中王勉常用的詞,,正如他工作時的狀態(tài):在辦公桌前一坐就是半天,滿腦子都琢磨著如何把手頭的活干好,?!安┪镳^的瓷器修復之后能讓更多人欣賞,這很有意義,?!?/p>
編輯:楊嵐
關鍵詞:王勉 修復 瓷器